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聽力mp3免費下載_關于對外漢語聽力課教學的思考
本文關鍵詞:漢語聽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聽、說、讀、寫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四個主要單項技能課,而聽力課在四個單項技能課型的排列順序中居于首位,這不僅顯示其重要性,也說明聽力課具有一定的難度。
筆者調查過很多外國留學生,當問起他們什么課型最難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聽力課。聽力課為什么會遭遇這樣的處境?主要原因在于:1.“聽”基本上是被動行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fā)揮,課堂氣氛不容易活躍;2.有的老師沒有掌握啟發(fā)、引導學生聽、解的方法,,找不到分析講解的切入點,上課沒話可說,容易造成放錄音帶、對答案了事的結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覺得枯燥無味;3.聽力水平的提高是緩慢無形的,往往不容易察覺,學生不容易看到進步,容易失去信心,產生恐懼感。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改革,全面而迅速地提高聽力課教學質量?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適當選擇一些熱身練習,幫助學生排除焦慮,建立信心。
聽力理解的本質是人們利用聽覺器官對言語信號接受、解碼的過程。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言語信號是快速連續(xù)呈現的,是轉瞬即逝的。聽力理解與接受、解碼的速度有很大的關系。在聽力課上,如果學生沒聽清某個單詞或短語,而停下來思考,他就會錯過下文的內容,以致影響到對整個聽力篇章的理解。相關研究表明,妨礙性焦慮感與學生的聽力水平呈負相關關系。因此,當我們遇到內容很難,生詞很多的材料時,在聽前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排除焦慮,建立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二、給學生“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對外漢語教學面對的留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在學習中有很大的自主性。聽力課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教師為他們提供的輸入必須是他們認為需要的、感興趣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然法認為自己是為幫助初學者成為中介者而設計的,主張聽力活動對于語言習得至關重要,認為人類只有通過對信息的理解才能獲得語言。它強調的是“可理解性的輸入”,這是自然法區(qū)別于其他以理解為基礎的語言教學法的地方。自然法認為只要學習者聽到有意義的語言信息并設法對其理解,語言習得就會發(fā)生。對此,自然法提出了著名的“輸入假說”。假說認為,為了習得下一階段的語言,學習者應該理解含有下一階段結構的語言知識,這就是“i+1”水平(稍稍超過學習者目前水平的輸入)。
上面的理論對對外漢語聽力課教學是很有指導意義的,筆者在北京語言大學進修學院和速成學院進行過兩年的聽力課教學實踐,在此期間非常注意以下幾點:
1.在聽力課上,盡可能避免無意義的輸入。
在初級水平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的是對目的語盡可能多的接觸與熟悉,所以筆者的教學重點在于句子和段落,特別是一定語境下的聽力技巧的練習。我使用的聽力課本,基本沒有“明年是2006年”、“他是中國人”之類的單句,從開始就以對話和短文的形式出現。筆者認為,在教材配套的情況下,聽力課的難度可以適當高一些。提前輸入會話課或讀寫課的操練,符合自然法“i+1”輸入假設。
2.嘗試“i+1”水平的輸入。
(1)講課的語速要正常,不應該故意放慢。
盡管是初級水平,可是留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面臨的語速,一般都比教材中的快。我們對外漢語教師經常會聽到學生抱怨,為什么課堂上老師講的他們基本上都能聽懂,但是一出校門就變成了“聾子”。針對初級水平的學生(零起點的不包括在內),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上的語速是否應該特意遷就一部分學生?筆者在聽力課堂上的語速,相對于平行班的教師,要略快一些,盡量縮小課堂這個小語言環(huán)境和外界大語言環(huán)境的差異。剛開始,有些學生普遍反映聽不懂。但是,一個多星期之后,大家基本上都能適應。
(2)讓學生自己先預習生詞,上課稍加講解。
由于采用的教材是和綜合課配套的,所以大部分生詞在讀寫和會話中已經出現,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拼音加以提示。一些比較難的語法點和生詞,筆者也只是稍加講解,不做過多的擴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思維去解決。
(3)補充適當的材料。
教師如果在聽力課上只是遵從課本授課,那么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回家去聽。如果教師能根據教材內容,找到一些別的相關聽力材料,讓學生練習,這既提高了他們的聽力能力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筆者現在用的教材是《漢語聽力教程》,除此之外,我還找了幾本相關聽力材料作為補充,每次課都要加上一兩篇貼近學生生活的材料作為補充內容。課后學生表示很喜歡這些新的內容。
本文關鍵詞:漢語聽力,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19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zxrw/17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