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遷著《域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出版
本文關鍵詞:史學月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李孝遷著《域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出版
作者: 文章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14年08月27日
書名:域外漢學與中國現(xiàn)代史學
作者:李孝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5月
內(nèi)容簡介:本書稿共八章,主要特點如下:首先,充分利用中外各種圖書數(shù)據(jù)庫資源。課題所涉及的文獻,極為零散,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梳理出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僅靠傳統(tǒng)的檢索手段則遠遠不夠,尚需充分結合各種數(shù)據(jù)庫資源以及檢索工具,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史料發(fā)掘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其次,兼顧“人“與“書“兩個層面。先行成果似過度重視“人”的作用,,尤其是中外學人的交往,這方面最優(yōu)秀的作品是桑兵先生《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一書。人際網(wǎng)絡交往固然重要,但漢學著作在中國史學界的流傳情形,或許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更為重要,先行成果對此探討不多,導致難以準確評估漢學在何種程度上形塑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最后,詳人所略,略人所詳。在研究內(nèi)容上,不追求“大而全”,以專題研究為主。與課題有關的一些專題,有些已被較好處理過,若非高明者的洞見或新史料的大量披露,難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復勞動。為了避免出現(xiàn)簡單整合他人成果的概論性著作,所設計的若干專題,既要考慮其學術價值,又需要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如此才能真正推進該領域的研究。
作者簡介:李孝遷,浙江蒼南人,歷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中外學術交流史研究。在《中華文史論叢》、《史學史研究》、《史學月刊》等刊物發(fā)表四十余篇學術論文,專著有《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1882-1949)》。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他人人室”
第一節(jié) “吾道西矣”
第二節(jié) “與之角勝”
第三節(jié) “他山之石”
第四節(jié) “不能取來做準”
第二章 域外漢學與古史研究
第一節(jié) 西方漢學疑古論
第二節(jié) “堯舜禹抹殺論”
第三節(jié) 高本漢與《左傳真?zhèn)慰肌?/p>
第四節(jié) 毀譽參半的葛蘭言
第三章 域外漢學與中西交通史
第一節(jié) 典范引入
第二節(jié) 漢學譯業(yè)
第三節(jié) 課程設置
第四章 國際左派中國研究與中國左派史學
——以拉狄克為探討中心
第一節(jié) 蘇日中聯(lián)動_
第二節(jié) 國際左派中國研究
第三節(jié) 其人與其書
第四節(jié) 批判與接受
第五章 魏特夫與近代中國學術界
第一節(jié) 《中國經(jīng)濟與社會》
第二節(jié) 《地理學批判》
第三節(jié) 魏特夫與中國學者
第六章 在華漢學研究機構
第一節(jié) 中德學會
第二節(jié) 中法漢學研究所
第七章 北京華文學校
第一節(jié) 學校沿革
第二節(jié) 職員·教員·學員
第三節(jié) 中外人士講演
第八章 民國學界漢學史介研
第一節(jié) 緣起與情形
第二節(jié) 漢學史課程
第三節(jié) 特點與反思
附錄:民國時期影印漢學書目
征引文獻
人名索引
上一篇:【史學觀點】民國時期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歷史…下一篇:《日本戰(zhàn)犯的侵華罪行自供》出版座談會暨…
本文關鍵詞:史學月刊,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3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lwzy/3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