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營養(yǎng)化水體微生物生態(tài)修復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13 18:10
富營養(yǎng)化問題使得水體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受損并發(fā)生退化,受到世界范圍內廣大學者的普遍關注。近年來我國藍、綠藻水華頻發(fā),不僅破壞生態(tài)景觀效應,同時也直接影響水生動、植物的生存,威脅人類健康。水生態(tài)修復是治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根本有效途徑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為了掌握富營養(yǎng)化藻種的生長規(guī)律和不同的微生物生態(tài)修復劑投加量下的修復效果,以作為指導生態(tài)修復富營養(yǎng)化藻華水體的理論依據(jù),因此要對投加微生物修復劑后的富營養(yǎng)化指示藻種中藻種生物量和各水質指標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并深入研究其修復效果。 本研究是通過實驗室小試研究,確定三種富營養(yǎng)化指示藻種(銅綠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柵藻)在兩種不同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曲線和生物量變化,確定適合的富營養(yǎng)化水藻培養(yǎng)基。然后,利用實驗室模擬富營養(yǎng)化水體實驗裝置中,分別對三種藻種進行純培養(yǎng),并向培養(yǎng)體系中投加不同劑量的微生物修復劑,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微生物修復劑對培養(yǎng)體系的水質和藻種生物量的影響,主要研究成果有: (1)實驗藻種選擇和培養(yǎng)基選擇。鑒于我國藍、綠藻水華頻發(fā),選擇了藍藻門中的銅綠微囊藻和綠藻門中的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柵藻作為實驗藻種,選擇了水生4號和M11兩種培養(yǎng)基分別培養(yǎng)...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概念、評價標準和危害
1.1.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概念
1.1.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評價標準
1.1.3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危害
1.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機理研究進展
1.2.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形成原因
1.2.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形成機理
1.3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控制技術進展
1.3.1 營養(yǎng)鹽濃度控制技術
1.3.2 除藻控藻技術
1.3.3 生態(tài)修復技術
1.4 本課題研究意義及內容
1.4.1 研究意義
1.4.2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機理
1.4.3 研究內容
第2章 富營養(yǎng)化水藻實驗室培養(yǎng)研究
2.1 實驗目的
2.2 實驗藻種及實驗用培養(yǎng)基介紹
2.2.1 藻種介紹
2.2.2 實驗藻種的選擇
2.2.3 實驗培養(yǎng)基的選擇及介紹
2.3 實驗方法及內容
2.3.1 實驗方法
2.3.2 實驗內容
2.4 結果與討論
2.4.1 三種藻生物量變化情況
2.4.2 三種藻比增長速率比較
2.4.3 各藻種指標間相關性分析
2.5 結論與建議
2.5.1 結論
2.5.2 建議
第3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銅綠微囊藻水華性能研究
3.1 實驗目的
3.2 實驗材料和方法
3.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3.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3.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3.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3.3. 結果與討論
3.3.1 微生物修復劑對銅綠微囊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3.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銅綠微囊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3.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3.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3.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3.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3.4 結論和建議
3.4.1 結論
3.4.2 建議
第4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蛋白核小球藻藻水華性能研究
4.1 試驗目的
4.2 試驗材料和方法
4.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4.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4.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4.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4.3. 結果與討論
4.3.1 微生物修復劑對蛋白核小球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4.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蛋白核小球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4.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4.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4.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4.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4.4 結論和建議
4.4.1 結論
4.4.2 建議
第5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四尾柵藻水華性能研究
5.1 試驗目的
5.2 試驗材料和方法
5.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5.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5.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5.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5.3. 結果與討論
5.3.1 微生物修復劑對四尾柵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5.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四尾柵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5.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5.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5.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5.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5.4 結論和建議
5.4.1 結論
5.4.2 建議
第6章 三種藻類在最佳投藥量下各指標去除效果比較及機理分析
6.1 藻密度去除效果比較
6.1.1 最佳修復劑投加量下三種藻的生長情況
6.1.2 最佳修復劑投加量下三種藻的平均去除率比較
6.2 水質指標影響效果比較
6.2.1 pH 值
6.2.2 葉綠素 a
6.2.3 總氮和總磷
6.3 水質指標機理分析
6.3.1 藻細胞濃度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3.2 總磷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3.3 總氮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4 結論和建議
6.4.1 結論
6.4.2 建議
第7章 結論
7.1 結論
7.1.1 藻種培養(yǎng)和培養(yǎng)基選擇
7.1.2 微生物生態(tài)修復劑修復三種藻水華性能研究
7.1.3 三種藻類在最佳投藥量下各指標去除效果比較及相關性分析
7.2 創(chuàng)新點
7.3 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90633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概念、評價標準和危害
1.1.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概念
1.1.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評價標準
1.1.3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危害
1.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機理研究進展
1.2.1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形成原因
1.2.2 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形成機理
1.3 水體富營養(yǎng)化控制技術進展
1.3.1 營養(yǎng)鹽濃度控制技術
1.3.2 除藻控藻技術
1.3.3 生態(tài)修復技術
1.4 本課題研究意義及內容
1.4.1 研究意義
1.4.2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機理
1.4.3 研究內容
第2章 富營養(yǎng)化水藻實驗室培養(yǎng)研究
2.1 實驗目的
2.2 實驗藻種及實驗用培養(yǎng)基介紹
2.2.1 藻種介紹
2.2.2 實驗藻種的選擇
2.2.3 實驗培養(yǎng)基的選擇及介紹
2.3 實驗方法及內容
2.3.1 實驗方法
2.3.2 實驗內容
2.4 結果與討論
2.4.1 三種藻生物量變化情況
2.4.2 三種藻比增長速率比較
2.4.3 各藻種指標間相關性分析
2.5 結論與建議
2.5.1 結論
2.5.2 建議
第3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銅綠微囊藻水華性能研究
3.1 實驗目的
3.2 實驗材料和方法
3.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3.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3.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3.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3.3. 結果與討論
3.3.1 微生物修復劑對銅綠微囊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3.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銅綠微囊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3.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3.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3.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3.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3.4 結論和建議
3.4.1 結論
3.4.2 建議
第4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蛋白核小球藻藻水華性能研究
4.1 試驗目的
4.2 試驗材料和方法
4.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4.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4.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4.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4.3. 結果與討論
4.3.1 微生物修復劑對蛋白核小球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4.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蛋白核小球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4.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4.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4.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4.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4.4 結論和建議
4.4.1 結論
4.4.2 建議
第5章 微生物修復劑修復四尾柵藻水華性能研究
5.1 試驗目的
5.2 試驗材料和方法
5.2.1 藻種與培養(yǎng)基
5.2.2 微生物修復劑投加量介紹
5.2.3 培養(yǎng)條件與方法
5.2.4 藻類生長情況及水質監(jiān)測方法
5.3. 結果與討論
5.3.1 微生物修復劑對四尾柵藻生長情況的影響
5.3.2 不同修復劑投加量下四尾柵藻密度去除率比較
5.3.3 微生物修復劑對葉綠素 a 的影響
5.3.4 微生物修復劑對 pH 值的影響
5.3.5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氮的影響
5.3.6 微生物修復劑對總磷的影響
5.4 結論和建議
5.4.1 結論
5.4.2 建議
第6章 三種藻類在最佳投藥量下各指標去除效果比較及機理分析
6.1 藻密度去除效果比較
6.1.1 最佳修復劑投加量下三種藻的生長情況
6.1.2 最佳修復劑投加量下三種藻的平均去除率比較
6.2 水質指標影響效果比較
6.2.1 pH 值
6.2.2 葉綠素 a
6.2.3 總氮和總磷
6.3 水質指標機理分析
6.3.1 藻細胞濃度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3.2 總磷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3.3 總氮與葉綠素 a 相關性分析
6.4 結論和建議
6.4.1 結論
6.4.2 建議
第7章 結論
7.1 結論
7.1.1 藻種培養(yǎng)和培養(yǎng)基選擇
7.1.2 微生物生態(tài)修復劑修復三種藻水華性能研究
7.1.3 三種藻類在最佳投藥量下各指標去除效果比較及相關性分析
7.2 創(chuàng)新點
7.3 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37906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hetongwenben/379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