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學術論文復制檢測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藏文學術論文復制檢測技術研究 出處:《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4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學術論文 檢測技術研究 結構相似度 向量空間模型 倒排索引 文本集合 相似度計算 關鍵詞匹配 數(shù)字指紋 抄襲現(xiàn)象
【摘要】:隨著藏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藏文學術論文頻繁出現(xiàn)復制或抄襲,導致質量不過關、侵權他人知識產(chǎn)權、抑制學術創(chuàng)新、破壞社會學術風氣,必須建立健全的體制和措施。針對這種行為研究藏文學術論文復制檢測技術更為重要。目前主要常用的復制檢測方法有數(shù)字指紋及關鍵詞匹配、基于篇章結構相似度、基于N-Gram、基于句子比較、基于向量空間模型和基于SimHash的復制檢測方法等技術。為了解決藏文學術論文面臨的復制檢測難題,分析藏文論文整體結構的基礎上結合或改進現(xiàn)有的復制檢測方法并提出某種符合藏文文法的新的藏文學術論文復制檢測算法,實現(xiàn)用于藏文學術論文對他人的隱式抄襲、部分抄襲和完全抄襲等抄襲現(xiàn)象的初步檢測。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ibetan academic papers frequently appear copy or plagiarism, resulting in poor quality,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inhibit academic innovation, undermine the social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measure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plic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Tibetan academic papers in view of this behavior. At present, the main common methods of copy detection are digital fingerprint and keyword matching. Based on the text structure similarity, based on N-Gramms, based on sentence comparison. Based on vector space model and replication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SimHash.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uplication detection faced by Tibetan academic pap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ibetan papers, this paper combines or improves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copy detection and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detection of Tibetan academic papers in accordance with Tibetan grammar. It is used to detect implicit plagiarism, partial plagiarism and complete plagiarism in Tibetan academic papers.
【作者單位】: 青海民族大學;
【分類號】:TP391.1;TP309
【正文快照】: 論文復制檢測的定義是:判斷一篇論文的內(nèi)容是否抄襲、剽竊或者復制于另外一篇或者多篇論文。主要包括完全拷貝、內(nèi)容的移位變換、同義詞替換以及改變說法重述等抄襲方式。復制檢測有時稱為“抄襲檢測”或者“剽竊檢測”特指針對學術論文。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藏文學術論文的頻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信東;;學術論文與研究報告的區(qū)別[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1990年02期
2 張皖瑜,劉玉秀,張曙光,萬鳴,施健;學術論文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J];中華醫(yī)學科研管理雜志;1998年02期
3 王殿松;談學術論文來稿的規(guī)范要求[J];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4 ;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城市黨報分會新聞學術論文評選辦法(討論稿)[J];城市黨報研究;2002年01期
5 朱姝;撰寫學術論文要重視參考文獻[J];黑河科技;2003年04期
6 ;規(guī)范關鍵詞選擇的決定(試行)[J];液晶與顯示;2009年02期
7 ;規(guī)范關鍵詞選擇的決定(試行)[J];液晶與顯示;2009年06期
8 趙雁;趙宇;李國平;;提高學術論文關鍵詞標引質量探析[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9 ;《中國環(huán)境科學》榮獲第六屆中國科協(xié)期刊優(yōu)秀學術論文獎[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0年01期
10 ;規(guī)范關鍵詞選擇的決定(試行)[J];液晶與顯示;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景超江;;學術論文參考文獻著錄淺探[A];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湖北省農(nóng)業(yè)機械學會關于表彰第十屆(2002——2003年度)優(yōu)秀學術論文及作者的通報[A];《農(nóng)業(yè)機械化理論研究與實踐》論文集[C];2004年
3 趙新平;;讓學術論文之“花”在科技工作者心中常開[A];山西省地震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痆C];2005年
4 劉亞萍;張欣;李娟;;編輯應重視參考文獻的把關與核查[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五集)[C];2007年
5 張紅;程建霞;劉彤;王小唯;;高校教師、研究生學術論文的發(fā)表動機與投稿取向[A];中國高校學術出版文集2008年第1卷——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2次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二屆一次學術年會交流學術論文篇目[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7 徐方;;學術論文責編審讀例析[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8 ;2003年度獲獎學術論文總目次[A];中國重汽科協(xié)獲獎學術論文選編(2002-2003)[C];2004年
9 ;規(guī)范關鍵詞選擇的決定(試行)[A];中國真空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陳成東;;學術論文中圖(表)題的合理表達與使用[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二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文字整理 周晗 宏晨 孔愨;知名專家登臺細點評[N];揚州日報;2009年
2 記者 張可喜;獨創(chuàng)性引領日本科技[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3 記者陳紅娟;我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審會召開[N];銅川日報;2010年
4 陳建棟;光明網(wǎng)學術論文發(fā)表交流 中心免費為網(wǎng)友建文集[N];光明日報;2004年
5 華東政法學院 黃安余;功利思想制度化催生學術泡沫[N];社會科學報;2007年
6 通訊員 龍芒;我市表彰第四屆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N];黃岡日報;2007年
7 馬自樹;紀念館專業(yè)委員會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N];中國文物報;2010年
8 李醒民 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學術論文“偽署名”罪莫大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肖颯 王梅;把科技興檢人才強檢戰(zhàn)略落到實處[N];中國質量報;2006年
10 張培元;“版面費”折射畸形學術生態(tài)[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勐;基于語料庫的中國作者和英語母語作者英文學術論文中評價語言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沈東杰;易腐產(chǎn)品供應鏈中庫存及補貨策略的協(xié)同管理[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3 趙慶利;蔡瑞康教授學術經(jīng)驗總結及瘢痕疙瘩辨體—辨病—辨證分析與中藥外治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9年
4 王兆新;甲狀腺功能減退和糖尿病及視覺捆綁的腦功能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付玉;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術信息服務系統(tǒng)的研究與構建[D];中南大學;2008年
6 張曉巖;最小全一問題的解及其算法的研究[D];南開大學;2006年
7 劉仁義;高校教師科技績效評價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8 高永;分拆恒等式的組合證明[D];南開大學;2009年
9 王茂發(fā);全純函數(shù)空間上的復合算子理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5年
10 王瑞東;巴拿赫空間等距及自反空間刻畫[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穎;高校教師網(wǎng)絡發(fā)表學術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2 李春能;中西學者學術論文中連接狀語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3 芮琦家;《何為翻譯—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的翻譯》(之七)翻譯報告[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4 余潔珩;學術論文中的引用以及作者身份構建[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5 倪錫英;學術論文中一種模糊策略—認知型動詞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6 諸奇嫣;英漢學術論文引言和結論語類分析及其相關性對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
7 黃澤明;基于主題模型的學術論文推薦系統(tǒng)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8 汪瑩;中外英語期刊學術論文第一人稱使用對比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9 張珊珊;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人際意義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10 楊倩;中外語言學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體裁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189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gzzj/141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