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近代漢語“上”、“下”的語法化
本文選題:“上” + “下” ; 參考:《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摘要】:"上"、"下"的語法化經(jīng)歷了語法演變(由動詞虛化為補語)和語義演變(由趨向性演變?yōu)閯酉鄻擞?。"上"、"下"語法化的動因包括:人類認知方式及規(guī)律;語法位置的變化;語義的泛化;語用推理;漢語雙音化趨勢與表意精確性的影響。語法化的機制包括:重新分析;類推機制;泛化機制;轉(zhuǎn)喻和隱喻機制;主觀化機制。
[Abstract]: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has undergone grammatical evolution (from verb deficiency to complement) and semantic evolution (from tendency to dynamic phase marker). " The caus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clude: human cognitive style and law; the change of grammatical position; the generalization of semantics; pragmatic reason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bisyllabic tendency and ideographic accurac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includes: reanalysis; analogy mechanism; generalization mechanism; metonymy and metaphor mechanism; subjective mechanism.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復旦大學中文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批準號06BYY036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蕭佩宜;;論漢語趨向動詞“上”和“下”的語法化和語義不對稱性[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路茜男;趨向動詞“起來”的語法化動因與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漢語中的介詞“著”[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張定;;樅陽方言被動標記“著”的歷史來源及其語法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林源;唐永寶;;《水滸語詞詞典》補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6 盧英順;;“上去”句法、語義特點探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7 高玉潔;;《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處置式[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葉建軍;《金瓶梅詞話》中的反問副詞[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葉建軍;《醒世姻緣傳》中的反問副詞[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10 葉建軍;《醒世姻緣傳》中的比擬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德峰;;用于將來的“動+了+趨”初探[A];對外漢語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陳瑤;;“給予”義動詞兼表“施受”的動因研究——以徽語祁門話的“分”為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劉楚群;;論現(xiàn)代漢語中非典型連動句式“V起來+AP”[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梁銀峰;;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語法問題札記[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5 楊德峰;;以朝鮮語為母語的學生趨向補語的習得順序——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山田留里子;;“動+起來”和“動+了+起來”——漢日互譯中的一些對照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高橋彌守彥;;論動補短語“走進來”[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8 高橋彌守彥;;關(guān)于“過”和空間詞的關(guān)系[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9 劉富華;黃玉花;;趨向動詞語法化與對外漢語補語教學[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10 劉精盛;;釋《詩經(jīng)》“來”字[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六輯)——第八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慶冰;《祖堂集》完成體動詞辨析[D];山東大學;2011年
2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萬曼璐;《華陽國志》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武春野;“北京官話”與書面語的近代轉(zhuǎn)變[D];復旦大學;2011年
7 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匯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9 金道榮;論阿爾泰語法背景下的漢語“把”字句偏誤的生成機制與教學對策[D];北京大學;2010年
10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3 于衛(wèi)平;“卻”的語法化[D];溫州大學;2010年
4 吳慧敏;《金瓶梅詞話》稱數(shù)法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5 樓浙瓊;《新編五代史平話》程度副詞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6 王媛媛;《左傳》位移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孔燕;《封神演義》處所介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秋玲;《元刊雜劇三十種》被動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麗紅;俄漢位移動詞語義結(jié)構(gòu)元素對比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力量;肖應(yīng)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2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3 王敏;現(xiàn)代漢語“起來”的句法、語義分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李永;一個動詞核心"的句法限制與動詞的語法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高秀雪;語法化及其語用動因[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8期
6 高增霞;從語法化角度看動詞直接作狀語[J];漢語學習;2004年04期
7 王寅,嚴辰松;語法化的特征、動因和機制——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法化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李建校,曹夢;趨向動詞的語法化機制[J];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3期
9 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1期
10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華;趨向動詞“上”語法化初探[J];東方論壇;2003年05期
2 李慶華;;轉(zhuǎn)喻拓展機制對“上”的解釋力[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3 張s,
本文編號:20039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0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