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外跨文化交際研究調(diào)查——基于2006-2009發(fā)表的國內(nèi)外部分學術期刊論文的調(diào)查
本文關鍵詞:國內(nèi)外跨文化交際研究調(diào)查——基于2006-2009發(fā)表的國內(nèi)外部分學術期刊論文的調(diào)查?
【摘要】:本文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對2006年至2009年在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的跨文化交際的文章作了分析研究,并將國內(nèi)外的研究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結(jié)果表明國內(nèi)外研究有很大的區(qū)別,我國的研究在研究內(nèi)容方面應該加強在跨文化適應和培訓上的研究,研究方法上應重視實證研究。而國外研究在采取定量研究的同時,應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jié)合,以增強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研究內(nèi)容 實證研究
【分類號】:G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國外學者對于跨文化交際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的研究鮮有所聞,而國內(nèi)則有一些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姚春雨(2008)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來,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我國的研究無論在內(nèi)容上還是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王英華(2009)指出了我國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英華;;我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8期
2 龍立榮,李曄;論心理學中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3 李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20年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4 姚春雨;;淺談跨文化交際研究[J];蘭州學刊;2008年S1期
5 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鈞;;西方比較教育研究范式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2 靳海濤;;從符號學視角分析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7期
3 于陸;;“跨文化能力”在高校德語專業(yè)的研究狀況與培養(yǎng)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2期
4 付天軍;陳鳳然;;單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的構(gòu)建[J];東岳論叢;2010年08期
5 康兆春;;間性視角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6 萬小廣;;論跨文化傳播的研究路徑[J];國際新聞界;2009年05期
7 白遠;;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學生跨文化商務操作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年02期
8 趙勇;蘇安梅;;外語教學中運用關鍵事件法進行文化教學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13期
9 馮巧麗;;淺談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基于湛江市國際海洋城市形象提升的角度[J];廣西教育;2010年27期
10 張群星;顧紅;;美中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比較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關世杰;;十年來我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學科發(fā)展的瓶頸[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宏;論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方法[D];吉林大學;2006年
2 奧其爾(Gongor Eldev-Ochir);蒙漢語顏色詞之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宋莉;跨文化交際法中國英語教學模式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杜俊偉;論輿論的自組自穩(wěn)[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楊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與評價[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郭曉川;文化認同視域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王守宏;跨文化語用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康莉;跨文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困境與突破[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劉桂影;我國中學英語教學范式發(fā)展與變革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10 王曉音;對外漢語教師素質(zhì)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對第二文化習得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蕾;論英語語言教學中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高曉艷;高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diào)查與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艷;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欣;本科旅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愛芹;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新框架的構(gòu)建[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7 邱宏偉;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隆超;歐美留學生漢語詞匯學習的跨文化意識調(diào)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曹秀萍;研究方法論培訓對翻譯專業(yè)碩士論文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1年
10 牟常青;英語教學中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莊恩平;跨國公司文化沖突與融合——戴姆勒-克萊斯勒案例分析[J];管理現(xiàn)代化;2002年04期
2 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年04期
3 譚厚鋒;侗族語言文化與翻譯淺談[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4 龍立榮,李曄;論心理學中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5 丁麗巖;民族文化差異與當代外語教學[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6 潘其旭;壯語詞序順行結(jié)構(gòu)的A+B型思維模式與漢語詞序逆行結(jié)構(gòu)的B+A型思維模式的比較研究──壯族文化語言學研究系列論文之一[J];廣西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7 張愛卿;試論實證論在心理學發(fā)展中的基石作用[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8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J];外語研究;1994年01期
9 賈玉新;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2年03期
10 蔡禾,趙巍;社會學的實證研究辨析[J];社會學研究;199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與跨文化交際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萬石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與應對策略[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張向陽;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20年:回顧與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02期
4 周遠梅;;跨文化交際中的又一輪沖突[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5 樊曉麗;;跨文化交際中的定型觀念與歸因錯誤研究[J];理論月刊;2007年05期
6 王林海;;談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方法[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李冬梅;張璐璐;;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1期
8 王曉峰;;論文化定勢[J];閩西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9 彭世勇;;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與國際主流研究的差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林大津;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啟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機構(gòu)名單[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胡庚申;;問題·思考·實踐·出路——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方向[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第六屆年會日程安排[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楊小洪;;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理論前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周鳳岐;;談文化定勢的利弊[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分組討論[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顧嘉祖;;謎米學:布萊克摩爾的文化研究——20世紀末文化學與跨文化交際學理論的重大突破[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張衛(wèi)東;周紅玉;吳敏華;;文化交往、文化繼承與社會發(fā)展——文化學對跨文化交際學的作用[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賈玉新 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會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動態(tài)跨文化認同成研究焦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愛秀;對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新認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侯巍;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文化殖民主義[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3 劉暢;中美大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比較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4 王悠;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彩霞;中國留學生與東道國國民交流的焦慮與不確定性[D];山東大學;2008年
6 侯震坤;婚姻對話中的文化差異[D];浙江大學;2008年
7 鞠燕娥;中美商務交流中的跨文化沖突[D];青島大學;2008年
8 馬曉莉;中西化妝品廣告中的文化價值差別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9 周艷春;中美時間觀文化差異[D];長春理工大學;2002年
10 王澤國;跨文化交際能力中的文化意識影響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0431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xingzhengshiwu/104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