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空間(1949-1962)
本文關鍵詞: 小津安二郎 都市 空間 異托邦 出處:《浙江大學》2013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作為世界電影史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經(jīng)歷充滿了傳奇的色彩。這個傳奇不僅限于他恰好一甲子的壽命和陽春白雪的影像風格,更是對于他死后幾十年在電影史地位變化的總結。從不為日本以外的世人所知直到現(xiàn)在聲譽卓著,大有趕超傳統(tǒng)的日本電影代表人物黑澤明和溝口健二之勢,這樣戲劇性的起落是無法僅僅通過學界已有的大量針對電影本體的研究來解釋的。本文力求從小津影像所呈現(xiàn)的都市空間的角度進入小津安二郎研究,試圖從中尋找出發(fā)生這個變化的合理性解釋。本論文將以列斐伏爾提出的空間理論為出發(fā)點,以?玛P于異托邦的定義為關鍵詞,以邁克爾·迪爾關于電影空間的理論為構架,結合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研究、后殖民批評等批評理論對于小津安二郎的影像空間進行全面的解讀。通過集中從影像空間的角度仔細審視小津的作品,本文試圖對于這些影像的當下意義提供這樣一種解釋:小津安二郎用一個充滿了生老病死的世俗外殼包裝了一個高度精簡提煉過的虛擬空間,為都市居民提供了一個超越棲身之所的想象。無論是從文本還是超越文本的角度分析,小津安二郎的影像世界都比純粹的幻想更真實,又比真實的社會更幻想。這樣的影像可以在?碌漠愅邪罾砟钅抢镎业骄珳实亩x。而這種亦真亦幻的烏托邦的鏡像體驗也是小津安二郎的都市影像之于當下人類社會的意義。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rectors in the world's film history, Ajiro Kozin's experience is full of legends. This legend is not limited to his life span and his image style. It is also a summary of the changes in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film in the decades since his death. From being unknown to the world outside Japan until now,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him to catch up with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film representatives Kurosawa and Kazuo Mizuchi. This dramatic rise and fall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film ontology that have been made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tries to enter the study of Ojin Anji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rban space presented by Ozu's imag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pace theory put forward by Lefeivoll, Foucault's definition of heterotope as the key word, and Michael Deere's theory on film space as the framework. In combination with cultural studies, feminist studie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nd other critical theories,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Koizin's image space. By focus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space, he carefully examines Ozu's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the immediate meaning of these images: Ajiro Kozin has packaged a highly streamlined virtual space in a secular shell full of old, sick and dead. Provides a vision for urban dwellers beyond shelter.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 or beyond, the image world of Ajiro Kozin is more real than pure fantasy. Such images can be defined precisely in Foucault's idea of heterodonism. And the mirror experience of utopia, which is also true and illusory, is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urban image of Ajiro Kozin to the present human society.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1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進;;反本質(zhì)主義與敘事嬗變[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李占偉;;視覺霸權反思與多重審美感知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3 林頤;;“自我”的兩個維度——讀丹尼爾·貝爾《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4 何志鵬;;法的和諧價值:可持續(xù)發(fā)展時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5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孫顯元;;“向錢看”的經(jīng)濟正當性與道德正當性[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強昌文;論當代中國社會法律的價值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8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9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建德;;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的文化變遷——以江西省余江縣中童鎮(zhèn)眼鏡業(yè)為例[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2 孫芮英;;國內(nèi)外博物館少兒網(wǎng)站分析與展望[A];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shù)字博物館[C];2011年
3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4 段從學;;《同情》:一種被忽略的現(xiàn)代性體驗[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5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廖全京;;存在之鏡與幻想之鏡——讀阿來長篇小說《塵埃落定》[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7 劉虹利;孟繁華;;感悟與發(fā)現(xiàn)——李一清的“鄉(xiāng)村中國”[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8 李楊;;具體性的追尋——讀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9 高峰;;社會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論的研究視角[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汪冬冬;黃鵬;;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社會危機與安全思想——對齊格蒙特·鮑曼思想的解讀[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帆;中央電視臺《第一時間》特色探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韓芳;從翻譯標準的變化看譯者主體性的變化[D];河北大學;2009年
3 周艷麗;論漫畫的影視劇改編[D];河北大學;2009年
4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5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6 葉宗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小型私營企業(yè)誠信問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于樹軍;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說情愛敘事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茲電影事件美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236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52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