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表征的對話性研究
本文選題:隱喻 + 隱喻表征; 參考:《外語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廣泛存在于各類語篇中的隱喻表征并不總是客觀地反映現實。它控制被表征信息的數量和種類,折射出語篇生產者觀察事物不同的視角以及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反映了他們之間問和答以及同意或反對的關系。隱喻表征的這種對話性在微觀言語活動和跨越時空的互動言語中都有所體現。在面對面的言語交際中,隱喻表征起到建立某種社會關系,維護或挑戰(zhàn)某種權利關系的功能;而不同主體在不同場合對同一隱喻表征的肯定或否定、擴展或細化,構成了跨越時空的辯論語篇,間接表達了對同一個重大問題的不同認識和態(tài)度。因此研究隱喻表征的對話性成為闡釋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的途徑之一。
[Abstract]: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s widely found in various discourses do not always reflect reality objectively. It controls the quantity and type of information to be represented and reflects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views of discourse producers, which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question and answer, as well as in their consent or opposition. The dialogism of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s reflected in both micro speech activities and interactive speech across time and space. In face to face verbal communication,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establishing certain social relations, maintaining or challenging a certain right relationship, while different subjects affirm, deny, expand or refine the same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It forms a discourse of debate across time and space and indirectly expresses different views and attitudes on the same major issu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etaphorical representation is one of the ways to explain the ideology behind the discourse.
【作者單位】: 天津外國語大學;
【基金】:2012年度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國家形象話語構建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TJWY12-030) 天津外國語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的階段成果之一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曙光;;語篇對話性與英語書面新聞語篇分析[J];外語學刊;2007年06期
2 張輝;江龍;;試論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融合[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3 田海龍;政治語言研究:評述與思考[J];外語教學;2002年01期
4 洪艷青,張輝;認知語言學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寶珠;;新修辭學視角下的隱喻批評性分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李欣;;心里風格與語言研究——小說《阿甘正傳》主人公的心理風格解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3 林秀明;;時政類網絡流行語的修辭學分析[J];東南傳播;2010年12期
4 林秀明;;時政類網絡流行語的修辭學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5 林寶珠;;從認知視角解構政治演講中隱喻的意識形態(tài)操控[J];外國語言文學;2009年04期
6 甘蒞豪;;媒介話語分析的認知途徑:中美報道南海問題的隱喻建構[J];國際新聞界;2011年08期
7 王丹宇;;新聞語篇中概念隱喻的意識形態(tài)構建——基于奧巴馬和穆沙拉夫競選報道的對比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8 郜麗娜;;框架理論:批評話語分析的重要工具[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9 高原;;談Lakoff和Johnson隱喻理論中的兩個問題[J];英語研究;2006年01期
10 朱洪濤;;話語分析的認知方法探析[J];英語研究;201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君;評價理論視角下影評的態(tài)度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竇衛(wèi)霖;中美官方話語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陳麗江;文化語境與政治話語[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施光;法庭審判話語的批評性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艷芳;批評性語篇分析修辭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郭林;主觀寫意與客觀寫實:中美電視產品文化語境差異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崔東紅;新加坡的社會語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蔣靜;小句補語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10 張蕾;英漢大眾經濟語篇中奧運經濟的隱喻表征[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萍;英語政治演講的評價性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孟斌;考研培訓班招生手冊的批評話語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潔;奧運背后的不同聲音[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娜;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看政府新聞發(fā)布制度[D];西北大學;2011年
5 單君;經濟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6 魏云;政治語言中的隱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蓋曉杭;從《絕望主婦》中的隱喻性話語探討美國中產階級女性的窘境[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張國磊;美國總統就職演講中的隱喻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余珍卉;中美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對比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10 梁月婷;評價理論視角下的奧巴馬勝選演講[D];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振海;論政治學的學科特征[J];政治學研究;2000年03期
2 廖益清;批評視野中的語言研究——Fairclough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1999年02期
3 董宏樂,顧萍;英語中掩飾動因的手段[J];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4 辛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5 田海龍;語用學與語篇研究的互動關系[J];外語教學;2001年02期
6 熊沐清;話語分析的整合性研究構想[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洪艷青,張輝;認知語言學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2期
8 李曙光;;新聞語篇對話性初探——情態(tài)語言資源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6期
9 牛強,陳林華;語境新探─試論語言語境的解釋和制約功能[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10 杜金榜;從目前的研究看法律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構建[J];現代外語;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楊靜;;總統競選新聞語篇中的轉述動詞分析[J];海外英語;2011年04期
2 尚智慧;;新聞語篇的對話性及其對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04期
3 李曙光;;巴赫金的馬克思主義語言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翟婷婷;;巴赫金交往思想研究綜述[J];太原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5 李金鳳;;也談轉述言語與新聞語篇的對話性[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黃永健;;藝術精神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疏離[J];藝術學界;2011年01期
7 武新軍;;重評《太陽照在桑干河上》[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梅瓊林;屈賦的對話性功能及其潛在文化背景[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9 鮑越;眾聲喧嘩的世界——《紅樓夢》小說對話性初探[J];浙江學刊;1999年05期
10 吳巍巍;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對話性與內結構[J];咸寧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李樹剛;潘宏宇;;淺談“工程裝備型”礦井與企業(yè)安全文化建設[A];第十四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qū)職業(yè)安全健康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陳子華;;走出傳統的泥沼——論朱熹義利觀的再生意涵[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付文慧;;從中國“尋根小說”的英譯透視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取向對翻譯文本選擇的影響[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吳承忠;陽純希;;國外游憩政策初探[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蔣小波;;語言·族群·意識形態(tài)[A];2005海峽兩岸臺灣文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駱賢鳳;;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孔德昭;;論意識形態(tài)與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顧穎;;市場經濟中的產權結構、市場機制與意識形態(tài)——激勵制度的結構架設與功能整合[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江平;;思想解放與“兩個解放”[A];“市場化三十年”論壇論文匯編(第三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綦玉帥;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功能[N];社會科學報;2001年
2 劉燕明編寫;意識形態(tài)全球化的本質[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鄭鈺;意識形態(tài)在美國外交中的作用[N];學習時報;2000年
4 宋燾;怪片新一代[N];中國經營報;2010年
5 周軼君;女人彈:震波難消[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6 達巍;新“雙層記”[N];東方早報;2005年
7 早報記者 黃力穎 楊小舟;安倍率最大商務團出訪東南亞[N];東方早報;2007年
8 李零;孔子的遺產:從烏托邦到意識形態(tài)(上)[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9 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陶軍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 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巴音郭楞日報;2009年
10 李建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非對稱性的成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對女性形象的敘述與展示[D];復旦大學;2005年
2 王曉梅;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探源[D];復旦大學;2005年
3 劉琛;圖像敘事:當代文化的視覺轉向[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4 羅生全;符號權力支配下的課程文化資本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包立峰;意識形態(tài)幻象與晚期資本主義現實[D];吉林大學;2009年
6 戚詠梅;深陷重圍的騎士精神——高文詩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綠色騎士》[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宏圖;都市敘事中的欲望與意識形態(tài)[D];復旦大學;2003年
8 董亦佳;杰姆遜的文本闡釋理論與闡釋實踐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方玨;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06年
10 湯斌;英語疫情新聞中言據性語篇特征的系統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楊靜;美國總統競選新聞語篇中轉述引語的對話性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創(chuàng)峰;歷史沒有終結[D];河南大學;2003年
3 羅良清;寓言·語言·意識形態(tài)[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盧永欣;穿透意識形態(tài)幻象[D];湘潭大學;2004年
5 余建榮;論張愛玲的文化歷史意義[D];華僑大學;2005年
6 陽春蘭;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翻譯的操縱[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5年
7 譚志成;發(fā)展我國民營銀行的經濟學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楊勇;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韓國華;美國報紙上中國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胡雯;新聞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629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6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