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拭”“揩”“抹”“擦”“搌”的歷史演變與方言分布

發(fā)布時間:2017-11-17 11:28

  本文關鍵詞:“拭”“揩”“抹”“擦”“搌”的歷史演變與方言分布


  更多相關文章: “拭” “揩” “抹” “擦” “搌” 歷時演變 方言分布


【摘要】:"拭""揩""抹""擦""搌"是一組表"擦拭"的同義詞,它們歷史層次不同,意義范疇也有所不同。自先秦到明代,書面文獻中一直以"拭"為主,清代開始萎縮,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拭"則只保留在古語或個別成語中("拭目以待")。而"揩"自魏晉以來,一直在緩慢發(fā)展,但從沒占居主導地位。"抹""擦"作為后起之秀,明代以來就非;钴S,至今天二者平分秋色。"搌"作為方言詞沒有多大變化,始終居于次要地位,文獻用例甚少。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方言地理學認為:一個詞的方言形式在地理(空間)上所形成的“橫”的分布可反映各種形式在歷史(時間)上的“縱”的層次[1]!笆谩薄翱薄澳ā薄安痢薄稗笔且唤M表“擦拭”的同義詞,它們歷史層次、意義范疇皆有交叉,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本組詞的歷時發(fā)展層次,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蘇曉青;許井崗;;地理變化對方言分布格局的影響——以江蘇邳州方言為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巖田禮;;漢語方言“祖父”“外祖父”稱謂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學在歷史語言學研究上的作用[J];中國語文;1995年03期

3 劉丹青;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J];語言研究;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國華;;徐杰《生成語法的“語類”與傳統(tǒng)語法的“詞類”比較研究》述評[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2 張家合;;元刊雜劇的疑問詞語[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3 陸俠;;蒙城縣(立倉鎮(zhèn))婚俗方言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謝晶;;“漢語語法化”機制綜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張德新;;安康方言的南北融合現(xiàn)象——漢語語音演變的方言證據(jù)[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6 張德新;;陜西漢陰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劉哲;;反義復合詞“死活”的語法化[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陳慧娟;;河南安陽方言中的語氣詞“不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9 李晟愛;;淺析衛(wèi)輝方言中反映的豫北文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樸炯春;從漢語方言形成的多元性看漢語方言研究[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羅漫;;布依族與夏文化:論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屬夏禹后裔[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2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楊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5 周敏莉;;新邵湘語的語氣助詞“去哩”[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城市社會發(fā)展(1841-1941)[D];暨南大學;2011年

3 劉清平;“里”、“里面(頭、邊)”的共時歷時考察及方位詞的雙音化效應[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姚小鵬;漢語副詞連接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6 龔娜;湘方言程度范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8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張慶冰;《祖堂集》完成體動詞辨析[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冀芳;濟寧方言義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麗萍;“不要太”結(jié)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仝欣;中古陽聲韻字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演變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8 周美莊;《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謝蓓;蚌埠市區(qū)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黃瑋;莆田西園村婚俗用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榮;漢語方言分區(qū)的幾個問題[J];方言;1985年02期

2 李榮;;漢語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9年04期

3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fā)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年03期

4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fā)展[J];中國語文;1997年02期

5 巖田禮,蘇曉青;矯枉過正在語音變化中的作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曉艷;;時間連接成分的歷時演變和產(chǎn)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05期

2 朱霞;;“有”字的虛化歷程[J];語文學刊;2008年20期

3 陳卓;;《古代漢語詞匯學》指瑕——僅論漢語“詞義的縮小”[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4 鄭麗;;法律語言介詞歷時演變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王天佑;;“與其”句式歷時演變的規(guī)律及誘因[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梁冬青;“鼎”“鐫”“鍋”的歷時演變及其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04期

7 李宗江;;副詞“倒”及相關副詞的語義功能和歷時演變[J];漢語學報;2005年02期

8 林運運;;“把”的語法化過程及其機制[J];南方論刊;2007年11期

9 龍丹;;魏晉“牙齒”語義場及其歷時演變[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10 汪維輝;;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J];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梁玉璋;;閩北的方言[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胡士云;;說“爺”和“爹”[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3 蘇金智;;臺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4 李韌之;;拓撲學理論框架下英漢語言模態(tài)的比較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鐵;;焉耆—龜茲文的研究[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6 劉俐李;;江淮方言入聲時長變異實驗研究[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沈葉露;釋“葉”與“ST”[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2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3 記者 嚴紅楓 通訊員 尤弘川;浙江江山方言可能是殷朝古奄國語言[N];光明日報;2004年

4 記者宋暉 路越;有效保護方言文化迫在眉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萍;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燕來;蘭銀官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3 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吳紀梅;漢語常用單音動詞帶賓情況的歷時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徐朝紅;中古漢譯佛經(jīng)連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麗;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歷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8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永莉;漢語動詞與相關句法成分的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靜;從“來/去”的歷時演變看連詞功能的產(chǎn)生[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琴;“責怪”類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文紅;“穿著”類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陳爽;近代漢語中指示代詞“這/那”組合形式的歷時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柯西鋼;白河城關話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董欣勝;《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變[D];廈門大學;2006年

7 潘亮;“被”字句語用意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范志飛;“和”類虛詞的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9 張佳音;是非問句之歷時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湯洪麗;漢語正反問句的歷時演變考察[D];蘇州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1958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958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176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