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文人筆談稿的形制及其流傳——以清劉大觀與朝鮮使者筆談稿手卷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1-17 16:28
明清時期中國和朝鮮半島保持了較為穩(wěn)定的外交關系,抵達中國的朝鮮使團數(shù)量甚是可觀。因口語交流不暢,朝鮮文人多假借筆談方式與中國文人展開交流,留下了豐富的筆談資料。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中國文人劉大觀在1799年與朝鮮使者徐瀅修、韓致應之間的筆談稿手卷,不同于收錄于"朝天錄""燕行錄"文獻中的筆談整理稿,而是珍貴的筆談原紙。該手卷不僅有助于揭示中朝文人在進行筆談時的用紙、書寫方式、敏感話題的涂抹毀棄、時間題署等筆談稿形制,還可以借此考察筆談稿的流傳、謄錄編集情況。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一種記錄口頭交談的特殊史料,筆談文獻雖有重現(xiàn)交流現(xiàn)場的作用,但它大多經(jīng)過事后的增刪整理,研究利用時應予注意并酌情處理。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圖5朝方書答徐瀅修履歷答簡單合段連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朝鮮洪大容《乾浄衕會友錄》及其流變——兼及崇實大學;浇滩┪镳^藏本介紹[J]. 夫馬進,張雯. 清史研究. 2013(04)
本文編號:2983209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5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部分圖文】:
圖5朝方書答徐瀅修履歷答簡單合段連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朝鮮洪大容《乾浄衕會友錄》及其流變——兼及崇實大學;浇滩┪镳^藏本介紹[J]. 夫馬進,張雯. 清史研究. 2013(04)
本文編號:29832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2983209.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