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巖畫:中國文化的源頭
本文關鍵詞:將軍崖巖畫,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祖先神逐漸與太陽神合一,在原始初民的觀念中正是天與人的合一;人面巖畫最初被鐫在山腳跟,在向西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就被越鐫越高,最高潮時,百十米高的山峰峭壁上遍鐫太陽形人面巖畫。這種觀念在巖畫的圖式中被表現(xiàn)得至圣至崇、雄強健旺,堅硬的石壁由此被磨凹出無數(shù)的人面圖像。從這種觀念所具有的力度看,它也似乎注定會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哲學的最基本原型。
人面巖畫神格性的主要特征是作為祖先的人面逐漸與太陽相結合
1991年春,我因工作調(diào)動,離開上海去香港擔任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但思鄉(xiāng)情意綿綿,每天翻閱上海的《文匯報》就成了我的一大快事。在那年6月23日的《文匯報》上,我讀到了該報記者張自強先生撰寫的通訊《尋覓中國文化的源頭——記宋耀良研究巖畫的新發(fā)現(xiàn)》,深為耀良先生艱苦而持久的野外考察、嚴謹而認真的治學精神、大膽而扎實的學術建樹而感動,產(chǎn)生了為其出版史前人面巖畫研究專著的強烈沖動。我囑編輯李淑娥女士與耀良先生聯(lián)系,商量有關出版事宜。
耀良先生欣然應諾,之后我們倆開始了滬港兩地的書信往來,探討耀良先生人面巖畫專著的撰寫、編輯、出版工作。初稿出來后,我們相約深圳,就書稿的編輯出版形式進行磋商。耀良先生向我展示了其在內(nèi)蒙古、青海、新疆、江蘇等11個省區(qū)實地考察時拍攝的近千幅照片,從而引發(fā)了我編輯出版一部圖文并茂的學術專著的念頭。之后,我請公司設計師陸智昌先生負責該書的整體設計,大膽地對圖片作黑白兩色特殊的處理,凸顯人面巖畫的藝術張力,以真實再現(xiàn)從東海之濱到西北沙漠,從北部草原到閩南叢林,這長達4000公里地域內(nèi)史前人面巖畫的實存狀況。這本書后來定名為《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巖畫》,我一直認為它是我30多年出版生涯中編輯得非常出色的一部著作。
1992年,此書在香港、上海、臺北三地同時出版,廣受學界和讀者好評。為宣傳介紹此書,我邀請耀良先生來港參加首發(fā)式和出版座談會,到香港電視臺作專題節(jié)目,在香港中文大學作學術交流,這些活動都很成功,也很受歡迎。耀良先生還在香港郊野、海岸作了考察,居然在巖畫方面也有收獲。這部著作也引起了國際人類學界的重視,不久人類學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邀請耀良先生前往哈佛大學作訪問學者,從此,,耀良先生開始了新的學術和人生歷程。
《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巖畫》出版后,作責任編輯的我,曾在香港《明報月刊》上撰文評價和推薦此書。此次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此書,耀良先生希望將我的文字置之卷首,作為序言,我既萬分榮幸,又十分樂意,因為這些文字見證了我和耀良先生20多年的友誼。
中國文化神秘悠遠,天然自成,數(shù)千年來波涌浪疊,汪洋恣肆。這一東方文化的源頭何在?耀良先生的《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巖畫》,對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中國巖畫與中國史前文化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至今仍然具有相當?shù)膶W術價值與典范意義。
發(fā)現(xiàn)人面巖畫三大分布帶
這部著作載錄了耀良先生在中國巖畫分布方面的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即發(fā)現(xiàn)一種制作于史前的人面形巖畫,在中國東部沿海和北方地區(qū)構成三條連續(xù)性的大分布帶,總長達四千余公里。其中,東分布帶是沿著太平洋海岸線延伸,從內(nèi)蒙古赤峰地區(qū)到福建閩南和臺灣萬山等都出現(xiàn)這種圖式的巖畫;北分布帶是從赤峰始,沿著內(nèi)蒙古高原和東亞平原的交界處向西分布,幾近到達新疆;中分布帶是從內(nèi)蒙古的臨河一帶,溯黃河南下,到寧夏中部的賀蘭山南端止。本書配以數(shù)百幅圖片,形象、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史前人面巖畫的實存狀況。這些照片大都是耀良先生在艱辛考察中實地拍攝而得,絕大部分屬第一次發(fā)表。
1991年,耀良先生曾在上海博物館公布了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海內(nèi)外學術界的關注。耀良先生認為,中國人面巖畫盡管地域分布廣大,但可以認定是由同一文化傳播所至,它的起源地應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連云港將軍崖巖畫是目前已知的這類巖畫的最早遺存址。它的主流傳播線應是北上到赤峰地區(qū),而后向西發(fā)展,在臨河一帶溯黃河南下,以后它很可能消融到了甘肅、陜西等地區(qū)的史前文化之中。
第[1][2][3]頁
本文關鍵詞:將軍崖巖畫,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93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gxjt/24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