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語與中國譯學
本文選題:中國話語 切入點:中國譯學 出處:《上海翻譯》2011年02期
【摘要】:回眸中國百年學術,在西風東漸下,整個20世紀中國人文學科研究深罹"失語癥"。譯學自不例外。本文追溯中國傳統(tǒng)譯論之發(fā)展,重審其價值,發(fā)掘其獨特的中國話語特色,并提出以建構中國譯學話語為基礎來建構中國譯學。本文所謂中國譯學話語,乃一套借鏡傳統(tǒng),博取西論,既能解決本國特有問題,又可參與國際學術對話的話語體系。本文最后以當代中國譯界一些嘗試性的中國話語運用為例,以顯示其強大闡釋力。
[Abstract]:Looking back at China's 100-year academic history, the whole 20th century Chinese humanities studies suffered from aphasia.Translation studies are no exception.This pap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reexamines its value, explore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iscourse,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Chinese translatology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translatological discourse.The so-called Chinese translatology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is a system of utterances which can not only solve the unique problems of China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alogue.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me tentative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ion field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its powerful explanatory power.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分類號】:H05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方珠;論翻譯與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周茹薪;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武景全;非要“在高于句子的層次上翻譯”嗎[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趙秀明;張文斌;;從翻譯的目的論角度重新審視嚴譯名著《社會通詮》[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張道振;;論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孫書杰;析古詩詞曲中的列錦[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7 王珂;論新詩詩體建設的惡劣生態(tài)[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譚蓮香;爐火純青 形神兼似——《匆匆》張培基英譯本賞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賈紅霞;;從翻譯目的論談譯員譯前的準備工作[J];北京機械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吳琳;歷史的選擇——談魯迅的“直譯”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應光;;何其芳詩歌的語言策略與歷史處境[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吳建;;從文學翻譯中錯位文化意象的處理談起:翻譯文學一定要保留“洋裝”么?[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楊士焯;;論譯者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李明棟;;從一首古詩的翻譯看功能翻譯理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5 高永欣;;翻譯理論與譯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林莉莉;;英漢翻譯寫作觀[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夏貴清;;大翻譯家翻譯有多快?——兼評250—300[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章曉崗;陳靜瑤;;色彩通感與電視廣告創(chuàng)作[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9 劉祥清;;中國翻譯地位的歷史演進[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胡德香;;解讀錢鐘書的文化翻譯批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常為群;西晉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文勇;價值理性與中國文論[D];四川大學;2002年
4 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D];四川大學;2002年
5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楊合林;玄言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7 洪慶福;神秘主義文化視域中的中西詩學本質“合一”論[D];蘇州大學;2003年
8 陳福升;柳永、周邦彥詞接受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 賀顯斌;論權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偉;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4 李瑩瑩;[D];鄭州大學;2000年
5 沈繼誠;論功能對等原則與漢語廣告英譯[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陳延兵;譯者在處理文化類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0年
7 李建紅;奈達理論和旅游資料英語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8 吳潔;英漢翻譯與漢語歐化現(xiàn)象[D];外交學院;2001年
9 魏芳;翻譯情境對于翻譯策略的影響[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10 程漫春;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研究方法——兼對《飄》中譯本的過程取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友珍;梅然;;后殖民主義理論的中國話語[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方夢之;;《中國譯學大辭典》編輯出版始末[J];上海翻譯;2010年03期
3 吳宗杰;胡美馨;;超越表征:中國話語的詮釋傳統(tǒng)及其當下觀照[J];文史哲;2010年04期
4 張藝兵;;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28期
5 謝奕秋;;國際影展上的中國角色[J];南風窗;2010年24期
6 胡海鵬;;第三屆“當代中國話語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J];當代語言學;2010年04期
7 李林波;;中國譯學發(fā)展的自我定位[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吳鵬;;話語研究應具備中華文化氣質[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張興龍;;中國話語的“元敘事”及其可能性——關于劉士林《中國話語:理念與經驗》[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郭振璽;;專業(yè)化、高水準展現(xiàn)中國話語權——析《直擊華爾街風暴》的全新視野、全新操作[J];電視研究;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張旭;;譯經文學傳統(tǒng)與近代英詩譯詩[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前言[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孫迎春;;實踐型譯學詞典——兼評《史氏漢英翻譯大詞典》[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翟清永;;中國翻譯研究的借鑒與創(chuàng)造[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廖七一;;翻譯研究學科發(fā)展概況(2006)[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侯林平;;我國近十年來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董明;;用科學方法論探索國別翻譯學[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8 王恩冕;;應當重視翻譯史的教學與研究[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四期)[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心伯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大膽講話,中國聲音才更權威[N];國防時報;2010年
2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3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4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5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6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7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8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9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10 記者朱文君;解讀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模式[N];南通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顏青山;挑戰(zhàn)與回應: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一雋;從目的論看清代重大事件中口譯員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范喬喬;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國話語”[D];浙江大學;2009年
3 王惠民;復現(xiàn)的傳奇[D];西南大學;2009年
4 李明;從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看《圍城》中的隱喻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馮欣;俄羅斯翻譯理論史及其影響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吳曉燕;從“目的論”角度淺析戲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孫麗;當代西方文化相關流派對劉宓慶翻譯理論形成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8年
8 高桂賢;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淳柳;從當代譯學研究看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現(xiàn)代轉換[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10 張景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譯論[D];河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078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07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