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武術科研論文英文標題撰寫方法的探討
本文關鍵詞:對武術科研論文英文標題撰寫方法的探討
【摘要】:通過大量武術科研論文實例總結(jié),探討了武術科研論文英文標題的七種常用句式和三種英文標題的書寫方式的撰寫,以期對武術科研論文的英文標題的撰寫提供借鑒,為武術國際間交流與推廣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 東北大學體育部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
【分類號】:G852
【正文快照】: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受到越來越多體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視。隨著武術科學研究國際性交流的廣泛開展,武術科研論文的英文標題撰寫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部分體育核心期刊和一級體育刊物的多篇武術論文的摘要的標題進行分析與總結(jié),旨在對武術科研論文的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郭志禹;武術科研的戰(zhàn)略構(gòu)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2 雷強,朱愷;體育科技論文英文摘要起始和結(jié)論句式的撰寫[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胡秀娟,石運佳;武術科研發(fā)展戰(zhàn)略[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陳振勇,楊晶偉,劉忠偉;21世紀我國傳統(tǒng)武術發(fā)展地位選擇與定位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3年01期
3 李震,錢炳祥;格斗及其有關術語辨析[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4 魏勇,崔志強;武術科學研究的發(fā)展與展望[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劉志平;郭旭紅;;對高校武術教學的探討與思考[J];武術科學(《搏擊》)學術版;2006年06期
6 楊梅;略論體育類學報英文編輯的素養(yǎng)——兼評個別學報2000年1~4期的英譯問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7 雷強,朱愷;體育科技論文英文摘要起始和結(jié)論句式的撰寫[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蘇躍金;我國武術科研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2 楊本升;關于中國武術與軍事、藝術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會賓;新中國武術發(fā)展部分特征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4 林玲;英語體育新聞的語言特色及其翻譯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趙敏;武術發(fā)展的社會需要因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葉茂;武術本體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炳生;;攻防乃武術之精髓[J];湖北體育科技;1983年04期
2 牛懷祿;范春和;;武苑奇葩爭妍斗艷——談近年來武術運動在國際國內(nèi)的發(fā)展[J];山東體育科技;1983年02期
3 袁永龍;;試論武術挖掘整理中的逆向整理[J];貴州體育科技;1984年02期
4 鄭光路;試論武術與醫(yī)學的關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5 張秋;;簡論武術社會效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1990年04期
6 武述文;武術發(fā)展的又一舉措——記“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J];中華武術;1994年08期
7 韓之波 ,李成銀 ,申玉山 ,曹文明 ,邱建華;近代中國武術發(fā)展的雙向性[J];體育與科學;1995年03期
8 昌滄;海外武術發(fā)展,也要“兩條腿”走路[J];中華武術;1996年04期
9 呂繼光,馮巨濤,,劉素靜,孫作樺;套路武術發(fā)展的誤區(qū)[J];體育文史;1997年04期
10 呂繼光,李玉慶;當代武術發(fā)展的思想特征[J];體育文史;1998年06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全國高校武術工作座談會召開[N];人民日報;2000年
2 王友唐 昌滄;“太極拳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3 本報記者 鄭紅深;讓明珠更璀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4 記者 王俊璞 偶正濤;中華武術勇闖新路[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5 郭博文;無德,你習什么武[N];中國體育報;2000年
6 祝興平 潘俊杰 陳中原;武術入奧東西文化劇烈碰撞[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本報記者 趙曉清;讓中華武術火起來[N];河北日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王佩劍;面向世界擺擂臺[N];遼寧日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吳劍路;武術要走出國門更要“打”遍世界[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10 王友唐 韓龍元;武術:打造北京新名片[N];人民日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秀云;武術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高會軍;甘肅省天水市農(nóng)村武術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亓元;山東省中小學武術教學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宿繼光;明清山西武術發(fā)展的社會因素探析[D];山西大學;2006年
5 賈亮;武術與中國武俠電影[D];河南大學;2006年
6 趙紅波;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闡釋[D];河南大學;2006年
7 本多雄治;清末民初日本武文化對中國影響[D];暨南大學;2006年
8 吳祖會;福建龍樁拳的技術風格及社會價值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9 曾凡鑫;儒家思想對武術文化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唐立成;我國武術社會化及其推動因素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2483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gxjt/124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