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老化態(tài)度的中介作用
引言
古往今來,幸福是人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關注生活的內心體驗,幸福也開始成為人們日常關注的問題,并逐漸進入更多研究者的視野[2-3]。同時研究者也開始把目光從消極心理轉向積極心理,追求幸福是他們響亮的口號。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人們對自己生活質量的內在體驗和認知評價,是由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雜的多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社會支持對老年群體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由于健康狀況下降,社會角色發(fā)生重大轉變,老年人為適應這些變化,維持內心的幸福水平,他們需要足夠的支持以彌補自身喪失的心理社會資源。國內已有研究多是根據肖水源的社會支持理論,對不同性質(客觀支持、主觀支持與支持的利用度)的社會支持進行研究,而對不同來源的支持的關注較少。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老年人生活情感有重要影響的兩種支持來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家庭和朋友都是個人親密的社會關系,對個體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這兩種不同的支持來源對老年人幸福感的影響是否相同。老化態(tài)度是人們對變老過程及年老的體驗與評價,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關系密切。本研究旨在研究老年人社會支持、老化態(tài)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特點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并探究老化態(tài)度在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間的作用機制。
1.1 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的概念最早是從情感方面進行界定。1969年Bradburn提出幸福評估的情感取向模式,否定之前人們認為的正負情感是同一維度的兩端的看法,提出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維度。他認為個體的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相互影響,兩因素平衡的結果即為幸福感要提高幸福感,必須增加正性情感,同時減少負性情感[7]。Bradburn的觀點得到Diener等人的支持,Diener等人認為情感應從情感類型的頻率和情感反應強度兩方面進行理解。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的頻率變化趨勢相反,而情感的強烈程度則趨向一致,即正性情感越多,負性情感就越少,,同時正性情感強烈的人負性情感也比較強烈。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認識:有強烈積極體驗的個體通常也會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8]。深入研究表明,情感體驗頻率比情感強度對個體主觀幸福感的綜合評價作用更大[9]。Andrews等人提出主觀幸福感的認知維度。認知維度指個體根據自身情況設定適合自己的標準,并以此標準評定自己整體生活的滿意度[10]。由于每個人所設定標準不同,相同的處境中的個體幸福感也不相同。1.2 社會支持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研究者在研究應激事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中發(fā)現(xiàn)了社會支持的作用,至此便開始了對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初期研究。到 70 年代,精神病學的研究學者首次將社會支持定義成專業(yè)概念。社會支持是包含個體內在認知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多維度概念,由于研究領域和學術角度的不同,各學科甚至學科內對這一概念的定義并未統(tǒng)一。關于社會支持的概念,研究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定義:1)從社會互動的關系來定義:社會支持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或人們能感覺到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人們進行交流,得到幫助,并體驗到被接納、被愛、有價值[33]。2)從社會行為性質來定義:將社會支持定義為社會環(huán)境中可以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力量。如康恩等認為社會支持是人們之間的互相幫助、關心、肯定[34]。3)從社會資源作用來定義:社會支持是個體所擁有的潛在資源,在應激狀態(tài)下可用解決問題,緩解壓力。如豪斯認為社會支持是由他人所提供的資源,即“什么人就什么事給某人什么”[35]。 社會支持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概念,但大多數研究者都認可社會支持是個體從所擁有的社會關系(家庭成員、親友、朋友、鄰居、社區(qū)等)中獲得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這些支持可以減少人們對應激事件的過度反應,減輕壓力,提高個體的適應性。
3 研究設計 .............. 15
3.1 研究對象 ..... 153.2 研究工具 ........... 16
3.3 施測程序 ...16
方法 ................. 17
4 研究結果 ............... 19
4.1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分析 ............ 19
4.2 老年人社會支持的現(xiàn)狀分析.................... 22
4.3 老年人老化態(tài)度的現(xiàn)狀分析.......... 24
4.4 老年人社會支持、老化態(tài)度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26
4.5 老年人老化態(tài)度在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27
5 討論 ............31
5.1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特點 ................31
5.2 老年人社會支持的特點 ...............33
5.3 老年人老化態(tài)度的特點 ..............35
5.4 老年人社會支持、老化態(tài)度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36
6.結論
(1)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在城鄉(xiāng)、年齡段、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經濟滿意度、健康滿意度的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差異顯著;2)老年人覺知到的家庭支持在性別、年齡段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經濟滿意度的老年人覺知到的家庭支持差異顯著;朋友支持在城鄉(xiāng)、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等存在差異;不同經濟滿意度、健康滿意度的老年人覺知的朋友支持差異顯著;(3)老年人在生理變化體驗上存在城鄉(xiāng)、年齡段、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受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心理社會喪失體驗差異顯著;老年人對經濟及健康的滿意度不同,老化態(tài)度各維度也存在顯著差異;(4)社會支持、老化態(tài)度均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家庭支持與心理獲得顯著正相關;朋友支持與老化態(tài)度顯著相關; (5)生理變化、心理社會喪失在家庭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相對于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間接效應更大。
7.研究局限
本研究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以及時間、資源等問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嚴謹的地方,對整體研究進行反思后,總結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有:(1)由于對象老年人的特殊性,無法集體施測,搜集數據存在一定困難,造成研究樣本較少;本研究參與者取自山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區(qū),參與老年人的代表性不足,推廣范圍有限;對取樣的控制不夠,如城市、鄉(xiāng)村老年人的取樣數量不平衡; (2)本研究問卷都是自評量表,老年人對項目的反應受個體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且參與研究的老年人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施測過程中老人反應對問卷項目的理解上存在困難;(3)本研究使用橫斷面研究檢驗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作用機制,雖然數據部分證實了變量間的關系,但不容置疑的是縱向設計對變量間因果關系的驗證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063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10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