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審稿制度起源與演變
本文關鍵詞:學術期刊審稿制度起源與演變
【摘要】:人類最初的"審稿"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審稿"主要是一種政治活動,其政治意義遠大于學術意義。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chǎn)生,歐洲近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學術期刊應運而生,審稿活動的目的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同行評議"制度被引入稿件審查中,形成了現(xiàn)代學術期刊審稿制度——同行審稿制度,并且迅速被國際學術期刊界普遍采用。我國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經(jīng)歷了從具有濃重行政色彩的編輯部內(nèi)部的"三級審稿制"到包含同行審稿的、開放的"三級審稿制"的變化,目前,這種包含同行審稿的"三級審稿制"已經(jīng)被國內(nèi)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所采用。
【作者單位】: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
【關鍵詞】: 學術期刊 同行評議 審稿制度 “三審制”
【分類號】:G237.5
【正文快照】: 審稿是對稿件的內(nèi)容做出準確、公正的評價,是決定稿件是否錄用的最重要依據(jù),也是保證期刊質(zhì)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對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起源和演變進行研究,對于提高學術期刊審稿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提高學術期刊的質(zh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廣義審稿活動的產(chǎn)生審稿活動及審稿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文深,姚遠;科技期刊審稿的發(fā)展[J];編輯學報;2001年02期
2 楊斌;;中國最早的期刊——《吳醫(yī)匯講》[J];編輯學刊;1992年01期
3 錢榮貴;《吳醫(yī)匯講》堪稱“中華第一刊”[J];編輯學刊;2004年03期
4 陳江;;中國期刊史的發(fā)軔時期[J];出版史料;2001年01期
5 李慶;;稿件“三審制”的理論依據(jù)與相關規(guī)定[J];出版史料;2010年02期
6 鄭鈺瑩;顧建民;;同行學術評議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7 劉隆有;;我國古代的史官制度[J];貴州文史叢刊;1984年01期
8 尤學工;董狐和齊太史“良史”說辨[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9 李武;;最早的兩份學術期刊[J];科技導報;2012年10期
10 胡逢祥;史官制度與正史編纂[J];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梅;王洪;;語言的縱向預設與召喚[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2 謝建防;;漢字發(fā)展方向初探[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郭文革;;教育的“技術”發(fā)展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年03期
4 曹作華;專家審稿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編輯學報;2002年03期
5 黃勁松,彭超群,楊兵;審稿專家的選擇與管理[J];編輯學報;2003年01期
6 王紅,冷懷明,張大春,汪勤儉;科技期刊稿件退修中編輯的工作與責任[J];編輯學報;2003年04期
7 張潔,王倩,董應才,吳曉利;學術期刊行業(yè)審稿體系探討[J];編輯學報;2003年06期
8 吳堅;國外科技期刊審稿的一些特點[J];編輯學報;2004年02期
9 黃勁松,楊兵;單盲法審稿的缺失與優(yōu)化[J];編輯學報;2004年03期
10 韓志偉;;“審稿報告單”的設計[J];編輯學報;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姚遠;;中文期刊源頭考——論《吳醫(yī)匯講》之歸屬并與蘇鐵戈先生商榷[A];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六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2 余錦榮;;論學術期刊的幾種審稿方式[A];湖北省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任繼周;;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活性元素[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4 孫立華;趙艷靜;趙陽;;充分發(fā)揮高校學報編輯的“橋梁”作用[A];陜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冷懷明;;科技期刊同行審稿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A];第4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韓蕾;;青年編輯應加強利用因特網(wǎng)的業(yè)務實踐[A];第6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技期刊的實踐經(jīng)驗與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文集[C];2006年
7 劉雪立;;論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中的十大關系[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徐國利;王文文;;趙翼的良史觀[A];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C];2008年
9 劉洋;;公法與私法劃分起源研究:從羅馬共和國社會變遷的角度[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民商法的變革[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茂慶;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流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燦;《尚書》歷史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馬德永;國際傳媒集團的成長與變革[D];復旦大學;2011年
4 趙晶;從風景園到田園城市——18世紀初期到19世紀中葉西方景觀規(guī)劃發(fā)展及影響[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5 朱宏宇;英國18世紀園林藝術[D];東南大學;2006年
6 俸顥;WS_2亞微米粒子摩擦學機理研究及高性能高溫潤滑脂研制[D];中南大學;2007年
7 劉玲;拉康理論視野中后現(xiàn)代社會的欲望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8 張金梅;“《春秋》筆法”與中國文論[D];四川大學;2007年
9 王海飛;文化傳播與人口較少民族文化變遷[D];蘭州大學;2008年
10 謝俊;大學的學術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琨;我國農(nóng)民工失業(yè)保險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甘宓;美國公立大學學術評議會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盧超;南朝政治影響下的史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葛震;中國唐代文化海外傳播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5 史安靜;宋代史學政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田紅;論康拉德海洋小說中的生態(tài)觀與生命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賈俊俠;先秦史官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溫洋;雕塑與建筑—雕塑藝術中的建筑聯(lián)系[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9 王傳清;中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發(fā)展及其編輯出版探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5年
10 婁權鑫;北朝史官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雪立,喬漢臣,劉國偉,潘伯榮;雙匿名審稿及其在編輯實踐中的應用[J];編輯學報;1994年01期
2 賀自愛,賀國慶;科技期刊編者的主體功能[J];編輯學報;2000年01期
3 許文深,姚遠;科技期刊審稿的發(fā)展[J];編輯學報;2001年02期
4 潘偉,游蘇寧;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審稿現(xiàn)狀及對策[J];編輯學報;2002年01期
5 曹作華;專家審稿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編輯學報;2002年03期
6 孫二虎,何洪英,劉東渝,舒服,葛亮;決審:決定科技期刊學術水平的主要環(huán)節(jié)[J];編輯學報;2003年06期
7 黃勁松,楊兵;單盲法審稿的缺失與優(yōu)化[J];編輯學報;2004年03期
8 閻西林;論“外審”的角色定位[J];編輯學報;2004年05期
9 周蔚華,柯冬云;中美學術期刊評審機制之比較[J];編輯學刊;2004年04期
10 方卿;;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審現(xiàn)狀分析[J];中國編輯;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興全;;高校學報用稿過程中異類稿件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2 許潔;;BMC開放存取出版研究[J];出版科學;2009年03期
3 陳雙燕;;三審制、匿名審稿制與責任編輯的責任[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孫詠梅;;數(shù)字化背景下學術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的新趨勢及其對策[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5 張英蘭;德國加強科學研究經(jīng)費分配的同行評議[J];中國科學基金;1998年03期
6 趙黎明,徐孝涵,張衛(wèi)東;選擇同行評議專家的指標體系[J];科研管理;1994年06期
7 沈新尹;“同行評議”新動態(tài)——從美國審計總署的調(diào)查報告到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專題討論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1996年06期
8 邢以群;論“同行評議”方法的完善和發(fā)展[J];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05期
9 龔旭;中美同行評議公正性政策比較研究[J];科研管理;2005年03期
10 張焰;;論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聯(lián)合;;學術期刊可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因素分析及相應措施探討[A];超越平凡——2004'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文萃[C];2004年
2 金曉明;;論學術期刊的審稿方法與發(fā)展趨勢[A];第六屆全國醫(yī)藥衛(wèi)生期刊編輯出版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7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學術期刊展[A];全國科普期刊研討會暨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成立大會論文集[C];2000年
4 臧莉娟;;學術期刊出版亂象分析——兼談數(shù)字出版平臺建設[A];科學評價促發(fā)展 品質(zhì)服務謀共贏——第九屆(2011)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中國針灸》雜志簡介[A];第8屆全國針灸科研與臨床研討會暨安徽省針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第二屆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中文期刊按刊名漢語拼音排序)[A];第二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tǒ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7 俞志華;;以《科技通報》近10年載文為例,論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綜合性學術期刊辦刊模式的變革[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科技期刊發(fā)展論文集[C];2004年
8 鄒慶紅;;和諧社會理論與學術期刊市場化取向[A];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王小飛;;學術期刊編輯角色論——以學術期刊功能為視角[A];出版科學探索(第8輯)[C];2008年
10 賈鶴鵬;;構建中國的專業(yè)科學新聞雜志:記者的視角[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瀟瀟 特約記者 雷震;從經(jīng)驗借鑒到合理采納[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慕卿;學術期刊的時代反思與理論自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劉建明;特色:學術期刊的永恒主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鄭巧;學者建議 設立“中國研究與學術期刊全球論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記者 韓曉玲 實習生 鄭青 通訊員 王懷民;首次評價我國6170種學術期刊[N];湖北日報;2009年
6 李太淼 中州學刊雜志社社長、副主編;繁榮學術期刊要倡導科學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李亦婷《社會科學》編輯部;學術期刊應關注現(xiàn)實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張耀銘;學術期刊的使命與魅力[N];文學報;2010年
9 萬蓮姣;讓學術期刊回歸本來面貌[N];文學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李雪昆;學術期刊如何發(fā)展壯大走出國門[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軍;我國大學教師學術評價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賀穎;基于科學計量視角的同行評議專家遴選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3 徐斯雄;民國大學學術評價制度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陳敬全;科研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李群;不確定性數(shù)學方法研究及其在經(jīng)濟管理中的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6 李愛群;中、美學術期刊評價比較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陳立新;力學期刊群的內(nèi)外關系與學科結(jié)構[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8 謝煥瑛;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體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溫華;論外國文學研究話語轉(zhuǎn)型[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王凌峰;基于定序合作博弈模型的人力資本定價級差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寧;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劉莎;藝術設計類學術期刊的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3 張鑫;科研項目同行評議中專家誠信體系建設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4 林麗萍;中國大陸學術期刊“麥當勞化”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學術期刊的發(fā)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2年
6 李應萍;學術期刊的綜合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振康;國內(nèi)學術期刊的引文聚散特征及學科交流度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延瑾;科技項目立項評審的同行評議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9 任曉光;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題目組科研活動績效考核方案設計[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10 吳家桂;SCI功能評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546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dxzy/65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