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家貧》閱讀答案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
本文關(guān)鍵詞:莊周家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1)。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2),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3)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4),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5)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6)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7)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8)。’”
選自《莊子·外物》
【注釋】(1)監(jiān)河侯:官名。(2)邑金:封地的租稅。(3)忿,同“憤”。忿然,生氣發(fā)怒的樣子。(4)焉:于此。(5)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為鮒魚自稱。(6)游:游說。(7)乃:竟然(8)肆:鋪子。
11.解釋加點的字的意思。(4分)
(1)將貸子三百金( ) (2)周顧視車轍中( )
(3)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我且南游( )
12. 下列與“激西江之水而迎子”中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3分)
A.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 有中道而呼者 (《周莊家貧》) D.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13.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2)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14.上文與《晏子使楚》都表明說話的藝術(shù),結(jié)合上文說說莊子的說話高明在何處?(3分)
參考答案 新炬吧考試網(wǎng)()整理
11、借 回頭看 使 … 活 向南
12、D\B
13、(1)你竟然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賣魚干的店里找我!
(2)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
14、善于借寓(故事)說理(答巧用比喻也算對)(1分)。莊子向監(jiān)河候借糧食 ,監(jiān)河侯不借,卻開了一張空頭支票,莊子很生氣,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擊,諷刺了監(jiān)河侯不肯借糧食的真是嘴臉。(2分)大概意思正確即可。
《莊子家貧》閱讀答案及翻譯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①于監(jiān)河侯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解題指津
——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譯為例
一、考點新解
不管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題型怎么變,“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一考點不會變。2015年全國高考15套語文試卷,都對此進行了考查,連多年只考理解、不考文言翻譯的北京卷,2015年高考也采用了主觀筆答題形式,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譯能力。各卷中設(shè)題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卷,只分別設(shè)了一題一句,最多的是天津、安徽、湖南、湖北卷,各設(shè)了一題3句,其它皆是一題兩句,賦分4分~10分不等。
“理 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譯的基礎(chǔ),翻譯是理解的物化,而對文意的理解又取決于對文中實詞、虛詞的把握及對文言特定句式的識別與理解,而這三塊正好 對應(yīng)考綱規(guī)定的三個考點:⑴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⑵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⑶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 用。文言實詞則復(fù)雜得多,包含諸多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或多音節(jié)詞、偏義復(fù)詞等。
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一考考生語言積累、知識積累的厚積薄發(fā)能力,二考考生結(jié)合具體語境,聯(lián)系上下文的理解文言語段、句子的融會貫通能力,三考查考生由古及今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可謂一箭三雕。
二、翻譯的目標、原則與技巧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一種能力,而能力的體現(xiàn)離不開一定的方法技巧,梳理文言翻譯的各種方法技巧就形成了實踐“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一整套方法。
文言翻譯的塞滿目標是做到“信”“達”“雅”,在高考緊張的氣氛中,首先要落實的就是 “信”與“達”,即忠實原文,爭取通達,這也是實施文言翻譯的基本綱領(lǐng),“雅”則可視為是文言翻譯的努力方向。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直譯是落實“信”的基本途徑,意譯則是文言翻譯的有益補充。
文言翻譯的方法技巧:一一一對譯,力求字字落實;二是結(jié)合語境,貫通句意;三若直譯不通,考慮活用;四是識別句式,準確翻譯;五是結(jié)合結(jié)構(gòu),以熟解生;六是瞻前顧后,整合成句。
文言翻譯的得分策略:聯(lián)系上下文,明晰得分點;字詞莫遺漏,語句求通達。
三、2015年高考翻譯例析
㈠充分運用習得的翻譯技巧與手法,向“信”靠攏。
1、一一對譯、字字落實。這是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
高考文言翻譯,設(shè)題的句子一般不會很難,只要考生能靜下心來,逐字逐詞,一一對譯,就很容易取得基本分。如:
⑴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課程標準甲卷第7題)
【解析】整句不涉及復(fù)雜的文言句式,翻譯時字字對譯,整合成句即可。稍微復(fù)雜一點的是“興軍旅”“咨怨”“游幸”“深恐非宜”。一一對譯,“興 軍旅”就是興兵動武,“咨怨”就是“嗟嘆——怨恨”,“游幸”就是“出游——巡幸”,“深恐非宜”就是“非常——擔心——不是——(很)適宜”。
譯文:陛下興師動眾,百姓易生嗟嘆怨恨。(陛下)車駕出游巡幸,(我)非常擔心(這)不太適宜。
⑵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江蘇卷第8題)
【解析】遵循一一對譯,字字落實,抓住關(guān)鍵詞,字字落實,基本沒什么問題。“掌”,掌管,主掌;“號”,號稱、稱做;“法度”,法規(guī)、制度,今天也在用,可以照用;“檢束”,檢點、反省,約束。答好本題的關(guān)鍵是根據(jù)語境準確使用恰當?shù)碾p音節(jié)來替換原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
譯文:胡瑗掌管太學,人稱大儒,用法度來檢點約束士人,他的學生很少能跟從他。
(3)吾懼夫三蠢之為子孫憂也,故不敢也。(安徽卷第7題)
【解析】此題可算是送分題,要說模糊一點的就是句中的“三蠹”,“三蠹”見前文“三蠹將至,曰盜賊,曰博徒,曰倡優(yōu)”,概之就是“三種人”“三種社會渣滓”,另“夫”,易游離不譯,句中的“夫”是指示代詞,譯“那、這”。
譯文:我擔心這三蠹成為子孫后代的禍患,所以不敢啊!
2、結(jié)合語境,貫通句意。對所選句子進行一一對譯后,有時會覺得不明對象或句意邏輯不通,此時就要回歸原文,從前后語脈中去找出路。
⑷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天津卷第13題)
【解析】放眼全句,是一個由果溯因的句子,易誤譯的是“必”,易譯成“必然、必定、一定”,結(jié)合句際關(guān)系,“必”在句中表未然推斷,不表已然事 實,此“必”當是“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的“必”,果真確實;另外,“曷為”,涉及以“曷(何)”為標志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應(yīng)還原為“為曷(何)”。
譯文:果真(如果確實)得不到宋國,而且做不道義的事情,為什么還要攻打它呢?
⑸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fù)何言。ㄕn程標準甲卷第7題)
【解析】按照一一對譯、字字落實,此句基本上沒什么難點,但一整合句子,發(fā)現(xiàn)少掉了對象,結(jié)合上下文就是“我”——來護兒,譯時必須根據(jù)語境加上去。
譯文;(我)不能肅清兇殘的逆賊,才讓王室到了這種地步,(我)抱恨于九泉,知道這樣又能說什么呢?
⑹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chuàng)立,后人不能更。(江蘇卷第8題)
【解析】孤立地看,“治官”,會想當然地譯成“治理官場、整治官場、懲治官員”,“無大小”,易譯成“沒大沒小”“不問大小”,但一結(jié)合前后語境,才知“治官”當是做官、任職,“無”是無論、不論,不是表否定的“沒有”,“茍簡”,譯“隨便、馬虎,簡單”。
譯文:(歐陽發(fā))他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chuàng)立的東西,后來的人不能更改。
⑺始王侯之來,民嘗以水為憂,已又以兵為憂。(浙江卷第20題)
【解析】字字落實,基本上就能得分。不過“已”易想當然解為“已經(jīng)”,但放到句中,不太通,結(jié)合前“嘗”(曾經(jīng),先前)后“已”兩件事,“已”應(yīng)譯為“后來、爾后、其后、隨后”;“兵”,文言文學習接觸最多,結(jié)合上下文不會簡單地理解為今天的“士兵”。
譯文:起初王侯來時,百姓曾經(jīng)把水災(zāi)作為憂患,其后又把戰(zhàn)爭作為憂患。
3.直譯不通,考慮活用或一詞多義。
⑻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課程標準乙卷第7題)
【解析】“帝中國”皇帝中國,不好理解,前后兩個都是名詞,顯然“帝”應(yīng)活用作動詞,稱帝,做中國的皇帝,“茍”結(jié)合語境不宜譯“茍且、馬虎、隨便”,應(yīng)表假設(shè),“如果”。
譯文:我只知道只有我們的君主能做中國的皇帝,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而死。
⑼社稷安危,一在將軍。今某國不臣,愿將軍帥師應(yīng)之也。(山東卷第13題)
【解析】“一在將軍”的“一”,“某國不臣”的“臣”,“帥師應(yīng)之”的“帥”,按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去直譯,顯然不通。“一”不作數(shù)詞,活用作副 詞,“全部、完全”;“臣”“帥”,也不作名詞,該活用作動詞,一是“臣服”,一是“率領(lǐng)”,因為否定詞“不”后應(yīng)跟動詞,不是動詞的“臣”就要變成動 詞,“將軍帥師”,就缺動詞謂語,中間的“帥”當作動詞謂語。
譯文:國家安危,全在于將軍您了。現(xiàn)在某國不肯臣服,希望將軍您率領(lǐng)軍隊前去討伐它。
4、明辨句式,準確翻譯?季V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最典型的是賓語前置句,還有一些考綱未提及的定語后置、狀語后置,這些前置或后置現(xiàn)象,如一一對譯,會造成語意邏輯上的不通。
⑽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湖南卷第9題)
【解析】“使”,表假設(shè),譯為“假使,若使”,但把“不能我救”一一對譯成“不能由我來救助”,雖硬譯成文,但卻不是原文本意,因為這是典型的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了,應(yīng)理解為“不能救我”。
譯文:假使為了子孫而去做這些事,那么子孫不能救我。
⑾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課程標準乙卷第7題)
【解析】“不吾索”不能按部就班對譯成“不能讓我去索求”,“庶或”表推測,譯為“或許、也許、大概”。
譯文:金人雖然沒有索要我,但我也應(yīng)當跟太子一起去,求見兩位酋長當面譴責他們,或許還有可能把事情辦好。
⑿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饑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山東卷第13題)
【解析】按字面去對譯后兩段,總覺得譯得不倫不類,原因就在于這后兩句涉及“之”字式的成分后置現(xiàn)象,跟“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相似,須理 解為“審知寒暑饑飽,而明見勞苦也”;另,“審”從“明”,“明”是形容詞,結(jié)構(gòu)與之相似的“審”也應(yīng)該作形容詞,譯為“明白、清楚”。
譯文:士兵并不是喜好死亡和樂意受傷,只是因為他們的將領(lǐng)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饑飽,明確地見到士兵的辛勞艱苦。
⒀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shù)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重慶卷第10題)
【解析】“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一個方子的良善,一句話的好處,這樣對譯也未嘗不可,但放到結(jié)構(gòu)上去,“人”,主語,“有”,動詞謂語,“有”的賓語當是“方”與“言”,不是形容詞“良”與“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應(yīng)理解為“一良方,一善言”,為“之”字式的定語后置現(xiàn)象。
譯文:(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yī)學)言論,(徐若虛)必定攜重金不遠數(shù)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5.結(jié)合結(jié)構(gòu),以“熟”解生。翻譯時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從未接觸過的生僻字詞,生僻義項,此時適當利用句法結(jié)構(gòu),利用前后句式特點,會迎刃而解,由難而易。
⒁夫?qū)W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四川卷第10題)
【解析】最糾結(jié)的當是“之乘”,是乘馬車,還是馬車的乘坐呢?結(jié)合后文,結(jié)構(gòu)與前相同的“之徒、之倫”,“之徒、之倫”見于《過秦論》,譯為“這一類人”,由后知前,由知解生,“之乘、之馬”就是“這一類馬”;文中的“希”解為希求、希望、仰慕。
譯文:學習的人不擔心才智趕不上別人,而擔心不能立志,所以說羨慕駿馬的馬,也就能成為駿馬這一類的馬,仰慕顏淵的人,也就成為顏淵這一類的人.
⒂然積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志匪勤,理無由濟也。(四川卷第10題)
【解析】縱觀全句,最犯難的是“累微塵以崇峻極”,要解之,應(yīng)結(jié)合前句“積一勺以成江河”,由知解生,結(jié)構(gòu)跟它相似,且句意相反,前句說 “水”,后句說“山”,傳達的都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之義,前一句一一對譯就是“積聚一勺一勺的水,可以成就江河”,對應(yīng)之,后一句就是“累積一滴一滴的 塵土,可以形成峻峭高山”,“崇”,加高、增長。
譯文:然而積聚一勺勺水而成為江河,累積一點一滴的塵土,可成就峻峭高山,不立志不勤奮,按道理沒有辦法成功。
6.綜合運用,達盡句意。翻譯時會遇到比較復(fù)雜一點的文句,用一種方法往往難以譯盡句意,此時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利用,各個突破,達盡句意。
⒃有滏陽人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于孔子廟。(上海卷第18題)
【解析】句子比較長,前后兩句,一一對譯,依次遇到的問題,一是“闕”、二是“為從弟所訟”,三是“弗之罪”,四是“令觀于……”。對此就要利 用各種方法手段,進行一一破解:“闕”不是削減,也不是城闕,而是“缺”的通假,“缺失”義;“為……所”是典型的被動句,“從弟”堂弟;“弗之罪”與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樣,為賓語前置,須轉(zhuǎn)換成“弗罪之”;“令觀于……”是“強令(他)到……觀摩學習”,涉及省略和“于”字式的狀語后 置。
譯文:有個滏陽人叫焦通,侍奉雙親禮數(shù)缺失,被他的堂弟告發(fā)。彥光沒有治他的罪,而將他帶到州學,強令他到孔子廟去觀摩學習。
⒄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重慶卷第10題)
【解析】綜合來看,此句難點不多。但要真正譯好,還是要綜合利用習得的方法技巧、習得的知識積累,進行準確翻譯。“殫其財,竭其力”,互文,使 前后句子工整,其意就是“竭盡他們的財力、人力”;“乃”譯為表承接的“就、于是”,結(jié)合語境就不妥,當理解為表轉(zhuǎn)折的“反而”;“是……也”是典型的文 言判斷句,“是”作主語,“這”,不能想當然地把它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是”。
譯文: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y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
㈡縱觀全句,明得分點,向“點”要分。
⒅茍捐之不足以為名,而得之不足以為罪,則錐刀有所必算。(3分)(湖北卷第12題)
【解析】3分題,試譯全句,“茍……則……”是一個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句子,其中“捐”易誤譯成捐獻,“錐刀”易照抄不譯,當是重要得分點。仔細斟酌,發(fā)現(xiàn)“捐之”與后文的“得之”,成反義相對,“捐”理解為捐獻,構(gòu)不成反義相對,故“捐”當作“舍棄”解; “錐刀”,從字面看確做主語,,但一結(jié)合語境,錐刀又不是人名,怎做主語?顯然用了比喻的說法,只現(xiàn)喻體,本體是像錐刀般的利益,取“是利就多少會像刀一樣害人”之義。
譯文:如果舍棄了不足以成就名聲,而得到了不足以構(gòu)成罪行,那么他對錐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計。
⒆諸子酒酣耳熱,辨難蜂起,各負氣不肯相下。(安徽卷第7題)
【解析】縱觀全句,“諸子酒酣耳熱”是因,“辨難蜂起,各負氣不肯相下”是其果,其中“辨難蜂起”“負氣”“相下”容易誤譯而失分,“辨難蜂 起”中的主語為“辨難”不是“蜂”,“蜂”做狀語修飾“起”,“負氣”理解為“賭氣”就不妥,而是憑仗義氣,“相下”如意譯為“一爭高下”,看似正確,但 不地道,地道的當是“下相”,使自己處于下位,“相”,偏指一方,這幾處包含豐富的文言現(xiàn)象,當是重要得分點。
譯文: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興的時候,辯駁問難如蜂并起,他們各自憑恃義氣,都不肯屈居他人之下。
⒇然則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烏得無言乎?(3分)(湖北卷第12題)
【解析】3分題,可以作為得分點的一是“然則”,二是“莫如余先”,三是“烏”。“烏”,不可譯為“烏鴉、烏黑”,它是跟“惡(彼且惡乎待哉)”“胡(田園 將蕪胡不歸)”“曷(曷不委心任去留)”一樣的疑問詞,可以用“何”來解,譯“怎么”;“然則”,不可直譯為“然而”,須對譯成兩個詞“(既然)這樣,那 么”;“莫如余先”,一一對譯就是“沒有誰——比得上、比——我——先、早”,“莫”相當于nobody。
譯文:既然這樣,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沒有誰比我早的,(我)怎么能不說呢?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③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一》
注釋:①君人:君主。②涓人:宦官③安事:何用
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花費)
B.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尚且)
C. 涓人對曰(回答)
D.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市場)
6.與下列例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A.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B.屠暴起,以刀劈猿首
C.焉用亡鄭以陪鄰
D.越國以鄙遠
7.將文言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3分)
。2)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3分)
(3)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4分)
參考答案 新炬吧考試網(wǎng)()整理
5、【解析】選D市:買
6、【解析】選B以:介詞“用”。 A.認為。C、D介詞,來 。
7、⑴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舉起他所佩帶的玉數(shù)次暗示項王!
⑵殺人只擔心不能殺完,對人用刑只擔心不能用盡刑罰。
⑶君主派他出去買千里馬。三個月后他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jīng)死了,他用五百兩金子來了那馬頭,返回向君主報告。
說說千金市骨這個成語的含義
千金市骨 閱讀答案
《千金市骨》閱讀答案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
本文關(guān)鍵詞:莊周家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74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caipu/24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