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喬姆斯基語言機能研究的理論缺陷
本文選題:喬姆斯基 切入點:語言機能 出處:《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摘要】:喬姆斯基的研究將語言機能劃分為廣義語言機能和狹義語言機能,認為只有狹義語言機能具備特異性。在語言機能的演進中,狹義語言機能是由問題解決功能突變而來。我們在肯定喬姆斯基語言機能劃分的同時,認為單獨將FLN從概念意象系統(tǒng)中剝離來談其特異性和突變并不科學。FLN只有訴諸概念意象系統(tǒng)才具備特異性和突變。概念意象系統(tǒng)本身也具備特異性。只有感覺運動系統(tǒng)不具備特異性。
[Abstract]:Chomsky's research divides language function into broad sense language function and narrow sense language function. The narrow sense of language function is caused by the sudden change of problem-solving function. While we affirm the division of Chomsky's language func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 is not scientific to separate FLN from conceptual image system to discuss its specificity and mutation. FLN has specificity and mutation only by resorting to conceptual image system. The motor system is not specific.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培養(yǎng)項目(1007211)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shè)工程資助項目(2010bs0024)
【分類號】:H0-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M.Hauser,N.Chomsky,W.Fitch ,謝玉杰,魯守春;《語言機能》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2 石毓智;喬姆斯基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及其缺陷——兼論語言能力的合成觀[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竇東發(fā);曹原;;外語教學的管理維度[J];外語學刊;2006年06期
2 司富珍;;語言學研究中的科學方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王強;;談石毓智(2005)一文中的問題[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石毓智;;語言能力合成說的認知心理學證據(jù)[J];語言研究;2007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定歐;;談對外漢語學習型對比詞庫的構(gòu)建[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占峰;解釋與心靈的本質(zhì)[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楊閏榮;漢—英雙語者中英文詞匯加工的ERP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3 趙美娟;喬姆斯基的語言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王小潞;漢語隱喻認知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松;[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2 張炳蔚;晚發(fā)性抑郁患者情緒調(diào)節(jié)機制的ERPs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韓秋霞;關(guān)于英漢兩種語言中名詞短語語跡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4 余婧;具有不同相位的單個神經(jīng)振子群的相變動力學機制的研究[D];東華大學;2007年
5 張帆;英語政治語篇中指稱詞語的順應性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彭莉;人物面部表情知覺的ERP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盧永彪;大學生性別—職業(yè)刻板印象的ERP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楊凱;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邏輯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付洪保;基于視覺聽覺交叉模式的機器人感知技術(shù)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10 姚滿團;一種闡釋意識問題的新取向[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雪梅;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新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2 寧春巖;從不完美交際語到完美思維語的句法推導[J];當代語言學;2002年02期
3 錢冠連;語言的離散性[J];外語研究;2001年01期
4 錢冠連;語言的遞歸性及其根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5 徐烈炯;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6 楊永林 ,門順德;語言相對論與外語教學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丹;;從結(jié)構(gòu)主義局限性看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2 張學忠;戴衛(wèi)平;;解讀喬姆斯基的“句法說”[J];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8期
3 毛紹磊;;淺議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及其普遍語法理論[J];經(jīng)營管理者;2010年10期
4 張蔚磊;常穎;;形式主義與喬姆斯基[J];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 周顯銘;試論喬姆斯基的語言觀[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4年03期
6 枉為;心智與語言習得——喬姆斯基答聽講者問[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年02期
7 馬秋武;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主義理論——從結(jié)構(gòu)主義到生成語言學[J];福建外語;1999年04期
8 魏標;從喬姆斯基的語言觀看奈達的翻譯思想[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9 張燕薌;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及其心理現(xiàn)實[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張偉琛;;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方法體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興華;童劍平;;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法與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之比較[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小濤;;學習理論論證與模塊性假定——喬姆斯基的二難[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4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補:三種兒童第一語言習得學說及其比較[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鄭定歐;;方法論的呼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石毓智;;構(gòu)式語法的進步與局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林允清;;哈里斯的“發(fā)現(xiàn)程序”作為人類的“普遍語法”[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語法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分析哲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廖光蓉;;詞族的框架屬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彭聃齡;;從漢字識別與命名看文字的普遍性與差異性[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昊 實習生 廖靈艷;“最具影響力”大師喬姆斯基首度訪華[N];北京日報;2010年
2 記者 沙巖;喬姆斯基北語探討生成語言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記者 劉茜;美國學者解析“刺激匱乏”論[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記者 周舒 實習記者 王菲宇;橫跨語言學與國際政治的少數(shù)派[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6 胡壯麟;力爭與世界同步的中國語言學[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記者 潘治;人腦存在“普遍語法”[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8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10 馮志偉;數(shù)學是語言學現(xiàn)代化的重要工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胡朋志;理性主義的復興[D];浙江大學;2012年
2 封一函;結(jié)構(gòu)與解構(gòu):從喬姆斯基到韋努蒂[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駱傳偉;專名的涵義與指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彭家法;附加語的句法位置[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6 杜世洪;脈辨[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凌燕;喬姆斯基的語言觀與政治觀[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艷;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可用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3 王丹;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心理現(xiàn)實性的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范毅強;從普遍語法到語言模塊[D];中南大學;2009年
5 孫愛良;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與語言習得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6 龔凌虹;中英學術(shù)書評體裁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肖奇民;喬姆斯基的特征核查理論的困境及可能出路[D];湖南大學;2006年
8 陸楊;從“Fairy Tale Model”解讀人類認知的原型范疇[D];黑龍江大學;2008年
9 鮑文;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成玉珍;遭受義被動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6813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68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