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文獻學成就
發(fā)布時間:2020-11-14 00:59
朱熹不僅是兩宋道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成就斐然的文獻學家;身為理學泰斗,卻能跳出理學的藩籬,客觀審視理學末流的弊病,用實際行動糾正宋學沉湎于義理、忽視漢唐注疏的缺失,使“理學重復回向于經(jīng)學而相綰合”。[1]朱子之學,“尊德性”與“道問學”并重,在重義理的同時不輕視傳統(tǒng)考據(jù)之學,在文獻辨?zhèn)、校釋等方面建樹頗多,實開清代“漢宋兼采”之風。一代理學宗師的身份使朱熹在文獻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常被人們忽視,正因為如此,本文以朱熹的文獻學成就為議題,集中揭示朱熹在古書辨?zhèn)魏托a尫矫娴妮x煌成就,同時指出其在中國學術發(fā)展史上承前啟后的意義。全文分引言、正文、結(jié)語三部分: 一引言,概述朱子文獻學研究的現(xiàn)狀及本選題的意義。 二正文分為兩部分: (一)朱熹的文獻辨?zhèn)。他一生辨別的偽書有五十余種,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朱熹辨?zhèn)?大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辨?zhèn)蔚姆椒ê途駥笫赖挠绊懚己艽?后世學者如吳澄、梅鷟、閻若璩、顧頡剛等人無不承認朱熹對他們的巨大影響。正如白壽彝所指出的,“在當時能提出一種辨?zhèn)螘木唧w方案,并能應用這樣多的方法的人,恐怕要推朱熹為第一人了!盵2]本部分以朱子辨?zhèn)蔚谋尘啊⒃驗榍腥朦c,著重分析朱熹辨?zhèn)蔚姆椒ê鸵饬x、其對清初學風的影響、以及朱熹在中國辨?zhèn)螌W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朱熹的文獻校釋。他一生共校書八十多種,箋釋的典籍除了《四書集注》外,另有《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影響都很大。朱子校釋典籍,主旨是宣揚理學思想,但同前期宋學家卻有本質(zhì)不同,他主張應該首先弄通文字、音韻、訓詁,指出經(jīng)學詮釋是論道的基礎,嚴厲批評了晉宋以來只重義理不重注釋的學風。朱熹之校釋成果,或刊為定本(如二程著述),或本書與校注并行(如《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或校注單行(如《韓文考異》),或載于題跋、讀書記及師友講論中,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本部分將朱熹放在中國經(jīng)學史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重點論述朱子校釋典籍的特點、方法,揭示其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的獨特貢獻。 三結(jié)語。對全文做出總結(jié),并揭示朱熹在中國文獻學史上的地位。
【學位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25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朱熹對古書的辨?zhèn)?br> (一)、朱熹辨?zhèn)沃尘、原?br> (1)疑古的時代風潮
(2)信古而不佞古的學術態(tài)度
(3)禪宗中的看話禪對朱熹的深刻影響
(二)、朱子辨?zhèn)纬删?br> (1)對古文《尚書》的考辨
(2)對《詩序》的考辨
(3)對古文《孝經(jīng)》的考辨
(三)、朱熹之辨?zhèn)畏椒?br> (1)從語言風格上辨?zhèn)?br> (2)從常識上辨?zhèn)?br> (3)從書中所涉及的歷史事實上辨?zhèn)?br> (4)從一書自相矛盾的地方辨?zhèn)?br> (5)從文字訓詁上辨?zhèn)?br> (6)從書籍的傳承上辨?zhèn)?br> (7)直接找出抄襲處而斷其偽
二、朱熹對古書的校釋
(一)、朱熹校釋古書特點
(1)重視古書文本的?
(2)注重闡發(fā)義理
(3)追求經(jīng)文本義,反對穿鑿附會
(4)批判吸收前代訓詁成果,校釋態(tài)度審慎
(5)反對以佛解經(jīng),同時又吸取佛教之精華
(二)、朱子校釋古書的方法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2862
【學位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G25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朱熹對古書的辨?zhèn)?br> (一)、朱熹辨?zhèn)沃尘、原?br> (1)疑古的時代風潮
(2)信古而不佞古的學術態(tài)度
(3)禪宗中的看話禪對朱熹的深刻影響
(二)、朱子辨?zhèn)纬删?br> (1)對古文《尚書》的考辨
(2)對《詩序》的考辨
(3)對古文《孝經(jīng)》的考辨
(三)、朱熹之辨?zhèn)畏椒?br> (1)從語言風格上辨?zhèn)?br> (2)從常識上辨?zhèn)?br> (3)從書中所涉及的歷史事實上辨?zhèn)?br> (4)從一書自相矛盾的地方辨?zhèn)?br> (5)從文字訓詁上辨?zhèn)?br> (6)從書籍的傳承上辨?zhèn)?br> (7)直接找出抄襲處而斷其偽
二、朱熹對古書的校釋
(一)、朱熹校釋古書特點
(1)重視古書文本的?
(2)注重闡發(fā)義理
(3)追求經(jīng)文本義,反對穿鑿附會
(4)批判吸收前代訓詁成果,校釋態(tài)度審慎
(5)反對以佛解經(jīng),同時又吸取佛教之精華
(二)、朱子校釋古書的方法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明勛;論朱熹《孝經(jīng)刊誤》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本文編號:28828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288286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