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泰吉是道光咸豐年問頗有成就的?睂W家、版本學家和藏書家,與從兄儀吉(號衍石)合稱“嘉興二石”。主要著作有《甘泉鄉(xiāng)人稿》二十四卷、《清芬世守錄》二十六卷、《海昌備志》五十二卷等。其中《甘泉鄉(xiāng)人稿》二十四卷最能代表其學術(shù)成就。本文的主要任務是分析、闡述《甘泉鄉(xiāng)人稿》文獻學方面的價值。 《曝書雜記》是錢泰吉較早的一部著作,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錢泰吉的讀書札記,其中記載了一些宋元舊版,不僅涉及版本鑒別、收藏源流、批校題跋,而且涉及文字?迸c考訂,是一部在版本目錄學方面頗有影響的著作。此書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業(yè)界的好評。該書先有單行本,后來又收入錢氏的《甘泉鄉(xiāng)人稿》,但是單行本依然流行,有著獨特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首先單獨探討該書的形成、流布及其學術(shù)價值。 《甘泉鄉(xiāng)人稿》體現(xiàn)了錢泰吉在版本學上的獨到見解,既不主觀臆斷,亦不人云亦云,鑒定結(jié)果往往是十分中肯的,體現(xiàn)了樸學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偨Y(jié)和學習他的版本觀和版本鑒定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版本鑒定實踐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譬如,對于重刻宋本,他指出“今日士大夫過信宋本,明知字句之誤而不肯更改”,而采取貴宋卻不佞宋的態(tài)度。而在?敝,不主張直接在原書上更改,以出?庇浀姆绞接枰猿尸F(xiàn),這種做法更有利于保存古籍原貌。 《甘泉鄉(xiāng)人稿》還體現(xiàn)了錢泰吉在?睂W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他的?蹦康挠袃煞N:一為保存古本面貌,一為糾正時本錯誤。他在?边^程中所遵循的原則也是基于這兩種目的。他的?背晒、?狈椒ê蛻B(tài)度都能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學習和借鑒這些方法,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古籍整理工作。 《甘泉鄉(xiāng)人稿》還具有重要的藏書史料價值。書中不僅記錄了錢氏本人的藏書資料,還保存了前人及時人大量的藏書資料。許多資料為后人借鑒,如《藏書紀事詩》即大量引用《甘泉鄉(xiāng)人稿》的藏書史料,因此,錢氏在保存藏書史料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認為藏書是為了實現(xiàn)圖書的價值,并不贊同束之高閣、秘不示人的做法,常與友朋互通有無、互相借鑒。正因如此,他在學術(shù)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名家輩出的乾嘉時代,終未被湮沒,從而占據(jù)了一席之地。錢氏治學以考據(jù)學為主,其方法和思路屬于清代的漢學,但對宋學卻并不排斥,甚至表揚其長處,對于文學上的桐城派,也予以肯定,對姚鼐尤為推崇?梢娖溟T戶之見較少,具有較為寬廣的學術(shù)胸懷。由于他的學術(shù)思想散見于書中各條,因此,有必要對這部書進行分門別類的總結(jié)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他的學術(shù)成就。 由于我的研究水平有限,對《甘泉鄉(xiāng)人稿》的價值挖掘得還不夠徹底,有待于后來者進行進一步的補充。文中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斧正。
【學位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G25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俠;論史志目錄的類別及其特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王東波;中國古代儒家文獻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4年01期
3 張秀紅;中國古代科技文獻概況[J];圖書與情報;2005年05期
4 蘇曉君;;毛晉與汲古閣刻書考略[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03期
5 簡文輝,葉錦青;淺談古籍偽書的編撰意圖及其價值挖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03期
6 高長青;論清代乾隆時期的輯佚書活動[J];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03期
7 陳少川;葉昌熾及其目錄學成就淺探[J];河北科技圖苑;1994年01期
8 李虹;周春與《紅樓夢》研究[J];紅樓夢學刊;2002年01期
9 張升;民國時期方志搜求熱考述[J];近代史研究;2004年03期
10 鄧偉民,胡錦成;書厄與中華文化之興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謝玉娥;;論我國婦女/女性·性別研究學科資料建設[A];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資料建設——全國高校社科信息資料研究會第十二次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史廣超;;四庫館臣輯《永樂大典》佚書考[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廣瀨薰雄;;《史記·殷本紀》與馬王堆帛書《九主》[A];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七輯)——紀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暨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彥;《文姬歸漢》圖像新探[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4年
2 韓小忙;西夏文正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安正q
本文編號:28166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281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