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至18世紀歐洲雕塑中的中國風格 ——以瓷塑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3-25 18:43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歐洲的“中國風格”(Chinoiserie)瓷塑。從“中國風格”形成的各個階段入手,整理歷史背景,對比相關作品,分析“中國風格”瓷塑形成的原因以及藝術特點!爸袊L格”一詞來源于法文詞匯“Chinoiserie”,是歐洲獨有的一種藝術風格。脫胎于歐洲的“中國熱”時期,藝術風格夸張浪漫,人物造型以中國人物為主,同時也融合了當時的遠東地區(qū)的人物特色。“Chinoiserie”之所以會被翻譯成“中國風格”,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要歸結于文化體系。社會學家戴蒙德就曾經提出:中國文化是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家以及東南亞島嶼地區(qū)所有文化的母體文化(mother culture),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印度東北部地區(qū)的母體文化。所以“中國風格”是以整個中國文化體系為出發(fā)點的藝術風格,其中會包含一些其他遠東國家的人文風貌,不僅僅局限于當時的中國!爸袊L格”開始出現(xiàn)歐洲人的想象之中,來源于歐洲的古羅馬時期。陸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帶向古羅馬,這使得“浪漫的中國”這一形象停留在西方人的意識之中。其后,《馬可波羅游記》里面對于中國的夸張描述讓歐洲人大為震驚,“富饒的中國”又在歐洲人的腦海中不斷回蕩。由新航...
【文章來源】:江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馬可波羅和他的描述的東行路線
}中國捕魚風光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Bou曲e,
所以這些印象和現(xiàn)實中的中國相去甚遠,所描繪的世界,這種想象一度顛覆歐洲的價鐘都不復存在,輕盈的建筑也幾近毀滅,慵,但總有一些美好的想象一直縈繞在他們的雅生活,并且盡全力想要擁有中國大地的精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世界,中國古代擁有器,這些技術都呈現(xiàn)出一個精致優(yōu)雅的國家工藝的國家,國家對瓷器的制作工藝長期保時間以來無法從中國獲得瓷器的制作工藝。之前中國的瓷器主要出口向非洲、中東地區(qū)國瓷器少之又少,被當作家族的傳家寶一樣組織的商業(yè)活動,少量的中國瓷器還是輾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紐霍夫瓷板畫看17世紀以來“中國風”設計中的混雜與想象[J]. 汪燕翎. 藝術設計研究. 2018(02)
[2]陶瓷裝飾藝術欣賞漫談[J]. 邵浩恩. 景德鎮(zhèn)陶瓷. 2016(06)
[3]最美中國風[J]. 祝宏,羅軍. 民心. 2015(09)
[4]有感于“中國風格”論[J]. 祁艷. 中國美術館. 2013(02)
[5]解讀洛可可繪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J]. 程平.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12(02)
[6]中國秀,中國風[J]. 楊春芳. 美術教育研究. 2010(07)
[7]從中國元素到中國風格——淺談設計的中國元素和中國的設計風格[J]. 呂偉. 科技資訊. 2010(33)
[8]繪畫中的性——記羅可可畫家華托[J]. 張全. 才智. 2010(32)
[9]淺析17、18世紀法國窯廠的中國風設計[J]. 劉靖,徐小嬌. 景德鎮(zhèn)陶瓷. 2009(04)
[10]19世紀美國“中國風”——中國瓷的文化影響[J]. 吳自立. 世界美術. 2009(02)
博士論文
[1]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D]. 袁宣萍.蘇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17-18世紀西歐與中日漆器貿易研究[D]. 方婷婷.浙江師范大學 2011
[2]17-18世紀英國社會轉型時期婚姻的演變[D]. 元振科.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17-18世紀西方正義戰(zhàn)爭理論的轉變及其困境[D]. 崔建輝.復旦大學 2009
[4]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瓷器貿易研究[D]. 林琳.浙江師范大學 2007
[5]17—18世紀清廷中的葡萄牙傳教士[D]. 吳艷玲.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00128
【文章來源】:江南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6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馬可波羅和他的描述的東行路線
}中國捕魚風光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Bou曲e,
所以這些印象和現(xiàn)實中的中國相去甚遠,所描繪的世界,這種想象一度顛覆歐洲的價鐘都不復存在,輕盈的建筑也幾近毀滅,慵,但總有一些美好的想象一直縈繞在他們的雅生活,并且盡全力想要擁有中國大地的精是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世界,中國古代擁有器,這些技術都呈現(xiàn)出一個精致優(yōu)雅的國家工藝的國家,國家對瓷器的制作工藝長期保時間以來無法從中國獲得瓷器的制作工藝。之前中國的瓷器主要出口向非洲、中東地區(qū)國瓷器少之又少,被當作家族的傳家寶一樣組織的商業(yè)活動,少量的中國瓷器還是輾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紐霍夫瓷板畫看17世紀以來“中國風”設計中的混雜與想象[J]. 汪燕翎. 藝術設計研究. 2018(02)
[2]陶瓷裝飾藝術欣賞漫談[J]. 邵浩恩. 景德鎮(zhèn)陶瓷. 2016(06)
[3]最美中國風[J]. 祝宏,羅軍. 民心. 2015(09)
[4]有感于“中國風格”論[J]. 祁艷. 中國美術館. 2013(02)
[5]解讀洛可可繪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J]. 程平.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12(02)
[6]中國秀,中國風[J]. 楊春芳. 美術教育研究. 2010(07)
[7]從中國元素到中國風格——淺談設計的中國元素和中國的設計風格[J]. 呂偉. 科技資訊. 2010(33)
[8]繪畫中的性——記羅可可畫家華托[J]. 張全. 才智. 2010(32)
[9]淺析17、18世紀法國窯廠的中國風設計[J]. 劉靖,徐小嬌. 景德鎮(zhèn)陶瓷. 2009(04)
[10]19世紀美國“中國風”——中國瓷的文化影響[J]. 吳自立. 世界美術. 2009(02)
博士論文
[1]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D]. 袁宣萍.蘇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17-18世紀西歐與中日漆器貿易研究[D]. 方婷婷.浙江師范大學 2011
[2]17-18世紀英國社會轉型時期婚姻的演變[D]. 元振科.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17-18世紀西方正義戰(zhàn)爭理論的轉變及其困境[D]. 崔建輝.復旦大學 2009
[4]17-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瓷器貿易研究[D]. 林琳.浙江師范大學 2007
[5]17—18世紀清廷中的葡萄牙傳教士[D]. 吳艷玲.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001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310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