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設計研究
第一章 引言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隨著互聯(lián)網通信技術的改變而改變?v觀全世界,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建立科技強國的戰(zhàn)略性選擇。我國政府意識到教育信息化應該提高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為此,2010 年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第一次把“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為專門一章,強調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工作,學習和教育的積極影響,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并將教育信息化全面納入我國信息化發(fā)展整體戰(zhàn)略[1]。提高一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新固有教育教學觀念和方法,優(yōu)化教學和工作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和提高工作效率[2]。隨后《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 年)》(以下簡稱《十年規(guī)劃》)中強調將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繼續(xù)教育、在職培訓工作均應放在重要的位置[3]。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水平,有效開展教師培訓迫在眉睫。為了進一步落實《規(guī)劃綱要》和《十年規(guī)劃》,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2013 年 10 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 號(以下簡稱《意見》)[4]。新一輪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隨之展開,并且于 2014 年 5 月 30 日頒布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課程標準》)[5]。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歸納中小學教師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的專業(yè)要求,為之后開展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
第二章 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智能終端設備的快速發(fā)展,功能逐漸完善,學習者漸漸養(yǎng)成利用智能終端設備查看新聞,資訊,學習資源的閱讀習慣。現階段,國際上關于移動學習概念尚未達成共識,研究者們嘗試從不同視角定義移動學習。黃榮懷教授綜合國外學者對移動學習概念理解,將其定義為“移動學習是學習者在非固定和非預先設計的場所下發(fā)生的一種學習①。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將移動學習解釋為“為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利用可移動的終端設備(如手機)和無線通信網絡提供的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學習實現個人與知識建構的過程②!彪S著對數字化學習不斷深入研究,智能終端設備普及,移動學習便隨之產生,移動學習的明顯優(yōu)勢在于其具有移動性,高效性,個性化等獨特特性,學習者不用必須固定在電腦前面進行學習,它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隨身”進行內容的學習。綜合分析,筆者對移動學習概念進行歸納總結,筆者將移動學習理解為在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環(huán)境下,利用智能終端設備(如移動電話、平板電腦、筆記本等),獲取資源的一種學習形式。二、相關理論
大多成人學習者具有一定背景和經驗,其學習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與學生相比,他們擁有出眾的理解能力,這有助于他們結合自身環(huán)境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25]。因此培訓設計者設計培訓內容,培訓目標,安排培訓進度等要適合成人學習特點,這樣培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師培訓中,培訓對象為一線教師,教師不僅符合一般成人學習者的共性,同時肩負教書育人的責任,有其自身獨特的個性。因此在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前,應當考慮他們實際需求;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創(chuàng)建相似的應用環(huán)境,注重與實際工作相聯(lián)系,培訓內容與已有知識相關,讓教師充分利用所學內容解決教師實踐中的問題,滿足日常教育教學需求。第三章 移動微型學習培訓模式設計 ...........16
一、移動微型學習培訓模式和設計依據 ............16
二、前期分析 .........18
三、培訓設計 ..............21
第四章 移動微型學習培訓案例實踐及效果分析 .................27
一、案例設計 ............27
二、 培訓實施 ............31
總結與展望............39
一、研究結論 .........39
二、研究局限 ..............39
三、研究展望 ..................40
第四章 移動微型學習培訓案例實踐及效果分析
一、案例設計
在教師培訓開始之前,筆直首先與遼中教師學校的組織人員進行交談,了解參訓教師目前知識基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和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信息;初步掌握參訓教師們的學習特點,以便有針對性的設計培訓內容和目標,提高培訓的效果和滿足個別需求。本次參加培訓的教師都是遼中縣 18 所中小學的一線教師,百分之百都接觸過計算機,也百分之百的都有微信號和 QQ 號,其中有 27 名參訓教師之前都參加過正規(guī)培訓單位舉辦的教師培訓。同時通過與組織人員交談得知,參加培訓的 35 名教師有很多都是剛入職的新手教師,因此對培訓具有很大的熱情與期待,所以對本次實驗開展是一個很好的條件!墩n程標準》中對這一主題的內容和目標做出了詳細的說明,為我們培訓者更好設計培訓內容提供了指導!墩n程標準》中對于這一主題的培訓總體目標是教師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教育數字資源,能夠使用工具加工制作和處理教育數字資源,結合實際工作和教學需求,合理選擇運用學科信息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育教學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在培訓目標具體分析中,還需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方法和教師實際信息技術能力水平進行培訓分析如表 4-1。二、培訓實施
通過平臺的“測試”模塊完成在線測試,同時還提供了考試成績統(tǒng)計分析功能。我們?yōu)閰⒂柦處熅脑O計了在線測試試題,題型主要由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構成。試卷既包含每個知識內容的分節(jié)試題,又含有整個主題模塊的測試試題,可以供參訓教師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同時培訓者登陸學習平臺,可以查看每名參訓教師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匯總。有針對性的指導如圖 4.5。.....
總結與展望
一、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設計一個有效的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并應用到之后的教師培訓;谝苿游⑿蛯W習的培訓模式是在培訓中加入移動微型學習的新理念,真正實現了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參訓教師利用業(yè)余碎片化時間完成對培訓內容學習。筆者在寫作之初,閱讀大量相關研究文獻,分析已有關于教師培訓模式優(yōu)點和弊端,同時總結現階段移動微型學習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在 ADDIE 培訓模式和李龍的微型學習設計模式的基礎上設計出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培訓模式,并對模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詳細闡述。隨后筆者利用已經設計好的培訓模式,將《學科資源的檢索與獲取》作為培訓案例,進行案例分析,筆者通過參訓教師的學習成績,參訓教師和培訓組織人員的訪談結果進行匯總,從參訓教師學習成績上看,培訓取得不錯的效果,通過與參訓教師的交談發(fā)現,大多數教師對于這一模式持有肯定和認可的態(tài)度,但是部分教師認為有些資源類型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缺乏一定合理性。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后使用中,要增加多種類型的資源,同時根據實際應用情況具體修改各環(huán)節(jié)。二、 研究局限
至此,本次研究將告一段落,本研究對移動微型學習模式開展教師培訓只是一個探索性的研究,設計出培訓模式的框架,達到了預想的效果。此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可以有效地應用在實際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中,豐富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促進移動微型學習的深入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當然,本次研究還存在以下幾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無線網絡尚未全面覆蓋,因此需要考慮參訓教師的移動流量使用情況。在資源呈現形式選擇上需要根據參訓教師的實際情況,由于視頻,音頻和動畫需要比較多的流量,因此要求設計者盡量少選擇這種資源形式。這也是研究過程中的不足。其次由于缺乏相關培訓經驗,筆者在分析和設計培訓內容,確定培訓目標,實施培訓等環(huán)節(jié)中考慮不夠全面,存在一些漏洞,導致本次培訓不夠完美。雖然筆者在培訓開展之前對參訓教師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調查,但對參訓教師的所處網絡環(huán)境調查不夠詳細,導致部分教師存在流量限制的問題。在培訓過程中,還有個別教師總是在潛水,,與其他參訓教師溝通不積極,缺乏交流,因此在實際培訓中,還需采取一定策略使所有參訓教師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250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shuzhibaogao/12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