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抗日題材電視劇的過度娛樂化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 收視率 消費歷史 英雄崇拜 國產抗戰(zhàn)劇 電視劇分級 出處:《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抗日題材電視劇是我國電視熒屏上一個獨具特色的重要類型。隨著電視臺的體制改革、電視劇市場的飛躍發(fā)展以及消費主義大眾文化的興起,抗戰(zhàn)電視劇的文本嬗變經歷由改編紅色經典電影到塑造另類草莽平民英雄再到如今武俠、偶像、言情、懸疑、傳奇等與對日作戰(zhàn)毫不相關的元素的混合雜糅三個階段。大量與歷史不符的抗日題材電視劇的泛濫,,是對近現(xiàn)代抗戰(zhàn)史的一種不負責任的“娛樂性消費”,將對沒經歷過抗日戰(zhàn)爭的現(xiàn)代人產生錯誤的引導,對國產電視劇的對外輸出以及我國國家形象的宣傳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結合傳播學、社會學、受眾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娛樂化的大文化環(huán)境、收視率中心論、民眾的英雄崇拜心理、審查機構的失職以及文藝界長久以來消費歷史的傳統(tǒng)都是造成此類電視劇泛濫的深層次原因。本文通過對部分代表性“抗戰(zhàn)神劇”的案例分析以及國產抗戰(zhàn)影視劇與其他二戰(zhàn)參戰(zhàn)國戰(zhàn)爭題材影視劇的對比分析,認為近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絕不能被戲說和過分娛樂性消費,影視劇審查管理機構應采取禁播、禁拍、電視劇分級、完善審查項目等行政或法律手段對電視劇市場的自發(fā)性、盲目性、無序性的價值規(guī)律調節(jié)進行必要的國家干預。
[Abstract]:Anti-Japanese TV drama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TV screen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reform of television syste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V drama market and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mass 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text of the TV seri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s ranged from the adaptation of the red classic film to the creation of the other wild folk heroes to the present martial arts, idols, words of love, and suspense. The mixture of legendary and unrelated elements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 The prolifer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anti-Japanese TV dramas that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history, It is an irresponsible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hich will produce a wrong guide to the modern people who have not experience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will have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domestic TV dramas and the propaganda of the national image of our country. Combining with the related subjects such as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audience psychology and so on, the larg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entertainment, the ratings center theory, the hero worship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The failure of censors and the long tradition of consumption history in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re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this kind of TV dramas.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typical cases of "God Drama of Anti-Japanese War" and domestic films and TV of Anti-Japanese Wa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rama and other films and TV dramas on war subjects in the countrie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wa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history of war in modern times must not be ridiculed or consumed too much entertainment, and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or legal means such as banning broadcasting, banning filming, classifying TV dramas and perfecting censorship projects should be adopted b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censors to be spontaneous and blind to the TV play market. The law of value of disorder adjusts the necessary state intervention.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9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孫緒武;;《醒世姻緣傳》詞語拾遺[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楊紅;;淺論《紅樓夢》模糊語言的語用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4 張紅艷;試評《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jié)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張靜靜;;論阿多諾對審美愉悅感的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丁云亮;;大眾閱讀與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周海鴻;;《紅樓夢》前八十回匾額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xiàn)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9 呂菲;;賈寶玉的原型再探——與陳林先生商榷[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10 王勃;張健;;“花”自飄零“水”自流——晴雯人物形象之管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強;;中國網絡文學的傳播學解讀——以起點中文網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于文秀;;第三種大眾文化理論——波德里亞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4 葛濤;;互聯(lián)網上的魯迅論壇研究——以“網易·魯迅論壇”為中心[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王帥;;比較孔子的“憂”與海德格爾的“憂”及在教育上的現(xiàn)實意義[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呂新雨;;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再讀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鄭志勇;;網絡社會群體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9 洪港;;從《紅樓夢》管窺清初義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5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素青;消費電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永;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石紅莉;從文化角度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3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思童;從受眾探析中國紀錄片發(fā)展范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笛;上海市奉賢區(qū)大眾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調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王銳;中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模型與戰(zhàn)略考量[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鐘銳;從語義學角度看《紅樓夢》文化特征詞語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王璐;解讀中國電視場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娛樂[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272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2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