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營造,奉先寺大盧舍那佛龕個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13:35
【摘要】:北朝至唐代,從新疆地區(qū)到中原南北方地區(qū)及西南地區(qū),開鑿大像在一段時期內(nèi)成為一種潮流。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及像龕是其中較為典型又相對特殊的一例。論文從大像的角度出發(fā),以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為直接研究對象,見微知著地分析大像營造以及致其產(chǎn)生的多重因素。論文聚焦于奉先寺大像龕本身,試圖對其進行一個全面多元的研究。從視覺空間、造像造型以及歷史背景三個方向切入對這一圖像進行解構。首先討論佛龕空間從封閉向開放的轉(zhuǎn)變、觀像空間的營造;繼而討論佛像造型的風格來源以及圖像背后的政治隱喻;最后從造像記提供的信息著手,分析大像龕具體的政治背景及其與凈土信仰之間的聯(lián)系。論文在材料上,涉及到歷史典籍、佛教經(jīng)典、石窟遺存、考古出土等,方法上主要以考古類型學、圖像學、形式風格分析為指導,綜合研究這一個案。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315
【圖文】:
但在像龕之中有五十余處梁孔遺跡(圖1),故知大像龕前曾有木構建筑。木構建筑屬于窟前建筑的一部分,系佛教石窟傳入中國后的本土化表現(xiàn)?咔敖ㄖ话惴譃閮深,一類是在窟室外部雕刻出仿木的建筑,盛行于北朝晚期,多見于云岡第二期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響堂山石窟、山西天龍山石窟等(圖 2、圖 3)。大像龕原有窟前建筑屬于另一類形式,即在窟前作木構建筑。據(jù)考古發(fā)掘可知,云岡石窟在北魏年間已有相關木構建筑[1],酈道元曾有“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記載。南方地區(qū)稍晚于云岡,于 5-6 世紀出現(xiàn),如南京棲霞山 14 號窟,浙江新昌剡溪大佛?咔澳緲嫿ㄖㄔ熳疃嗾邽槎鼗湍呖,《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1] 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岡石窟建筑遺跡的新發(fā)現(xiàn)[J].文物,1976,(第 4 期).
天龍山石窟第16號窟仿木構窟檐[1]
龍門石窟唐字洞石構窟檐
本文編號:2772952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315
【圖文】:
但在像龕之中有五十余處梁孔遺跡(圖1),故知大像龕前曾有木構建筑。木構建筑屬于窟前建筑的一部分,系佛教石窟傳入中國后的本土化表現(xiàn)?咔敖ㄖ话惴譃閮深,一類是在窟室外部雕刻出仿木的建筑,盛行于北朝晚期,多見于云岡第二期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響堂山石窟、山西天龍山石窟等(圖 2、圖 3)。大像龕原有窟前建筑屬于另一類形式,即在窟前作木構建筑。據(jù)考古發(fā)掘可知,云岡石窟在北魏年間已有相關木構建筑[1],酈道元曾有“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記載。南方地區(qū)稍晚于云岡,于 5-6 世紀出現(xiàn),如南京棲霞山 14 號窟,浙江新昌剡溪大佛?咔澳緲嫿ㄖㄔ熳疃嗾邽槎鼗湍呖,《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1] 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云岡石窟建筑遺跡的新發(fā)現(xiàn)[J].文物,1976,(第 4 期).
天龍山石窟第16號窟仿木構窟檐[1]
龍門石窟唐字洞石構窟檐
【參考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金翠;隋唐造像記發(fā)愿文整理與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729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77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