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中的性別與意識形態(tài)——《孤戀花》影視改編研究
本文選題:改編 切入點:空間 出處:《當代電影》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改編是小說的第二次生命,為文學想象與視聽語言搭建橋梁。1970年白先勇創(chuàng)作的小說《孤戀花》,以現(xiàn)代主義技法和古典情懷書寫時代變革中下層女性難以逃離的命運悲劇。1985年的電影《孤戀花》與2005年版的電影《青春蝴蝶孤戀花》以原著的情節(jié)為框架,卻體現(xiàn)出各自鮮明的時代特色。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呈開放之勢,女性主義、酷兒理論乃至性別解放的社會運動蓬勃發(fā)展。通過對兩部影視改編作品的動態(tài)觀察,可見臺灣話語禁錮的松動。這一變化也是電影美學、文化環(huán)境、商業(yè)機制合力的結(jié)果。盡管如此,同性戀話語逐漸發(fā)聲并不能消除女性的性別焦慮。與此同時,當文本轉(zhuǎn)化為影像時,意識形態(tài)便更加凸顯。
[Abstract]:Adaptation is the second life of the novel, In 1970, Bai Xianyong wrote the novel "Lonely Love Flower", which was written with modernism techniques and classical feelings to write the tragedy of fate that wome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could not escape. The movie of 1985 "Lonely Love Flower", which was written by Bai Xianyong, is a bridge between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audiovisual language. With the 2005 edition of the film "Youth Butterfly Lonely Love" based on the original plot,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aiwan society has shown an open trend,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of feminism, queer theory and even gender liberation has flourished. Through the dynamic observation of the two adapted films and TV works, It can be seen that Taiwanese discourse is loosening. This change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film aesthetic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ommercial mechanisms. Even so, the gradual voice of gay discourse cannot eliminate women's gender anxiety. When the text is transformed into image, ideology becomes more prominent.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六十年來臺灣社會思潮的演進與人文學術(shù)的發(fā)展(1950-2010)”(項目編號:16ZDA138) 廈門大學研究生田野調(diào)查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6GF02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敬鵬;;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研究述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萬信瓊;喻潤梅;;近十年文學作品影視改編與傳播研究述評[J];電影評介;2011年08期
3 馮云超;;關(guān)于網(wǎng)絡(luò)文學影視改編潮流的思考[J];天中學刊;2013年05期
4 劉樹元;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影視改編——試析當下由小說改編影視存在的若干問題[J];當代電視;2004年12期
5 彭廣林;;互動而非對抗:對文學與傳媒關(guān)系的一種闡釋——以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為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高淮生;;關(guān)于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的人文精神建構(gòu)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8年14期
7 張玉霞;;論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于大鵬;;淺論名著的影視改編[J];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9 成靜;;影視改編理論的質(zhì)疑——“忠實原著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0年10期
10 顏琪;;“崇高”主題下的“滑稽”——談《高山下的花環(huán)》影視改編問題[J];文藝爭鳴;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同勝;;文學名著影視改編新論——從媒介環(huán)境學的視角來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2 李瑾;;影視改編應(yīng)該有對于名著的敬畏之心[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劉濤;網(wǎng)絡(luò)熱帖的影視改編:走向模式化的“現(xiàn)實”書寫[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蘭州大學 魏宏遠;文學經(jīng)典影視改編路何在?[N];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本報首席記者 吳越;影視改編后,網(wǎng)絡(luò)小說還有出書的必要嗎?[N];文匯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董陽;影視改編:需要清醒的文化意識[N];人民日報;2010年
5 宋玉書;守住經(jīng)典改編底線[N];人民日報;2011年
6 高凱;網(wǎng)絡(luò)文學影視改編:沙里淘金的困境[N];文學報;2012年
7 趙強;也談網(wǎng)絡(luò)文學與影視改編[N];團結(jié)報;2014年
8 郭小婷;影視改編:從文字到影像的尷尬[N];中國文化報;2010年
9 紅人氽氽;影視改編游戲 垃圾Forever?[N];電腦報;2010年
10 本報實習記者 林政偉;網(wǎng)絡(luò)文學漸成影視改編主力 門檻低魚龍混雜存隱憂[N];通信信息報;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影視改編現(xiàn)象探析[D];蘭州大學;2015年
2 杜學敏;消費文化語境下我國文學經(jīng)典的影視改編[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張淑萍;媒介偏向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4 劉惜予;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影視改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5 李灃霖;“飛狐系列”武俠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6 管文靜;中國女性網(wǎng)絡(luò)寫作的影視改編研究[D];濟南大學;2016年
7 舒小莉;近三十年《西游記》影視改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年
8 張娟;古代文學經(jīng)典與影視改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江建華;論《圣經(jīng)·出埃及記》的影視改編[D];山東大學;2013年
10 李瑞;“互文性”視閾下的當代影視改編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599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5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