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年輕人用語研究
本文關鍵詞:日語年輕人用語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紛繁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當中,我們總能注意到一些特殊語言群體使用的語言。年輕人正是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受到社會環(huán)境、心理原因等因素的影響,在自己的語言當中總是力圖突破正規(guī)的語言表達,使用大量別出心裁的詞匯以及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他們略帶夸張的個性。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的語言當中都是存在的。筆者作為中日兩種語言的使用和學習者,注意到兩國年輕人語言在眾多方面存在著大量的相似之處,同時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本文當中,筆者力圖從兩國年輕人語言的范圍界定、產生背景、產生來源、造詞法、修辭法五個方面通過對大量詞例的詳細分析和說明,對兩國年輕人語言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從而,不難看出兩國年輕人在各個方面的異同點。 兩國年輕人語言在其產生階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同時,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自身的一些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年輕人中的大多數(shù)人還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波動期當中,從而形成了他們在這一時期特殊的心理特點。這也必然會給他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帶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這種相似的心理變化過程影響到中日兩國年輕人對其所使用語言的造詞。因為他們有著相似的造詞心理,進而就決定了他們在其語言造詞法上也存在著
【關鍵詞】:中日兩國 日語 漢語 年輕人用語 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H36
【目錄】:
- 目錄6-8
- 日文摘要8-10
- 中文摘要10-12
- 引言12-16
- 1.關于日語年輕人用語的文獻研究12-14
- 2.關于漢語年輕人用語的文獻研究14-16
- 第一章 俗語、年輕人用語、流行語、新語的定義及相互關系16-21
- 1.1 俗浯、年輕人用語、流行語、新語的定義16-19
- 1.1.1 俗語的定義16-17
- 1.1.2 年輕人用語的定義17
- 1.1.3 流行語的定義17-18
- 1.1.4 新語的定義18-19
- 1.2 俗語、年輕人用語、流行語、新語的相互關系19-21
- 第二章 兩國年輕人用語產生背景的比較21-29
- 2.1 日譜年輕人用語的產生背景21-25
- 2.1.1 心理背景21-23
- 2.1.2 社會背景23-24
- 2.1.3 歷史背景24-25
- 2.2 漢語年輕人用語的產生背景25-27
- 2.2.1 心理背景25-26
- 2.2.2 社會背景26-27
- 2.3 產生背景的異同點27-29
- 2.3.1 產生背景的相同點27-28
- 2.3.2 產生背景的不同點28-29
- 第三章 兩國年輕人用語出處的比較29-35
- 3.1 日語年輕人用語的出處29-31
- 3.1.1 網(wǎng)絡聊天室等環(huán)境中使用的語言29
- 3.1.2 漫畫書籍中的語言29-30
- 3.1.3 手機語言30
- 3.1.4 隱語30-31
- 3.1.5 其他31
- 3.2 漢語年輕人用語的出處31-33
- 3.2.1 網(wǎng)絡聊天室等環(huán)境中使用的語言31-32
- 3.2.2 手機語言32-33
- 3.2.3 其他33
- 3.3 兩國年輕人用語出處的異同點33-35
- 3.3.1 出處的共同點33
- 3.3.2 出處的不同點33-35
- 第四章 中日兩國年輕人用語中修辭法的比較35-41
- 4.1 漢語年輕人用語中使用的修辭法35-38
- 4.1.1 使用比喻的修辭法35
- 4.1.2 使用夸張的修辭法35-36
- 4.1.3 使用雙關的修辭法36
- 4.1.4 使用諧音的修辭法36-37
- 4.1.5 使用借代的修辭法37
- 4.1.6 使用委婉表達的修辭法37
- 4.1.7 使用比擬的修辭法37-38
- 4.1.8 使用反語的修辭法38
- 4.2 日語年輕人中使用的修辭法38-40
- 4.2.1 使用比喻的修辭法38
- 4.2.2 使用借代的修辭法38
- 4.2.3 使用夸張的修辭法38
- 4.2.4 使用雙關的修辭法38-39
- 4.2.5 使用委婉表達的修辭法39
- 4.2.6 使用諧音的修辭法39
- 4.2.7 使用仿詞的修辭法39-40
- 4.3 兩國年輕人用語中使用修辭法的異同點40-41
- 4.3.1 修辭法的相同點40
- 4.3.2 修辭法的不同點40-41
- 第五章 兩國年輕人用語中所使用造詞法的比較41-60
- 5.1 漢語年輕人用語中使用的造詞法41-47
- 5.1.1 與現(xiàn)有詞匯無關聯(lián)的造詞法41
- 5.1.2 利用現(xiàn)有詞匯進行的造詞法41-47
- 5.2 日語年輕人用語中使用的造詞法47-57
- 5.2.1 與現(xiàn)有詞匯無關聯(lián)的造詞法47-48
- 5.2.2 利用現(xiàn)有詞匯進行的造詞法48-57
- 5.3 兩國年輕人用語中所使用的造詞法的比較57-60
- 5.3.1 造詞法的相同點57-58
- 5.3.2 造詞法的不同點58-60
- 第六章 結論60-61
- 參考文獻61-62
- 付錄62-63
- 俊書き63-64
- 承諾書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菁晶;;與動物相關的中日諺語比較[J];綏化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趙平;浦田千晶;;日語咖啡(11) 日本人姓氏管窺[J];日語知識;2011年09期
3 郭冉冉;應霞;;試析提高日語口語能力的有效對策[J];林區(qū)教學;2011年09期
4 楊春;;中日詩歌交流與借鑒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康夫;;現(xiàn)代“遣唐使”加藤嘉一[J];黃金時代;2011年04期
6 張西艷;;從日語慣用句了解“河童”[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7 錢展;;探析中日兩國“端午節(jié)”的異同[J];現(xiàn)代交際;2011年05期
8 孫中寧;;從男女語言的差別看日語的多樣性[J];青年文學家;2011年10期
9 李陽;周異薇;;日語的“曖昧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利性[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0 云丹加措;;日語偏誤分析(2) 「後で屒料を娍べて、そのことをわかりました!瑰e在哪兒?[J];日語知識;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雅明;;對大學日語教學方法的探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劉德強;;中日兩國產業(yè)的競爭和合作[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全球化條件下東亞制造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濟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陳玉泉;;日語中女性語的歷史成因及其特點[A];福建師范大學第八屆科技節(jié)老師科學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4 鄭鯤騰;;英語中源自日語的詞匯與日語原詞的詞義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高嵐嵐;;中日“鬼”字的對比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曲鳳鳴;;中文的“~(之)前”與日語的“~前に”“~までに”[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8 池上嘉彥;;日語——“撒旦的語言”[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9 陳玉泉;;日語中委婉語的語用方式概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尹仙花;;日語接尾詞‘的’用法[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金波;華夏東瀛一衣帶 杏壇桃李一線牽[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王寅珊;以麻生鬧笑話為鑒,日民眾惡補漢字[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劉波;中國仍需要向日本學習[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4 記者 楊舒;BJT成職場日語新評判標準[N];國際商報;2009年
5 小徐;服務外包業(yè)日語人才缺千人[N];無錫日報;2008年
6 早報記者 王國培;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書推遲至明年1月發(fā)表[N];東方早報;2008年
7 記者 舒晉瑜;渡邊淳一開講幸福男女“欲情課”[N];中華讀書報;2009年
8 徐靜波;我所專訪的鳩山:“21世紀是中日兩國的世紀”[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陸一波;為世博,祖孫十年義務教日語[N];解放日報;2010年
10 王席傳;江西移動推出“生日語音祝福”活動[N];人民郵電;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秀東;日語和韓國語的復合動詞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2 姜龍范;近代中朝日三國對間島朝鮮人的政策研究[D];延邊大學;1999年
3 白欣;西學傳入之初的中日測量術[D];西北大學;2006年
4 游博;中日關系中的歷史認識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淑文;中日兩國初中幾何課程難度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于甲川;中日兩國林業(yè)近代化比較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7 關薇;現(xiàn)代日本語感情表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何祥武;當代經(jīng)濟民族主義視角的中日地緣經(jīng)濟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牛亞華;中日接受西方解剖學之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10 吉田慶子;中日反不正當競爭法比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碛?日語年輕人用語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2 夏曉麗;現(xiàn)代漢語中的日源外來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3 楊著清;日漢顏色詞使用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4 才華多旦;藏日語言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聞廣益;漢語與日語量詞的對比[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李娜;難于依賴場面有關的中日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閆志章;日語外來語及其社會文化背景[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尹航;日本女性語的變遷[D];山西大學;2007年
9 袁子凌;英日禮貌語言對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10 田甜;關于日語中自我使役句的他動性[D];大連外國語學院;2011年
本文關鍵詞:日語年輕人用語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03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38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