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_什么是本草_本草生活與工匠精神
本文關鍵詞:本草,,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水木丁
前幾日應朋友之邀,參加了一個叫《本草中國》紀錄片的看片會。這是一個關于中醫(yī)藥文化的系列紀錄片,此次的看片會,播放的是其中的一集,里面講了六味藥材的培養(yǎng)和制作的故事。說句實話,我本來也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去湊個熱鬧的,沒想到看著看著竟然心情大好起來,怎么也沒想到這么一部講中醫(yī)的紀錄片,竟然可以被拍得這么美,且不說可以當做風光片來看。就是那綠油油的草地上曬著的紅花的紅,秋霜打過的桑葉滿眼的綠,不用熬成藥,就足以給我們這些每天穿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的都市人洗洗眼睛了。特別是在貴州德江山里種天麻的那位田姓的小伙子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挖天麻,站成一排對著青山喊“挖天麻咯!”的時候,我想起了時下在年輕人中特別受歡迎的日本電影《小森林》。小伙子說,他其實大學是學設計的,但是他不喜歡都市的生活,所以回到山里種天麻了。我就想,他多像《小森林》里的市子啊。
我是一個不懂中醫(yī)的人,和很多人一樣打小就聽說一些中醫(yī)藥材的名字,可是從來不知道它們背后的故事會這么有意思,比如藏紅花的采摘,要每天早上九點之前,花朵上的花絲剛出頭就要將花朵整個摘下來,然后輕輕地將花瓣撥開,取下三根紅色的花絲。在秋天第一場霜降之后,老中醫(yī)帶著浩浩蕩蕩的拖拉機隊伍去桑樹林打下霜桑葉,桐廬的老藥工已經退休,雖然紅曲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大趨勢,他卻依然執(zhí)著于古法發(fā)酵紅曲。老字號藥鋪的掌門人一再向人解釋,自家的陳皮其實并沒有什么祖?zhèn)鞯拿胤,無非是堅持一個手工藝人的精神,付出耐心等待時間,讓一切自然的發(fā)生。
終于明白,靜靜地等待一朵花開,等著一場霜降,聽著雨水敲打著屋檐,聽池塘里的蛙聲,等紅曲慢慢發(fā)酵,慢慢變紅。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中醫(yī)不僅僅是一種醫(yī)療手段,而且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還是中國人的一種活法。不管世界向前的腳步如何急促,這片土地上,還有一群人過著他們的本草生活,按照花開四季,春夏秋冬的節(jié)氣去生活。
我喜歡片子中那些樸實平和的面孔,那是內心安靜的工匠們才有的表情,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像食肉動物,有些人是食草動物,看到這些樸實的藥工和藥農,我發(fā)現,原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更像一株花、一棵樹,淡然于世,安靜生長,這也讓銀幕外的我們,內心感到平靜。
看片會結束,導演上臺來跟大家見面,我一看到這位導演就明白了,難怪整個片子那么平和沉穩(wěn),有一種令人舒服的治愈人心的氣息,絲毫沒有說教的讓人不快之感。蓋是因為這個導演自己就是一個有工匠氣質的男人啊。
40分鐘的看片會,頗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可惜傳說中的九蒸九制地黃、古法七爪化橘紅在這一集里都沒有看到。說來慚愧,因為年輕時學的專業(yè)是英文,對中國文化知道的太少,因此能夠多了解一些中國文化是我最近幾年的一個愿望。
從小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房子里,對植物的了解也甚少。則正好滿足了我這兩方面的愿望,特別是那些植物的故事,它們才是這部紀錄片里真正的主角,從《神農本草經》,到張仲景,孫思邈到明代李時珍所記錄的珍貴藥材植物的生長、采摘,尋找一一講過來,這讓我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和其他植物不同,在漫長的文化長河里,它們和人類之間是怎樣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關系,是怎樣走進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故事,想想它們打從神農嘗百草的時候就是這樣陪伴著我們,幾千年都沒有改變過,這真是有趣,那種穿越時空的生命的美好,值得我們去了解和體會。
原文來自:中國婦女報
本文關鍵詞:本草,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99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yywskj/7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