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論視域中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究
本文選題: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 切入點:順應論 出處:《黑龍江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網絡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模因現(xiàn)象。每天,數(shù)以萬計的網民在網絡上關注并使用各類詞匯或是語言表達形式進行信息傳遞,這類網絡語言又被更多的人模仿、復制、表達,進而流行于不同的網絡交流平臺中,促成了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的復制與傳播。 本文將網絡語言中的模因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以順應論為理論依據(jù),在順應論的視域中探討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順應的語境因素和動態(tài)過程。目前,從順應論角度來分析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的著作或研究尚不多見。 本文首先對于模因概念加以界定并回顧國內外學者對于模因的研究,通過對于語料的系統(tǒng)性介紹闡述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的特點與分類,提出本次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然后在順應論相關內容的詳細探討基礎上,結合網絡媒介自身特點以及模因復制傳播的四個步驟理論,總結本文的研究角度。最后通過實例分析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的語境因素順應及動態(tài)順應過程,從而得出結論:網絡語言模因現(xiàn)象的使用是交際者順應不同語境因素作出的選擇。這些語境因素包括交際者心理世界中的認知和情感因素;交際者社交世界中的文化因素,其所處社會現(xiàn)實、社會角色;網絡媒介的自身特點。同時網絡語言模因選擇的過程是一個順應上述語境因素的動態(tài)過程,體現(xiàn)出交際者較高的意識凸顯程度。
[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memes in the network language. Every day, tens of thousands of Internet use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use all kinds of words or expressions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on the network, and this kind of network language is imitated, copied and expressed by more people. Then it is popular in different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which promotes the re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meme phenomenon of network langu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meme in network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discusse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dapt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adaptation theory. There are few works or studies to analyze the meme phenomenon of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angle of adaptation theory.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meme 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of meme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corpu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eme phenomenon in network language.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edia and the four steps theory of meme replic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study. Finally, the contextual adaptation and dynamic adaptation process of the meme phenomenon in network language are analyzed by examp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the meme is the choice of the communicator to adapt to different contextual factors, including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factors in the communicator's psychological worl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ommunicator's social world,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meme selec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adapted to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xtual factors, which reflects the high degree of awareness of the communicators.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潤;史立英;;語言變異的模因視角分析——從網絡語言談起[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8年02期
2 江華珍;;語言模因與網絡語言[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年01期
3 吳燕瓊;;網絡語言變異的模因解讀[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4 孫炳文;張崇;;網絡語言的模因順應性研究[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5 周立建;;模因論視角下的“XX門”現(xiàn)象分析[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年24期
6 胡信華;;網絡語言中的模因現(xiàn)象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9期
7 范瑩霞;;模因論視角下的網絡語言的衍生與傳播[J];海外英語;2010年09期
8 張麗;;模因理論下的網絡語言分析[J];華商;2008年10期
9 王蓓;戈玲玲;;從認知角度解讀網絡語言的強勢模因[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0 劉懿;;日語模因在漢語網絡語言中的復制——從“おY嗓丹蟆鋇健壩恪盵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朝軍;;網絡語言中的偏離現(xiàn)象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郁;邱慧;;90后高中生使用網絡語言的新特點探析——以貴州省花溪區(qū)清華中學為例[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展照英;;淺談新聞語言與網絡語言的區(qū)別[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4 陳潔;;廣告歸化翻譯策略的模因論角度探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陳群秀;;網絡、網絡語言與中國語言文字應用研究[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于桂英;;我對網絡語言的認識[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熊前莉;;網絡語言的詞匯理據(jù)分析[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周建民;;網絡語言中的漢語拼音字母詞[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9 陳群秀;;網絡、網絡語言與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10 周明強;;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新領域與新對策——也談網絡語言的規(guī)范問題[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姚玉成;網絡語言 我們能拒絕嗎[N];北京日報;2000年
2 姚玉成;網絡語言走過來[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吳紅英;面對習作中的網絡語言[N];中國教師報;2004年
4 遼寧社科院 曲彥斌;網絡語言的使用與規(guī)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金振邦;網絡語言,,關注還是漠視?[N];中國文化報;2005年
6 黃小英;關注網絡語言[N];福建日報;2000年
7 梁睿 陳建棟;網絡語言要規(guī)范[N];光明日報;2002年
8 鮑曉倩;請對網絡語言多一點兒耐心[N];經濟日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莊嚴;亦憂亦患難取舍[N];吉林日報;2005年
10 姚玉成;我們能拒絕網絡語言嗎?[N];金融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云健;傳播與傳承視角下基于模因理論的元音系統(tǒng)演化計算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玉玲;網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李睿;信用評估與信用卡欺詐偵測的智能決策系統(tǒng)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崔櫇席;中韓網絡聊天語言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梁琦秋;網絡語言模糊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計算的典籍翻譯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付丹;從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的三次轉型看文學語言的發(fā)展模式[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王在;基于演化優(yōu)化的系統(tǒng)可靠性設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何盼;面向可靠性優(yōu)化設計的分布式系統(tǒng)資源分配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10 高永亮;網絡傳播消費主義現(xiàn)象批判[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容華;新型被動結構“被V_雙”的傳播與認知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徐國強;網絡語言與中學生用語用詞規(guī)范性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3 呂游;網絡語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瑾;漢英網絡語言比較[D];天津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陽;俄語網絡語言的修辭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張帆;“火星文”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周克花;從“賈君鵬現(xiàn)象”看網絡語言的傳播效應[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周霜艷;從社會語言學視角論網絡語言[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9 阮瑋;網絡商店名稱的語言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曾早壘;中英文中的網絡語言[D];四川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827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8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