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的雙向概念遷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7 20:53
概念遷移是遷移研究的新方向,但已有研究多聚焦語言層面而非概念層面,且較少關注逆向遷移。本研究從運動事件入手,結合圖片故事描述和E-prime設計的視頻相似性判斷任務,考察不同水平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的表達方式和概念模式,并與漢、英本族語者進行比較,探究雙向概念遷移是否存在及其與二語水平的關系。研究發(fā)現:1)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的表達方式和概念模式介于漢、英本族語者之間,發(fā)生了雙向概念遷移;2)低水平學習者運動事件的表達方式和概念模式更接近漢語本族語者,而高水平學習者偏向英語本族語者,表明英語水平越高,正向遷移越弱而逆向遷移越強。
【文章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 2021,5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各組受試不同運動類型下偏好類型均值
反應時分析是對比選擇路徑匹配視頻與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所用相對時長。如圖2所示,漢語對照組和低水平組選擇路徑匹配視頻的反應時短于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的反應時,高水平組和英語對照組則相反,表明從反應時來看,漢語對照組和低水平組的路徑凸顯度高于方式/原因,高水平組和英語對照組的方式/原因凸顯度高于路徑。對于選擇兩種類型的反應時差值(路徑匹配視頻減方式/原因匹配視頻),漢語對照組最低,英語對照組最高,低水平組和高水平組介于中間,說明漢語本族語者的路徑凸顯度最高,英語本族語者的方式/原因凸顯度最高,低水平學習者偏向漢語本族語者,而高水平學習者偏向英語本族語者,這與偏好類型的分析結果吻合。采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檢測偏好類型、英語水平和運動事件類型對反應時的固定效應及這些變量間的交互效應,并考慮了受試和項目的隨機效應(隨機效應不顯著,p>0.05)。結果顯示,偏好類型的固定效應不顯著(F=2.556,p=0.110),但偏好類型與英語水平的交互效應十分顯著(F=173.059,p=0.000),這表明各組內部選擇路徑匹配視頻與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的反應時差異顯著,但各組的反應時差值互相中和,導致偏好類型總體的固定效應不顯著。對于反應時差值,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組間差異都顯著(漢語對照組-低水平組:MD=324.22,p=0.002;低水平組-高水平組:MD=603.08,p=0.000;高水平組-英語對照組:MD=266.75,p=0.042;漢語對照組-英語對照組:MD=1194.05,p=0.000),說明從反應時來看,英語學習者對路徑和方式/原因的凸顯度顯著區(qū)別于漢、英本族語者,且高、低水平學習者間也差異顯著。
中國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概念表征模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語進行體標記對中國德語學習者運動事件認知的影響——來自言語產出和眼動的證據[J]. 張鈁煒.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0(04)
[2]中國英語學習者漢語運動事件言語表征中的反向概念遷移的實證研究[J]. 鄧巧玲,李福印.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7(01)
[3]在二語產出中判斷母語遷移的比較—歸納方法框架[J]. 蔡金亭.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05)
碩士論文
[1]概念遷移視角下中國學生英語運動事件表達習得研究[D]. 李京.太原理工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552713
【文章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 2021,5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4 頁
【部分圖文】:
各組受試不同運動類型下偏好類型均值
反應時分析是對比選擇路徑匹配視頻與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所用相對時長。如圖2所示,漢語對照組和低水平組選擇路徑匹配視頻的反應時短于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的反應時,高水平組和英語對照組則相反,表明從反應時來看,漢語對照組和低水平組的路徑凸顯度高于方式/原因,高水平組和英語對照組的方式/原因凸顯度高于路徑。對于選擇兩種類型的反應時差值(路徑匹配視頻減方式/原因匹配視頻),漢語對照組最低,英語對照組最高,低水平組和高水平組介于中間,說明漢語本族語者的路徑凸顯度最高,英語本族語者的方式/原因凸顯度最高,低水平學習者偏向漢語本族語者,而高水平學習者偏向英語本族語者,這與偏好類型的分析結果吻合。采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檢測偏好類型、英語水平和運動事件類型對反應時的固定效應及這些變量間的交互效應,并考慮了受試和項目的隨機效應(隨機效應不顯著,p>0.05)。結果顯示,偏好類型的固定效應不顯著(F=2.556,p=0.110),但偏好類型與英語水平的交互效應十分顯著(F=173.059,p=0.000),這表明各組內部選擇路徑匹配視頻與選擇方式/原因匹配視頻的反應時差異顯著,但各組的反應時差值互相中和,導致偏好類型總體的固定效應不顯著。對于反應時差值,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組間差異都顯著(漢語對照組-低水平組:MD=324.22,p=0.002;低水平組-高水平組:MD=603.08,p=0.000;高水平組-英語對照組:MD=266.75,p=0.042;漢語對照組-英語對照組:MD=1194.05,p=0.000),說明從反應時來看,英語學習者對路徑和方式/原因的凸顯度顯著區(qū)別于漢、英本族語者,且高、低水平學習者間也差異顯著。
中國英語學習者運動事件概念表征模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語進行體標記對中國德語學習者運動事件認知的影響——來自言語產出和眼動的證據[J]. 張鈁煒.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0(04)
[2]中國英語學習者漢語運動事件言語表征中的反向概念遷移的實證研究[J]. 鄧巧玲,李福印.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7(01)
[3]在二語產出中判斷母語遷移的比較—歸納方法框架[J]. 蔡金亭.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05)
碩士論文
[1]概念遷移視角下中國學生英語運動事件表達習得研究[D]. 李京.太原理工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5527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aiyulunwen/yingyulunwen/35527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