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倫理觀的變遷與新型倫理觀的構(gòu)建
本文選題:中國翻譯 切入點:倫理觀 出處:《湖北社會科學》2013年10期
【摘要】:中國的翻譯研究經(jīng)歷了語文性階段、結(jié)構(gòu)主義現(xiàn)代語言學階段和解構(gòu)主義階段,每一個階段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倫理特征,并各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代譯學研究構(gòu)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相互融合的新型倫理觀,對今后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Abstract]: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have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language, structuralism, modern linguistics and deconstruction. Each stage shows different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each stage has its own limita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thical concept of equality, mutual respect, mutual benefit and mutual integration in contemporary translat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單位】: 空軍航空維修技術(shù)學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翻譯倫理的變遷與新型倫理的構(gòu)建”(10C0009)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和制約——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12YBA017)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杜玉生;;西方當代倫理學的發(fā)展與譯學研究——翻譯研究中的倫理性問題[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2 曾記;;“忠實”的嬗變——翻譯倫理的多元定位[J];外語研究;2008年06期
3 湯君;;翻譯倫理的理論審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4 申連云;;尊重差異——當代翻譯研究的倫理觀[J];中國翻譯;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文生;語境與文化意象的理解和傳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2 阮玉慧;;論譯者的主體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李海紅;;建構(gòu)主義翻譯研究對讀者主體的觀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阮玉慧;;論翻譯研究范式的演變與譯者角色的變遷[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汪田田;;從模糊語言談漢語古詩詞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馬強和;;尊重他者——論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的倫理觀[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孫明磊;;文化意象對應(yīng)空缺或錯位與翻譯障礙[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8 唐建軍;;從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原理看譯作與原作關(guān)系的理性重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9 李傳玲;;翻譯標準的解構(gòu)與建構(gòu)[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丁水芳;艾淑臻;;“他者”解讀——翻譯的視角[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鮑德旺;楊士超;;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語用翻譯關(guān)系之解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2 賈欣嵐;;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譯倫理問題研究[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2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譚曉麗;和而不同—安樂哲儒學典籍合作英譯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5 謝華;翻譯美學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曹威;英譯《論語》的哲學詮釋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7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8 王紹祥;西方漢學界的“公敵”——英國漢學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甘慧慧;從框架理論看古典詩歌英譯中的意象傳遞[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姣;從翻譯倫理看《紅樓夢》兩英譯本的翻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人杰;求異和求美—許淵沖漢語古詩英譯批評[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騰國立;解構(gòu)主義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啟示[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姜俊;接受理論視角下的“金陵判詞”霍譯本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喻滔;異化—旅游翻譯的有效策略[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趙傳銀;論復(fù)譯的翻譯倫理學視角[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崔瑞紅;接受美學視域里李清照詞英譯的審美再現(xiàn)[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唐金蓮;論可譯性的哲學理據(jù)[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10 羅小波;政論文英譯:順應(yīng)論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汝倫;生活世界與文化間理解之可能性[J];讀書;1996年10期
2 呂俊;文學翻譯:一種特殊的交往形式——交往行為理論的文學翻譯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吳建國;魏清光;;翻譯與倫理規(guī)范[J];上海翻譯;2006年02期
4 王大智;;關(guān)于展開翻譯倫理研究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12期
5 劉英凱;歸化—翻譯的岐路[J];現(xiàn)代外語;1987年02期
6 王東風;;帝國的翻譯暴力與翻譯的文化抵抗:韋努蒂抵抗式翻譯觀解讀[J];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04期
7 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年01期
8 呂俊;翻譯學構(gòu)建中的哲學基礎(chǔ)[J];中國翻譯;2002年03期
9 孫致禮;再談文學翻譯的策略問題[J];中國翻譯;2003年01期
10 劉亞猛;;韋努蒂的“翻譯倫理”及其自我解構(gòu)[J];中國翻譯;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的模式構(gòu)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李艷萍;圖式理論與漢語聽力課教學[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3 唐沖;王海波;;構(gòu)建具有民族文化張力的語文課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閆培香;;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構(gòu)建[J];武漢商業(yè)服務(wù)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盧忠雷;;委婉語的構(gòu)建及功能[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1期
6 陳麗菊;;朗誦藝術(shù)中內(nèi)心視像的構(gòu)建[J];教育探究;2008年03期
7 畢于建;徐秋云;;高校雙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gòu)建及評價[J];世紀橋;2008年10期
8 張昀霓;;翻譯教學模式的象似性構(gòu)建[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年08期
9 劉艷;;大學語文動態(tài)學習體系的構(gòu)建[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1年01期
10 王保宇;;雙語教學質(zhì)量保障體系的構(gòu)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邱親仁;;雙語心理詞庫構(gòu)建新型對外漢語雙語學習詞典[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翟清永;;中國翻譯研究的借鑒與創(chuàng)造[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汪美芳;;關(guān)于?碌臋(quán)力論在中國翻譯研究中的應(yīng)用之思考[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霍躍紅;;回歸翻譯倫理:譯者應(yīng)樹立正確的榮辱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孫文鐘;;研讀中醫(yī)古籍須注意古今詞義的變遷[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古文分會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亞舒;張建佳;;當代翻譯研究上“多元下的統(tǒng)一”與“和而不同”的接受[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方成;問候語的變遷(名家茶座)[N];人民日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D];蘇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為健;高職護理生口語訓練體系構(gòu)建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肖清玲;概念隱喻的解釋和構(gòu)建功能[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3 洪華平;構(gòu)建藝術(shù)高職特色語文教材體系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曉英;巖沖土家語的傳承與變遷[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5 尹文彬;高職應(yīng)用文課程構(gòu)建之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馬美琴;大學語文教學與精神家園的構(gòu)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史菁林;從總結(jié)來看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文體寫作模式的構(gòu)建[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8 晏小花;奈達翻譯理論對中國翻譯研究的影響[D];南華大學;2008年
9 劉犀靈;從《東雅》看和訓的變遷[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梁斌;當思想家成為翻譯家[D];山東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126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1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