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從“分布形態(tài)理論”看漢語的詞類

發(fā)布時間:2018-03-30 20:19

  本文選題:詞類 切入點:語類 出處:《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摘要】:針對漢語中普遍存在的詞類與語法功能的失稱現(xiàn)象,作者指出,詞類劃分所帶來的困惑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爭議產(chǎn)生于把詞以及詞類(即語類)的形成都歸功于詞庫的"詞匯主義"觀點。本文的研究表明,在主張"非詞匯主義"的"分布形態(tài)理論"的框架下,漢語的相關事實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根據(jù)該理論,詞是語素通過"合并"等形式手段在句法運算中生成的:詞根通過與某個定義語類的功能語素構成局部結構關系而獲得語類標簽。因此,詞類或語類并非詞庫的規(guī)定,而是句法結構的衍生物。漢語為"分布形態(tài)理論"的合理性提供了進一步的跨語言證據(jù)。在該理論假設的基礎上,漢語和英語的事實被納入同一種分析機制中,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也被歸因于詞根的不同屬性以及PF層局部的形態(tài)音系操作。
[Abstract]: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in view of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loss of propor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in Chinese,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he controversy arising therefrom are attributed to the lexical view of lexicon, and the formation of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that is, the category of words) is attributed to the lexicism of the lexic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 form" which advocates "non-lexicism", the relevant facts in Chinese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Words are generated by morphemes in syntactic operations by means of "merging". The roots obtain class labels by forming a loc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unctional morphemes of a defined category. Therefore, part of speech or category is not a lexicon. It is a deriva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Chinese provides further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al morphology. On the basis of this hypothesis, the fac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ame analytical mechanis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re also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root and the local morphological phonological operations in the PF layer.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范曉;;關于漢語詞類的研究——紀念漢語詞類問題大討論50周年[J];漢語學習;2005年06期

2 郭銳;詞頻與詞的功能的相關性[J];語文研究;2001年03期

3 程工;名物化與向心結構理論新探[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nèi)”、“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2 詹人鳳;試說隱性語法關系[J];北方論叢;1994年05期

3 張云秋,柴興東;漢語主動式的表達形式及強化等級[J];北方論叢;2002年04期

4 陳勇;英漢空間隱喻成對詞排序的標記性[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佟倩;;反義詞研究中的標記論及標記顛倒[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劉世英,曹華;詞序象似性、對稱與不對稱[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劉稟誠;胡衍錚;;不對稱和對稱:漢語新詞構詞的重要途徑[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齊春紅;“不得”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9 張時陽,劉祥友;現(xiàn)代漢語中的“N_受+N_施+V”句[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4期

10 J.Bybee ,P.Hopper ,程麗霞;《頻率與語言結構的顯現(xiàn)》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艷林;;“差一點(沒)VP”的歧義原因與分化[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會;;試論“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趙明慧;李平華;;“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吳學輝;;說“好個N!”[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楊德峰;;以朝鮮語為母語的學生趨向補語的習得順序——基于中介語語料庫的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9 古川裕;;現(xiàn)代漢語感受謂語句的句法特點——“叫/讓/使/令”字句和“為”字句[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10 史金生;;動量副詞的類別及其選擇性[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牛保義;相信和懷疑:附加疑問句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2 王冬梅;現(xiàn)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王志軍;英漢被動句認知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8 聶仁發(fā);現(xiàn)代漢語語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文貞惠;現(xiàn)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吉田泰謙;漢語肯定句與否定句不對稱現(xiàn)象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2 徐敏;英語中的性別岐視[D];湖南大學;2001年

3 王天佑;關于VA了動補結構[D];延邊大學;2001年

4 曾小紅;論“V上/下”[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趙東升;現(xiàn)代漢語復雜“給”字句的最簡探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6 劉瑛;現(xiàn)代漢語正反問反問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7 徐秀芬;名動組合的偏正結構的多維考察[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8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構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9 胡大柳;《現(xiàn)代漢語詞典》異形詞分析及處理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許哲;朝鮮族小學生漢語述補結構偏誤分析[D];延邊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吳長安;;“這本書的出版”與向心結構理論難題[J];當代語言學;2006年03期

2 范曉;三維語法闡釋[J];漢語學習;2004年06期

3 徐樞;譚景春;;關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詞類標注的說明[J];中國語文;2006年01期

4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冬梅;現(xiàn)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衛(wèi)麗;;西方婚禮儀式語類探析[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肖唐金;;英語情態(tài)衛(wèi)星副詞的語篇功能[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馮雪冬;;關于漢語詞類劃分的幾點“想不通”的問題[J];語文學刊;2010年21期

4 趙莉;陳剛妮;張捚;;馬丁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J];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10期

5 張麗;;詩畫語篇界定[J];文學界(理論版);2010年11期

6 陳莉萍;;語類研究及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張呈富;;牛的民間語類[J];閱讀與寫作;2009年02期

8 蔣得德;楊文艷;;從音義結合的角度看漢語詞類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4期

9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2期

10 黃佩君;;語類雜糅之歷史建構——論E.L.多克特羅《上帝之城》[J];名作欣賞;2009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明娥;;朱熹文獻口語詞類聚與詞語考釋[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肖唐金;;英語條件式及其在法律條文中的應用[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仁強;;漢英詞典標注詞類的六大好處[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郭慧志;謝學敏;張普;;抽象名詞和組織類名詞的限定作用[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5 俞士汶;段慧明;朱學鋒;;詞語兼類暨動詞向名詞漂移現(xiàn)象的計量分析[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6 陸嘉琦;;漫議漢外詞典中的詞類問題[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8 王璐;;互文性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靳光瑾;郭曙綸;肖航;章云帆;;語料庫加工中的規(guī)范問題——談《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詞類標記集規(guī)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李竹;;中文信息處理與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鄭慶君;對外漢語專業(yè)的母語之憂[N];光明日報;2011年

2 駐湖南記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參加導游考試[N];中國旅游報;2010年

3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陳雨露;將中國介紹給世界 外語類大學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0年

4 駐湖南記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參加導游考試[N];中國旅游報;2010年

5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陳雨露;將中國介紹給世界 外語類大學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0年

6 駐湖南記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參加導游考試[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陳雨露;將中國介紹給世界 外語類大學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0年

8 駐湖南記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參加導游考試[N];中國旅游報;2010年

9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陳雨露;將中國介紹給世界 外語類大學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0年

10 駐湖南記者 全迎春 高慧;湖南:1477人參加導游考試[N];中國旅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瑩;近代漢語并列關系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的”字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諸奇嫣;英漢學術論文引言和結論語類分析及其相關性對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2 李沁園;語類寫作法在英語議論文中的運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錦鳳;抽象名詞及其兼類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桂攀;言據(jù)性的語類分布特征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5 劉雯;中國語境下非語言類英文原版教材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分析[D];暨南大學;2010年

6 廖曉靜;英語商務促銷語篇的語類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7 崔香玉;韓國語程度副詞的分類及統(tǒng)辭特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8 蔡璀紅;語類視角下的英語學術書評態(tài)度潛勢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9 曹宇;韓中數(shù)詞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10 余哲;現(xiàn)代漢語擬聲詞新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6875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6875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a28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