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中的符號學解讀
本文關鍵詞:韓劇中的符號學解讀
【摘要】:韓劇自20世紀90年代引進中國以來,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觀眾心中長盛不衰,劇中人物的服飾、飲食、語言等成為觀眾競相模仿的范本,其中包含的文化符號十分鮮明,突出了韓劇獨特的民族化、個性化形象。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通過分析韓劇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對韓劇進行解讀。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關鍵詞】: 韓劇 符號學 傳播
【分類號】:J905
【正文快照】: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 韓劇中所表達的人物形象,總是有一股強勁的“韓流”乘著韓國影視劇的東著鮮明的特征,這種特征是符號化的表風,挺進中國。1997年,第一部由中國引達方式之一,將偶像化賦予韓劇中的人進的韓國電影《愛情是什么》播出后,引物形象。首先,劇中男女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廣鵬;王金萍;馬擘;;漫話韓國電視劇進入中國文化市場[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2期
2 張立環(huán);;關于韓國電視劇敘事模式的思考[J];四川戲劇;2008年03期
3 季泓一;高峰;;韓國電視劇的傳播策略分析[J];出版與印刷;2010年02期
4 沐牧;張玲;張曦;;論韓國電視劇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J];電影文學;2010年07期
5 葛維屏;中國電影:失衡在“觀點”與“觀念”之間[J];電影評介;1998年02期
6 采薇,梅林;儒家文化中被淹沒的女性聲音──韓國電視劇《愛情是什么》的文化反思[J];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9年02期
7 韓賢佑;“我們來尋找韓流的來源!”[J];當代韓國;2002年03期
8 謝建華;藝術平衡中的融合與超越——韓國電視劇藝術特色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1期
9 張智華;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與韓國電視劇的發(fā)展[J];中國電視;2004年11期
10 李欣;;流行的基礎——韓國電視劇給我們的啟示[J];視聽縱橫;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禾澤;韓國電視劇行業(yè)呼喚健康生態(tài)[N];中國文化報;2013年
2 顧列銘;“哈韓”背后的文化解讀[N];中國信息報;2008年
3 白陽;借鑒創(chuàng)新的力量[N];人民日報;2011年
4 夏丹邋通訊員 段敬湖 王書巍;韓國影視城落戶芝罘[N];煙臺日報;2007年
5 編譯:本兮;“韓流”進入美國[N];中國電影報;2005年
6 通訊員 舒安樹;韓國KBS電視臺到大理拍片[N];大理日報(漢);2007年
7 南君;韓國電視劇為何受歡迎?[N];海南日報;2000年
8 崔成泉;在交流合作中追求共贏[N];中國文化報;2008年
9 徐寶康;文化產(chǎn)業(yè)如一泓活水[N];人民日報;2009年
10 劉敏智;韓劇熱播現(xiàn)象分析[N];中華新聞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溫朝霞;1980年后日韓影視劇在中國的傳播[D];暨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泓一;論韓國電視劇的三大特征[D];上海戲劇學院;2005年
2 王玉紅;符號透視:韓國電視劇的文本和詮釋[D];新疆大學;2007年
3 郭叢叢;新世紀環(huán)境下韓國電視劇中的女性觀解讀[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晨;對韓國電視劇在中國流行現(xiàn)象的解讀[D];西南大學;2015年
5 張歡;韓國影視漢譯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年
6 高強;韓國電視劇基礎類型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7 陳宜芳;當代韓國電視劇的藝術特質(zhì)與文化基因[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8 李海日;韓國電視劇《可疑的三兄弟》劇本語言特點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9 林潔琛;對韓國電視劇在中國流行現(xiàn)象的跨文化解讀[D];蘇州大學;2005年
10 陳麗穎;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韓國電視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002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10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