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應有學術擔當(學術信息)
學術期刊是傳遞和交流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術發(fā)展、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華文學術期刊在發(fā)展進程中存在讀者流失、國際話語權缺失、出版模式迷失等問題,學術期刊改革受到各方關注。日前,澳門理工學院、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聯合主辦的“華文學術期刊發(fā)展趨勢國際研討會”在澳門舉行,會議圍繞“華文學術期刊發(fā)展趨勢與戰(zhàn)略”“華文社科學術期刊與國際化”以及“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等議題展開研討,強調學術期刊應有學術堅守與學術擔當。
《復旦學報》原主編黃頌杰指出,,一份真正有分量的學術期刊應該承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但當前學術期刊越來越被裹挾為單位和個人應對學術檢查、結項、考核、評獎的工具,這種功利化的傾向嚴重削弱了學術期刊本應具備的學術成果儲備積累、學術觀點交流互動等功能!栋拈T理工學報》總編輯劉澤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傳統(tǒng)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編輯模式、營銷策略正經受前所未有的沖擊。海外華文學術期刊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在強勢外語包圍下,其發(fā)展更是舉步維艱。應對挑戰(zhàn),華文學術期刊在辦刊理念上應順勢而為,倡導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開門辦刊的理念。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高自龍梳理了“核心期刊”與學術評價之間的關系,認為文獻計量學意義上的“核心期刊”仍值得學術評價工作合理運用,但當下更應理性反思“核心期刊”對學術評價工作的僭越。《北京大學學報》主編程郁綴認為,華文學術期刊走向世界首先要處理好國際化語境下的學術堅守與創(chuàng)新關系,既要堅定對中國學術的自信,也要注意文化差異。(記者 張 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4日 16 版)
本文編號:342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dxkc/3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