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科研論文的量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近10年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科研論文的量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學校 體育教育 科研論文 量化研究 發(fā)展態(tài)勢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tǒng)計和綜合分析等方法,對1991-2000年國內公開發(fā)表的學校體育教育科研論文進行調查統(tǒng)計,旨在對學校體育教育科研現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系
【分類號】:G812.6
【正文快照】: 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經歷了起步、復蘇和全面發(fā)展的曲折過程。尤其是近10年來,由于國民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重視,我國各項科學研究事業(yè)包括學校體育教育科研都呈現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本文通過對我國近10年來學校體育教育研究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旨在對學校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崇德;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J];情報科學;1998年05期
2 王天軍;1990~2000年我國體育論文分析[J];體育科學;2001年02期
3 張學研;對我國學校體育科研現狀的審度與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1998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春艷,武金萍;我國游泳運動科研現狀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3年03期
2 周奉軍;山東省高校不同結構體育教師科研狀況的比較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3 王天軍;體育核心期刊基金項目的載文情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4 郭立平;1994-2003年中國排球科研隊伍狀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王家君;;我國短道速滑科研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冰雪運動;2006年02期
6 張薇;董金果;;高校體育課如何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7 張立群;魏麗惠;;《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0年至2006年刊載論文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07年04期
8 李壽榮;從體育事件看體育科技論文的周期性變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韓明;;論文與作者數量的統(tǒng)計分析[J];大學數學;2012年05期
10 趙良英,李書全,張宏敏;《水利學報》論文作者的洛特卡分布[J];河北科技圖苑;200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姜春林;梁永霞;;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的計量分析——一項來自17個學科重要期刊的調查[A];首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5年論文集(上)[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睿;美國《物理評論》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D];西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鳳彬;對2003—2008年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上排球科研論文的選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慧;2000-2010年我國IT價值研究的文獻計量評析[D];吉林大學;2011年
3 馮發(fā)金;我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態(tài)勢分析[D];西南大學;2011年
4 陳濤;建國后中國籃球科研階段特征對中國競技籃球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邵慧琴;1999-2009年我國15種中文核心期刊體育旅游研究文獻計量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馬文友;中文體育核心期刊武術科研論文計量分析與動態(tài)展望[D];天津體育學院;2009年
7 李俊華;近五年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田徑科研論文研究現狀的透析[D];沈陽體育學院;2011年
8 嚴蓓;建立我國青少年游泳訓練營可行性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9 柳景華;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體育教師科研現狀與對策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凌文杰;對我國沙排、軟排、室內排球科研論文的分析與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黃力生,劉明輝;世界體育科學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福建體育科技;1999年01期
2 王崇德;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J];情報科學;1998年05期
3 楊彪,趙振萍,馬麗華;我國情報學十年研究論文的統(tǒng)計與分析[J];情報學報;1998年04期
4 張學福,冷伏海,王巍;《情報學報》被引分析與研究[J];情報學報;1998年05期
5 王天軍;我國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情報雜志;2001年03期
6 姜麗;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我國未來體育發(fā)展趨勢之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姚毓武;中國體育科研現狀調研概況(摘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1年02期
8 向澤臣;我國體育理論研究若干傾向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9 夏峰;試析我國學校體育科研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學校體育;1995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緒梅;21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改革的設想[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夏偉峰;;論自我教育的特征及發(fā)展與學校體育中的自我教育[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03期
3 張代軍;;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與學校體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蔡寄平;張亞廷;;再論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校體育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5 郭傳鑫;;對多元文化下體育教育的文化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08年03期
6 時海霞;肖紅艷;張雪瑩;;高!秾W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年04期
7 ;體育教育[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1994年05期
8 高文豹,梅哲金,周學軍;論終身體育[J];襄樊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9 石丹青;;提高大學生全面素質與迎接新世紀挑戰(zhàn)[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14期
10 尚菲;;學校業(yè)余運動隊發(fā)展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梁久學;鄭振友;程慎玲;孔祥偉;;高校體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反饋評價研究——對167位體育教育本科畢業(yè)生的調查分析[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2 彭健民;;體育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練研一體化”培養(yǎng)模式的現狀與突破[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3 翟廷立;龐潔;姜玉蓮;;試論體育教育與藝術教育的交融[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4 劉玫瑾;;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5 李榮芝;虞重干;;我國瑤族地區(qū)學校體育教育調研報告[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6 肖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群眾體育研究——中國家庭體育教育初探[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7 劉繼領;;對上海體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鄧士琳;劉建華;;對普通高校病殘學生體育教育的研究[A];殘疾人體育研究——首屆全國殘疾人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選編[C];2004年
9 張日輝;謝業(yè)琪;張肅;趙大林;李秋萍;吳翊馨;衣雪杰;;關于體育教育系本科生《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A];中國生理學會第九屆全國生理學教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丁海康;;新時期農村學校體育教育發(fā)展的社會學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平萍;學校體育面臨新課題[N];中國體育報;2008年
2 江蘇省戴窯初級中學 沈宇;學校體育健心效果更顯著[N];中國體育報;2009年
3 記者 趙仁偉 王思海 陳灝 陳健;學校體育憂思錄[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4 西南財經大學體育部 范佳音 許傳寶;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思想整合與思考[N];中國教育報;2003年
5 范文博;師大學校體育多姿多彩[N];天津日報;2004年
6 秦皇島海關學校 張重光;學校體育五大功能[N];中國體育報;2001年
7 邯鄲市第二工人文化宮 李勇霞;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與我國的學校體育[N];邯鄲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張旭光;要切實關注學校體育[N];中國體育報;2003年
9 本報記者 鄧紅杰;重慶人大推動改進學校體育[N];中國體育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王霞光 新華社記者 李賀普;學校體育健康第一[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迪迪;學校體育安全風險管理探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楊清瓊;美國中小學體育教育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年
3 陳琦;從終身體育思想審視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4 屈宏強;學校體育均衡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5 程文廣;近代以來中國體育思想及體育教育發(fā)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6 焦衛(wèi)賓;我國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中的農村學校體育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傅廣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量度、績效與進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孫開宏;青少年運動員體育道德取向的預測與干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姚蕾;體育隱蔽課程論——體育隱蔽課程體系的理論構建[D];北京體育大學;2000年
10 湯卓煒;中國東北地區(qū)西南部舊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人地關系發(fā)展階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苗治文;論學校體育的物化與人化[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萬虎;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視野下的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榮合興;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銜接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尹虎哲;延邊州城市中小學體育現狀調查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5 王安洪;哈爾濱社區(qū)體育與學校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孫鵬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在學校體育課程中應用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7 何艷君;論社區(qū)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覃立;觀照生活:當代學校體育不可忽視的視角[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廣容;我國“新課改”以來學校體育研究“熱點”問題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迪;對學校體育的物化現象和人本位教育理念實施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043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gxjt/120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