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問題梳理及邏輯轉向
本文選題:傳播學視域 切入點:思想政治教育 出處:《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08期
【摘要】:傳播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為近些年來的學術熱點。梳理傳播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交叉研究成果發(fā)現(xiàn),傳播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著內源性不足和外源性失當?shù)慕Y構困局,研究視野有待拓展,研究方法急需優(yōu)化。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播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性價值,破解內源性不足與外源性失當?shù)慕Y構困局,厘清學科體系的基本架構,尋找兩大學科的內在邏輯關聯(lián),才能擺脫學科研究的路徑依賴,增強理論的現(xiàn)實解釋力,從涵育理論與關注實踐的雙重維度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發(fā)展。
[Abstract]: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n academic hotspot in recent years.Combing the cross-research results of communi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has the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of endogenous deficiency and exogenous malpractice, the research field needs to be expand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need to be optimized urgently.Therefore, we must re-examine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communic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lve the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of endogenous deficiency and exogenous malpractice, clarify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find out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th dependence of discipline research, enhance the realistic explanation of theor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dual dimension of culturing theor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
【分類號】:G206;D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貢嘎江才;;傳播學理論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2 高紅玲;;傳播學專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之探討[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王素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傳播學理論的借鑒和運用[J];前沿;2010年14期
4 劉建明;;中國共產黨宣傳家是傳播學主要原理的首創(chuàng)者[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年10期
5 杜可琦;;自主學習模式在傳播學教學中的探索[J];學理論;2011年25期
6 楊露露;湯先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傳播學分析[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7 羅夢;;淺析電視公益節(jié)目的傳播學理論基礎[J];學理論;2010年31期
8 刁菲菲;;瞿秋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及其啟示——基于傳播學的視角[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9 郭建斌;文化在傳播中繁榮——“盤龍江藝術節(jié)現(xiàn)象”的傳播學審視[J];思想戰(zhàn)線;1998年10期
10 鄭興剛;;傳播學理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運用[J];北京黨史;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遠光;;人物傳播學的歷史使命——人物傳播學簡論[A];首屆人物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首屆人物傳播學研討會觀點紀要[A];首屆人物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牟家雄;譚樂勤;;傳播學與編輯學[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4 李少南;;傳播學在中國的一些觀察[A];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首屆中國傳播學論壇文集[C];2002年
5 楊伯溆;;科學探索特征與傳播學定量研究論文的規(guī)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6 馮煒;;主體間性: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對傳播學的影響[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7 邵培仁;廖衛(wèi)民;;美國傳播學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現(xiàn)狀、趨勢及問題探析[A];數(shù)字未來與媒介社會1[C];2010年
8 庹繼光;;從施拉姆的論斷看傳播學新使命——兼論“傳播學的本質:研究人的信息化”[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吳廷俊;舒詠平;;一種基本素質的教育:中國傳播教育發(fā)展新思路[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10 吳靖;;大眾傳播理論的教學體驗:學術全球化與本土需求之間的張力[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焦中棟邋山西大學;走出傳播學教育誤區(qū)[N];中華新聞報;2008年
2 山西大學 焦中棟;走出傳播學教育的誤區(qū)[N];光明日報;2008年
3 胡河寧 楊瑞明;反思與追問:我國傳播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隋巖;十年磨一劍的傳播學經典[N];中華讀書報;2011年
5 長春稅務學院財政稅務系教授 王向東;借鑒傳播學理論開展稅收宣傳工作[N];中國稅務報;2008年
6 華中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江作蘇;重視跨界顯效的傳播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
7 姜飛 黃廓;引進 融合 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文新;傳播學前沿動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9 記者 王慶環(huán);中國傳播學會會長尹韻公:網絡發(fā)展亟待傳播學理論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10年
10 陳培愛;開拓信息時代 傳播新視野[N];福建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伍靜;中美傳播學早期的建制化歷程與反思[D];復旦大學;2007年
2 崔清活;中英傳播學教育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夏;中澳傳播學碩士教育比較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2 董雅琪;傳播學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3 王穎;傳播效果的發(fā)生范式及其嬗變對我國當代傳播學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謝楨豪;傳播學視閾下《文化生活》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王韻睿;成都地區(qū)小型餐飲業(yè)微博營銷傳播策略[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付瑤;社交電視的傳播學解讀[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白愛萍;傳播學本科專業(yè)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董建盛;影響農業(yè)推廣效果四大基本要素的傳播學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5年
9 余俊峰;面向信息社會的傳播學專業(yè)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李海芳;傳播學與數(shù)學的歷史淵源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848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izhenglunwen/168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