論維果茨基概念形成過程的語言發(fā)展觀
本文選題:概念研究前提 + 概念形成實驗 ; 參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摘要】:概念形成過程是維果茨基對人類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及其反映形式——意識的探索。他通過兒童語言發(fā)展的科學實驗論證了兒童日常概念的形成過程,提出了日常概念和學校教授的科學概念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從科學概念與外語言語發(fā)展的相似性導論出外語教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
[Abstract]:The process of concept formation is the exploration of Vygotsky's special advance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its reflection form-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of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he demonstrated the forming process of children's daily concepts,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aily concepts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taught in schools.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e discussed from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8JA740042)
【分類號】:H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鳳蘭;寧悅彤;;論俄羅斯心理語言學的言語活動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帆;;教師的反思性語言形態(tài)[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2 徐美娜;;“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對教育的影響與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5期
3 王磊;;支架式教學在翻譯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芻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03期
4 宋愛芬;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申仁洪;合作活動學習:基本理念與實現(xiàn)樣式[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楊利民;;尊重學生學習起點 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習[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3期
7 王香英;;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啟示[J];長沙通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周林妹;;計算機應用課程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李娟;麻彥坤;;高覺敷與維果茨基心理觀的比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05期
10 張建衛(wèi),劉玉新;維果茨基發(fā)展心理研究方法體系之初探[J];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及其生態(tài)學詮釋[D];吉林大學;2011年
2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3 戴為;城市化背景下中國農民流動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原琦;不妥協(xié)的因果解釋[D];南開大學;2009年
5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趙荷花;學習的教學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路晨;學前自然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潘新民;基礎教育改革漸變論[D];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
9 吳濤;變構學習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莉;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程祖明;語文教學中的“預設”、“生成”和“應變”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俊杰;重慶市主城區(qū)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實施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建玲;大學文化對大學人發(fā)展的作用及機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5 任韶華;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思想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麗;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何清芳;基于活動理論的小學作文教學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石輝;兒童的“理論”:危機與拯救[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冰梅;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麗;幼小數(shù)學教學銜接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高鳳蘭;;論維果茨基心理語言學研究的哲學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守正;我的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J];中學生數(shù)理化(初一版);2003年30期
2 呂靜,何劍;兒童相差概念形成過程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1989年06期
3 楊德才;論袁世凱創(chuàng)辦的軍事學堂[J];歷史檔案;1993年03期
4 建平;;海洋污染的形成過程及其后果[J];世界知識;1988年20期
5 王重鳴,鄧靖松;信任形成過程的映像理論觀點[J];應用心理學;2005年01期
6 Г.В.Сумсков ,陸德林;測定外語語法技巧的標準[J];國外外語教學;1984年03期
7 王宏維;論“反映”范疇的三次轉換[J];現(xiàn)代哲學;1987年01期
8 李松林;試論“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的形成[J];史學月刊;1989年01期
9 顧俊才;;“中國”的概念[J];教師博覽;1995年08期
10 賀福安;劉桃紅;;試論文化生產力的形成過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磊;林翼;蔡文生;邵學廣;;從多層石墨碎片到碳納米管:緊束縛勢分子動力學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化學信息學與化學計量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2 張連云;孫智;索全義;岳素清;安靖;;春小麥籽粒形成過程中礦質元素及維生素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A];2007自然科學學術論文(土壤肥料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C];2007年
3 馬樹華;李季;梁洪澤;景遐斌;王佛松;;鋰碳電池中鈍化膜形成過程的交流阻抗譜研究[A];中國第二十二屆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暨湖南省第五屆鎘鎳、氫鎳電池技術與市場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4 翟學良;楊芙麗;李紀標;周鴻娟;;鈦酸鋇陶瓷膜形成過程的AFM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買買提 帕麗達;落合幸子;紙屋克子;;護師職業(yè)認同的生涯形成過程[A];第十屆中日護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傅豫川;李祖兵;李宏禮;;MEE細胞在腭器官發(fā)育及腭裂形成過程中的分化與轉歸[A];第二屆中國國際暨第五屆全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7 胡衛(wèi);方肇勤;梁超;管冬元;代小平;吳中華;高必峰;;CK18在肝癌形成過程中的表達及其在肝癌中的作用初步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王軍軍;應天翼;王恒j;黃留玉;朱厚礎;;炭疽桿菌芽孢形成過程的蛋白質組學研究[A];中國蛋白質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C];2005年
9 傅豫川;李祖兵;李宏禮;;MEE細胞在腭器官發(fā)育及腭裂形成過程中的分化與轉歸[A];Abstracts of the 2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in Conjunction with 5th National Congress 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1998年
10 茍世康;李靖炎;;蛙類精子形成過程中核內堿性蛋白的更替[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曉年;你了解性觀念形成過程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安徽移動通信公司網(wǎng)絡部 江波;心理契約的形成過程及影響因素[N];安徽經(jīng)濟報;2008年
3 丁雒原;從形成過程看企業(yè)文化特性[N];中國建設報;2006年
4 岳德亮;浙江建地質遺跡保護網(wǎng)[N];華東旅游報;2007年
5 丁雒原;從形成過程看企業(yè)文化[N];中國建設報;2006年
6 記者 毛黎;美首次觀察到艾滋病病毒顆粒細胞外形成過程[N];科技日報;2008年
7 梅進;新技術首次揭示HIV粒子形成過程[N];科學時報;2008年
8 劉耘彤;商譽的價值如何確定[N];中國財經(jīng)報;2006年
9 董映璧;月球至少年長地球700萬歲[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10 舒鋒;貧富差距形成過程值得關注[N];珠海特區(qū)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偉智;核—殼結構納米復合材料的一步液相合成及性質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2 范勇鵬;歐洲認同的形成:功利選擇與制度建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王德爐;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過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3年
4 張雪偉;日常生活空間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5 何霜;忻城壯語語氣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馮曉輝;磁絕緣無損形成過程的理論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7 戴忠信;外語言語交際能力形成過程:個體體驗理論視角[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熊慧欣;不同晶型羥基氧化鐵(FeOOH)的形成及其吸附去除Cr(VI)的作用[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9 文博;中國經(jīng)常項目不平衡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8年
10 凌國良;關于豐田生產方式的形成過程及在中國企業(yè)的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宏源;產業(yè)集群的形成過程和運行機制[D];武漢大學;2004年
2 沈紅宇;論世界觀的形成及其教育[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7年
3 姜雪梅;初中生化學概念圖的形成過程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程如心;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困惑與構建[D];黑龍江大學;2004年
5 韓娜;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及其組織抑制劑TIMP-1在大鼠腸粘連形成過程中的表達及意義[D];青島大學;2008年
6 馬嵩;上海郊區(qū)風貌的形成與演變[D];同濟大學;2008年
7 孫張;研發(fā)聯(lián)盟形成過程及組織模式選擇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8 盛顯容;政治假說的方法論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榮瑾;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10 姚浩;企業(yè)戰(zhàn)略形成過程中政策的功能與應用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362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3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