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研究(1860
本文關鍵詞:近代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研究(1860—1945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暨南大學》 2013年
近代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研究(1860—1945年)
呂源
【摘要】:廣州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基督新教最早傳入并開始神學教育的城市之一。本論文以近代廣州基督新教神學教育及其相關機構為研究對象,縱觀以“廣州協(xié)和神學院”為代表的近代廣州神學教育從“學徒式”到“學院式”發(fā)展的全過程,具體闡述基督教神學教育在近代廣州發(fā)展狀況、特點和影響,通過對廣州協(xié)和神學院等具體神學教育機構的個案研究,,探析基督教神學教育機構與所屬差會的關系,說明基督神學教育與當地社會的互動等具體問題,并關注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國民身份”的構建和“三自化”的發(fā)展。此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論文試圖從“身份建構”的角度對近代廣州神學教育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并借此深入了解這一時期廣州社會的基督信仰和教育的真實情況,以窺探中西文化交流和教育教學實踐的互相關系。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B977;K2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以驊;基督教在華高等教育初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2 徐以驊;雙峰對峙──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與金陵神學院之比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李喜所;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傳教士在華的文化活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4 賀璋瑢;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基督新教在廣州發(fā)展之概略[J];廣東史志;1998年04期
5 唐全貞;民國時期基督教在廣州的辦學活動及影響[J];廣東史志;2002年01期
6 史靜寰;教會學校與近代中國的師資培養(yǎng)[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5年01期
7 何薇;試論近代廣州教會學校對廣州文化的影響[J];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期
8 黃增章;廣州協(xié)和神學院概述[J];廣東史志;2003年01期
9 孫邦華;;中國教會教育史研究述評——以中國大陸學術界為分析范圍[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7期
10 聶資魯;百余年來美國的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夏泉;明清粵港澳基督教教會教育研究(1552-1911)[D];暨南大學;2003年
2 孫崇文;抗戰(zhàn)以前中國基督教大學及其學生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顏小華;美北長老會在華南的活動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學;2006年
4 吳寧;美南浸信會在華南傳教活動研究(1836—1912)[D];暨南大學;2007年
5 王瑋;中國教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6 肖會平;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組織在華活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余丹;道爾頓制在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唐貞全;民國廣東基督教會的發(fā)展及其社會影響[D];暨南大學;2002年
3 藍奕;近代汕頭教會學校研究[D];廣州大學;2007年
4 李芳;中西文化交匯下的教會書院[D];湖南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乾;對《周恩來年譜》中居里訪華一段史實的質疑[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劉衛(wèi),徐國利;胡適論西方在華教會教育[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 吳微;;“兼容并包”與“謬種”退隱——桐城文章與大學教育的現代轉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張珍珍;朱鏡人;;教育交流對安徽教育早期現代化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楊大春;晚清政府關于外國教會在華持有武裝政策述論[J];安徽史學;2003年05期
7 張登德;《富國須知》與《富國策》關系考述[J];安徽史學;2005年02期
8 周輝湘;論《萬國公報》對維新變法的輿論影響[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9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10 張登德;;《富國策》著譯者考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長青;;翻譯教材的描寫性探因[A];全國首屆翻譯碩士(MTI)教育與翻譯產業(yè)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斌賢;;編寫《外國教育史》教材的體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C];2010年
3 王杰;;盛宣懷與中國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吳洪成;;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教育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彭爾佳;;清末“教科書”的發(fā)生及其編審定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吳洪成;;近代中國教會高等教育述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孫石月;于近仁;;試析20世紀初出現留日高潮的社會基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黎軍;李文健;;百年大學的世紀之交——教會大學兼及新世紀大學的一個比較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崔運武;鄭登云;;論清末民初的高等師范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3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4 張鐘鑫;新加坡華人基督教研究(1819-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運明;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白春屹;中學語文教師角色現代轉型思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滕學梅;中國近代翻譯語體嬗變初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張家惠;國民政府時期青島慈善事業(yè)研究(1929-1937)[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付中瑋;留日士官生與中國軍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梁永康;“西學東漸”與晚清經濟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海飛;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傳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巴永貴;中西方大學校訓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程倩;從新時期高考作文看中學語文教育的美育走向[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娟;民國學術傳播中的《燕京學報》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述勝;;學術與人生——解讀舒新城和他的道爾頓制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4期
2 陳勇;郭玉松;;“科學傳教”及其對中國近代科學的影響[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鄭國民;道爾頓制教育在中國實驗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孫邦華;試論北京輔仁大學的國學教育[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5 谷中玉;傳教士與西方女性觀在中國的傳播[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6 包丹虹;;大風起兮歌飛揚——訪著名音樂家、教育家周大“風”[J];北方音樂;2007年01期
7 張蓉;略論俞子夷的小學教育思想[J];楚雄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8 ;圣約翰大學自編校史稿[J];檔案與史學;1997年01期
9 胡衛(wèi)清;東吳大學的起源──上海中西書院簡論[J];檔案與史學;1997年04期
10 王冬凌;試論中國近現代教會學校的發(fā)展軌跡及特點[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照;清末民初循道公會在華南地區(qū)的發(fā)展[D];暨南大學;2005年
2 孫廣勇;社會變遷中的中國近代教育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海燕;教會大學與我國高等教育近代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汪海龍;20世紀初學生本位教學法變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3 傅瓊;論美國介入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歷程及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武艷艷;中國近代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5 胡小君;近代中國基督教中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6 劉春華;基督教新教傳教士與近代山東西醫(yī)科學(1860-1937)[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魯彥;金陵大學農學院對中國近代農業(yè)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江莉;從《華西教會新聞》看近代四川基督教醫(yī)療事業(yè)[D];四川大學;2005年
9 朱壽標;中國知名教會大學校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馬霞;中國近代教會女校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榮偉;反思我們的神學教育——記2005年中國基督教神學教育座談會[J];天風;2005年09期
2 肖安平;;素質教育與神學教育[J];金陵神學志;2001年04期
3 卡洛琳·希金波瑟姆;文革;;神學教育中與他者相遇[J];金陵神學志;2005年02期
4 田雨;老驥伏櫪——訪王神蔭主教[J];天風;1995年01期
5 王芃;;中國教會神學教育回顧——以金陵協(xié)和神學院為例[J];金陵神學志;2010年01期
6 曉望,宏志,曉顧,大衛(wèi)古德伯恩;"我特別希望在人才培訓和神學教育事工方面能夠展開合作……"[J];天風;2004年12期
7 沁平;抓好神學教育 建設神學理論──金陵協(xié)和神學院副院長陳澤民先生采訪錄[J];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03期
8 丘放河;;拯救的神[J];天風;2006年16期
9 ;神學教育與神學思想建設研討會在金陵舉行[J];天風;2008年19期
10 陳逸魯;;談談中國基督教神學教育的幾個理念[J];金陵神學志;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話(二) 中世紀大學的產生與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徐以驊;;教會大學與神學教育[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3 成祖明;;努力構建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體系[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高峰;;宣教與中國教會的自我性[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傅先偉;;對“基督教的中國化”歷程中所折射的若干問題的思考[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徐以驊;;顏永京與圣公會[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7 王天一;;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意義(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雷紅霞;;西方近代哲學中的上帝觀[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張雄;;現代性邏輯預設何以生成——關于三種路徑的探討[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10 高福進;;角斗娛樂的現代啟示——關于“古羅馬角斗士”議題的系統(tǒng)評價[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曉云;[N];貴州民族報;2005年
2 安永漢;[N];中國民族報;2002年
3 毛玨梅;[N];貴州民族報;2006年
4 記者 張世輝;[N];中國民族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張世輝;[N];中國民族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張世輝;[N];中國民族報;2003年
7 游冠輝;[N];中國教育報;2006年
8 雷禮錫;[N];文藝報;2006年
9 邢賁恩;[N];學習時報;2000年
10 吳懷堯;[N];各界導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蓉;保羅·尼特的宗教多元論與宗教對話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馬利懷;神人關系合宜之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偉;超越與救贖:神秘主義精神氣質與中國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學;2010年
4 程波;西方現代性之源[D];吉林大學;2010年
5 李細成;中國哲學視域下的耶儒互動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6 呂倩;圖像學語境下的中世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宗教建筑比較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7 逄媛寧;猶太性與美國化:懷斯與美國猶太教[D];山東大學;2010年
8 陳艷波;走向人道——赫爾德歷史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田曉山;姑息醫(yī)學之人文化成[D];中南大學;2009年
10 石麗;基督教信仰與團體秩序建構[D];上海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源;近代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研究(1860—1945年)[D];暨南大學;2013年
2 楊華明;基督教神學教義中的人學思想[D];鄭州大學;2003年
3 楊麗;13-15世紀科學方法與神學方法的比較[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4 蔣玉蓮;朋霍費爾基督教神學思想探析[D];南昌大學;2012年
5 聶建松;亞略巴谷的狄奧尼修斯的否定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 杜娟;上帝如何化為人[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丁英娣;《圣安東尼的誘惑》的宗教神學解讀[D];蘭州大學;2007年
8 張驥;達爾文進化論對宗教思想的影響1859-1909[D];河南大學;2010年
9 趙辛;16-17世紀科學方法與神學方法的比較[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10 蔡正;伊安·巴伯“四分類說”探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近代廣州基督教神學教育研究(1860—1945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85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tushudanganlunwen/12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