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課+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研究——以設施農業(yè)環(huán)境工程學課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8-07 07:08
將基于共享課+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引入設施農業(yè)環(huán)境工程學的教學中觀察其教學效果,探索在本課程教學中新的教學模式。結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從共享課內容的設計制作、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評價體系的構建3個方面闡述了基于共享課+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順應時代發(fā)展,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共享課資源結合翻轉課堂進行混合教學模式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
【文章來源】:安徽農業(yè)科學. 2020,48(18)
【文章頁數】:2 頁
【文章目錄】:
1 課程與傳統(tǒng)授課現狀分析
2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
2.1 學生學習的混合
2.2 教師教學的混合
2.3 評價方式的混合
3 基于共享課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3.1 共享課內容的設計制作
3.2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3.2.1 課前學生在線自主預習。
3.2.2 課中教師引導學習。
3.2.3 課后拓展學習。
3.3 評價體系的構建
4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 張繪宇,陶黎陽,黃榕權. 基礎醫(yī)學教育. 2020(02)
[2]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 葛杰,祁艷波,喬樹清,韓云峰,賈月輝,邱永強,金佰明,萬思源.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9(35)
[3]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在風濕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萬偉,徐茂錦,張?zhí)m玲,施冶青,趙東寶.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9(14)
[4]指向深度學習的混合式慕課教學模式探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慕課為例[J]. 劉震,陳東. 現代教育技術. 2019(05)
[5]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 遠程教育雜志. 2018(03)
[6]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策略研究[J]. 任軍. 現代教育技術. 2017(04)
[7]翻轉課堂的內在意蘊及高校教學改革的未來走向[J]. 趙俊芳,崔瑩. 中國高教研究. 2016(06)
[8]高校翻轉課堂:現狀、成效與挑戰(zhàn)——基于實踐一線教師的調查[J]. 繆靜敏,汪瓊.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5)
[9]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課程教學發(fā)展研究[J]. 魏曉俊. 科技致富向導. 2013(26)
[10]精品課程群支持的專業(yè)綜合改革與實踐[J]. 謝幼如,尹睿,謝虎. 中國電化教育. 2013(08)
本文編號:3327328
【文章來源】:安徽農業(yè)科學. 2020,48(18)
【文章頁數】:2 頁
【文章目錄】:
1 課程與傳統(tǒng)授課現狀分析
2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征
2.1 學生學習的混合
2.2 教師教學的混合
2.3 評價方式的混合
3 基于共享課的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3.1 共享課內容的設計制作
3.2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3.2.1 課前學生在線自主預習。
3.2.2 課中教師引導學習。
3.2.3 課后拓展學習。
3.3 評價體系的構建
4 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J]. 張繪宇,陶黎陽,黃榕權. 基礎醫(yī)學教育. 2020(02)
[2]基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 葛杰,祁艷波,喬樹清,韓云峰,賈月輝,邱永強,金佰明,萬思源.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9(35)
[3]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在風濕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萬偉,徐茂錦,張?zhí)m玲,施冶青,趙東寶.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9(14)
[4]指向深度學習的混合式慕課教學模式探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慕課為例[J]. 劉震,陳東. 現代教育技術. 2019(05)
[5]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 遠程教育雜志. 2018(03)
[6]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策略研究[J]. 任軍. 現代教育技術. 2017(04)
[7]翻轉課堂的內在意蘊及高校教學改革的未來走向[J]. 趙俊芳,崔瑩. 中國高教研究. 2016(06)
[8]高校翻轉課堂:現狀、成效與挑戰(zhàn)——基于實踐一線教師的調查[J]. 繆靜敏,汪瓊. 開放教育研究. 2015(05)
[9]信息技術視角下高校課程教學發(fā)展研究[J]. 魏曉俊. 科技致富向導. 2013(26)
[10]精品課程群支持的專業(yè)綜合改革與實踐[J]. 謝幼如,尹睿,謝虎. 中國電化教育. 2013(08)
本文編號:33273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shenghuobaike/332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