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漢語反義復合詞的MP模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1-19 03:02

  本文關鍵詞:漢語反義復合詞的MP模型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反義復合詞 認知語言學 轉喻觀 凸顯觀 MP模型


【摘要】: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有一類詞叫做反義(包括對義)復合詞,它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單音節(jié)語素構成的并列式復合詞,如“大小”、“高低”、“刀槍”、“筆墨”等等。這是漢語中一種非常有趣的構詞法。從先秦到現(xiàn)代一直不斷產生,而且在書面語和口語中都常被使用。它們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獨特性。馬真(1980)、譚達人(1989)、蘭玉英(1998)、束定芳和黃潔(2008)、齊紅飛(2010)等學者都曾對反義復合詞做過研究。但這些研究都未曾運用轉喻觀和突顯觀對反義復合詞進行過全面而詳細的論述和分類,且缺少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本文將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觀和凸顯觀整合起來并建構了MP分析模型,并結合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漢語大字典》和其他作者的論文中窮盡性搜集到的277個反義復合詞組成的封閉語料庫來論述這類詞的詞義形成和變化原因,同時對其進行詳細分類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本文共分為五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紹本文選題理據(jù)、研究目的、考察范圍、分析方法、結構布局和所用語料。 第二章“文獻綜述”,回顧有關反義復合詞的過往論述,并分析這些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以找到本文的切入點。 第三章“理論框架”,針對以往研究之不足及缺陷,本文將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觀和凸顯觀整合起來,提出了轉喻突顯觀,并形成新的理論模型——MP模型,來論述反義復合詞的詞義形成和變化原因。 第四章“語料分析與討論”,在描寫封閉語料的基礎上,運用MP分析模型窮盡性分析漢語反義復合詞,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第五章“結語”,總結全文內容,歸納本文貢獻: 1.將認知語言學中的轉喻觀和凸顯觀整合起來,提出了“轉喻突顯觀”,建構了一種新的理論模型(MP模型)。 2.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以及相關論文中共搜出277個反義復合詞,建立了封閉語料庫,對其進行了分類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本文基于MP模型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轉喻式反義復合詞,另一類是凸顯式反義復合詞。前者共250個,占總數(shù)的90.3%,后者共27個,占總數(shù)的9.7%。由于轉喻機制在人的思維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所以在數(shù)據(jù)上才出現(xiàn)如此大的差異。在分析這兩大類反義復合詞時,本文又對語料進行了再次分類并逐類做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將轉喻式反義復合詞細分為8大類,凸顯式反義復合詞細分為7大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8類轉喻式反義復合詞中,表示動作行為的轉喻和表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轉喻這兩大類所占比例最大,,前者占總數(shù)的24%,后者占總數(shù)的23.6%。筆者認為,之所以這兩者所占比例大,是由于這兩者在人們日常生產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對交際的高效率的追求比以往更加強烈了;在7類凸顯式反義復合詞中,負面意義凸顯的凸顯式反義復合詞和特殊意義凸顯的凸顯式反義復合詞最多,分別占總數(shù)的48.1%和14.8%。筆者認為這是由人們的認知決定的,人們的注意力總是傾向于進入其視線內的對人們有不利影響的事物或者具有特殊性的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對人不利的方面或者特殊的方面。 最后指出本研究欠缺之處,為以后的研究提出點滴建議。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梅枝;;從《論衡》看“反義連文”[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5期

3 魏達純;《顏氏家訓》中反義語素并列雙音詞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01期

4 邢福義;說“兄弟”和“弟兄”[J];方言;1999年04期

5 陳偉武;論先秦反義復合詞的產生及其偏義現(xiàn)象[J];古漢語研究;1989年01期

6 張國憲;并列式合成詞的語義構詞原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漢語學習;1992年05期

7 丁喜霞;“消息”的“音信”義探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8 束定芳;黃潔;;漢語反義復合詞構詞理據(jù)和語義變化的認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6期

9 蘭玉英;反義連文詞語初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S3期

10 申屠春春;;從事件域認知模型看漢語反義合成詞的詞義變化[J];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本文編號:120205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20205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69d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