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案例
本文關鍵詞: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案例分析題(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歲,退休前在政府機關工作,退休后與老伴生活在一起,兩個人結婚五十多年來感情很好,育有四個子女均已成家立業(yè),剩下老兩口一起居住。就在五個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搶救無效去世。林老先生很傷心,子女們請了一個保姆來照顧他,但是老人覺得保姆對自己態(tài)度不好,所以沒多久他就辭退了保姆。子女們怕他在家無人照顧,睹物思人過于悲傷,便將他送到養(yǎng)老院。但是之前性格開朗的林老先生住進養(yǎng)老院之后,變得沉默寡言,經常一個人坐在那里,很少與其他老人交談。
問題:
1.請對林老先生的狀況做分析(10分)
2.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提出幫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 答題要點
1、從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喪偶的狀況對林老先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林老先生與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喪偶對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擊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會有孤獨與寂寞。老伴之前起著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會面臨這方面問題;第三,長期來看,生活照料方面也會成為問題。雖然林老先生現在生活還可以自理,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以后照料方面也會成為問題。(5分) 從材料我們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著一定優(yōu)勢:幾個子女都很關心他,從請保姆到送養(yǎng)老院可以看到子女們對于林老先生是很關心的;
另外,老先生現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開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關鍵在于將服務對象放在一個有層次的系統(tǒng)之中,將服務對象與其所生活的環(huán)境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來看待,通過改變系統(tǒng)來實現個人需求的滿足。支持網絡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兩部分。(5分)
(1)關注林老先生的意愿,發(fā)掘他的勝任能力。無論是幫老先生請保姆還是繼續(xù)留在養(yǎng)老院,都要與他進行很好的溝通,征求他的意見,尊重他的意愿。要幫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環(huán)境的能力,從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對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喪偶這個重大生活事件的處理。通過心理宣泄和心理調適幫助林老先生走出喪偶的心理陰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護,幫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從而有效減輕喪妻的悲痛,盡快的恢復正常生活狀態(tài)。
(3)與老先生子女溝通,幫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際關聯。重視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與其子女溝通,也促進子女與林老先生的溝通,讓老先生能夠享受子女的照顧和關愛,有機會享受天倫之樂,從而發(fā)掘出更多的自我價值。
(4)征求老先生意見,養(yǎng)老院對老先生身體狀況進行評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適合住在養(yǎng)老院,以及以后住進養(yǎng)老院的可能性,讓老先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適應力,從而與新環(huán)境形成最佳的調和度。(15分)
某家政服務公司的工作人員杜女士在為客戶擦玻璃窗時,不慎從窗臺上跌落,從此失去了雙腿。家政服務公司給了她一筆數額不多的賠償金。杜女士的丈夫對她很關心,為了多掙錢養(yǎng)家,又去做兼職。杜女士的女兒剛上小學四年級,但非常懂事,上學前后都細心地照顧媽媽。鄰居也經常關照和幫助他們家。杜女士覺得丈夫和女兒很辛苦,內心十分愧疚,覺得自己是家人的負擔。一天,她趁著家里只有她一個人,便割脈自殺,幸好丈夫及時發(fā)現救了過來。
問題:
1. 請簡要說明殘疾人的特點和需要。(10分)
2. 請運用優(yōu)勢視角理論分析杜女士面臨的優(yōu)勢和困難各有哪些?(10分)
3. 針對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20分)
答案要點:
1. 在我國,根據《殘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1分)
(1)殘疾人的特點包括:(4分)
①部分殘疾人對外部世界的知覺范圍受到嚴重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②部分殘疾人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嚴重缺損。
③部分殘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方面尋在較大障礙。
④部分殘疾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正常人有很大差異。
(2)殘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種:(5分)
①社會福利政策落實;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權利保護與法律援助;④就業(yè)政策傾斜;⑤康復與醫(yī)療救助;⑥傷殘撫恤;⑦社會保險;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顧;⑩改善社會環(huán)境。
2.運用優(yōu)勢視角理論分析杜女士的情況,其面臨的優(yōu)勢和困難分別如下:
(1)杜女士的優(yōu)勢。(5分)
①環(huán)境優(yōu)勢。杜女士的家庭關系比較和諧、親密,女兒與丈夫都很關心她,鄰居與他們的關系也不錯,平日很關照他,能及時幫助她。
②個人的優(yōu)勢。杜女士雖然失去了雙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個為家庭著想的人。
(2)杜女士面臨的主要困難(5分)
①環(huán)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為了多掙錢養(yǎng)家,還在外面做兼職,陪伴杜女士的時間較少,不能很好地照顧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內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兒尚且年幼,盡管上學前后都細心地照顧媽媽,非常懂事,但其他時間無法照顧媽媽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區(qū)沒有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幫助。
②個人的缺失。個人層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觀、消極,覺得自己給家人增添負擔。
3. 針對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5分)
社會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幫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論運用于社會工作實踐。殘疾人常被視為弱勢群體,被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簽,并受到壓制、排斥和歧視。因而,增能模式對殘疾人特別有幫助。杜女士目前自認為自己沒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對自身有較多負面的性的評價與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發(fā)潛能,從而改變其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解決其問題。
在運用增能模式時,要注意運用充權技巧,通過確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滿足來增強杜女士改變的動機。對于杜女士談到自己異于他人的經歷給予富有同感的回應也能增強其改變的動機。(1分)
(2)運用優(yōu)勢視角(5分)
運用優(yōu)勢視角的評估也能起到激發(fā)動機的作用。對于杜女士,運用優(yōu)勢視角的評估可以激發(fā)她的改變動機,鼓勵他人反思,學習正面看待問題,并努力提升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者要注意讓杜女士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增強其信心,鼓勵她戰(zhàn)勝自我。
(3)為杜女士申請醫(yī)療援助,聯系其所在社區(qū)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幫助。(3分)
(4)讓杜女士和其丈夫傾心交談,各自敞開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關愛和擔憂,消除其愧疚心理。(3分)
為杜女士提供就業(yè)幫助,協(xié)助杜女士找到力所能及的簡單工作,以補貼急用和提升自我效能能感。(3分)
本文關鍵詞: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24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shangbiaozhuanli/11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