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陰美學初步研究及基于小陰唇精細解剖的小陰唇縮小整形術術式改良
發(fā)布時間:2017-08-20 18:11
本文關鍵詞:女性外陰美學初步研究及基于小陰唇精細解剖的小陰唇縮小整形術術式改良
更多相關文章: 女性外陰 人體測量 外陰美學 小陰唇 精細解剖 血管灌注 S100 D2-40 小陰唇縮小 術式改良 楔形切除法 弧形切除法
【摘要】:第一部分 新疆地區(qū)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結構數據測量的初步研究目的測量新疆地區(qū)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結構的數值,為建立我國正常女性外陰形態(tài)數據庫提供初步資料,比較漢族和維族在外陰形態(tài)上的差異性,分析影響女性外陰形態(tài)的因素,評估小陰唇不對稱性的發(fā)生率,為涉及女性外陰修復重建、女性外陰美容手術、男-女變性手術組織分配提供基線數值和形態(tài)學參考。資料與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參照一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對新疆石油地質調查處職工醫(yī)院的女性體檢人群進行外陰測量,并記錄一般人口學特征包括:民族、年齡、身高、體重、婚姻狀態(tài)、孕次、產次、經陰道產次、性生活次數。共測量漢族女性234人,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44.34歲,維族女性278人,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40.03歲。分別計算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測量參數均值的95%可信區(qū)間,并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對外陰測量參數與年齡、身高、體重、孕次、產次、經陰道產次、性生活次數等一般人口學特征的相關性進行分析,探討女性外陰形態(tài)的影響因素。結果主要測量參數均值95%可信區(qū)間:漢族和維族正常女性陰蒂包皮長度為(24.55~25.60)mm、(21.30~22.44)mm,會陰體長度為(20.77~22.00)mm、(21.19~21.96)mm,小陰唇底邊長為(48.00~49.97)mm、(52.05~53.55)m,小陰唇寬(左側)為(12.14~13.70)mm、(10.49~11.59)mm,小陰唇寬(右側)為(12.14~13.68)mm、(9.45~10.65)mm,大陰唇長為(84.00~86.43)mm、 (83.56~85.20)mm,大陰唇寬為(25.08~26.15)mm、(27.14~27.86)mm。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測量值存在較多差異。女性外陰形態(tài)與年齡、BMI、孕次、產次、經陰道產次和性生活次數有一定的相關性。生育尤其是經陰道產次對會陰體長度有一定的影響。小陰唇的寬度與經陰道產次和性生活次數有一定關系。在漢族和維族人群中,雙側小陰唇完全對稱的女性僅占5.6%(13/234)和5.8%(16/278)。結論我們得到了新疆地區(qū)漢族和維族正常女性外陰測量值,為我國女性外陰數據庫的建立提供了初步數據,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測量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女性外陰形態(tài)與年齡、BMI、孕次、產次、經陰道產次和性生活次數有一定的相關性。小陰唇不對稱是正常女性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第二部分 小陰唇精細解剖的初步實驗研究目的明確中國女性小陰唇的組織學特點,初步探索血管、淋巴管、神經走行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探討小陰唇肥大的病理機制,用于指導小陰唇手術術前設計,科學評價現有的小陰唇整形術術式的合理性,為手術術式的改良提供解剖學依據。資料與方法本研究的標本包括北京協和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提供的固定標本2例,新鮮標本12例,及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婦科門診手術中的廢棄小陰唇組織共30塊。分別順行灌注、逆行灌注后,進行顯微鏡下解剖,觀察血管走行的模式,并進行拍照。將術中切除后廢棄的小陰唇組織塊縫合絲線標記內外側,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后,行常規(guī)組織學檢測(HE染色)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S100染色和D2-40染色)。對組織切片進行病理圖像分析,光鏡下觀察并計數小陰唇內外側區(qū)域S100染色陽性神經細胞,計數小陰唇組織中D2-40染色陽性的淋巴管數量,測量組織面積和擴張淋巴管最大內徑,計算淋巴管密度,分析小陰唇的神經分布是否存在內外側區(qū)域的差異,比較不同大小的小陰唇其淋巴管最大內徑和密度。結果1、小陰唇的血供模式并不固定,包括主干型和平行型兩種,且與小陰唇的形態(tài)有一定關系。小陰唇動靜脈沒有明顯的伴行關系。陰部外淺動脈在向小陰唇走行過程中發(fā)出動脈分支營養(yǎng)陰蒂包皮。2、小陰唇內側面與外側面的神經數量沒有明顯差異(P0.05),主干神經束到內外側表皮的距離沒有明顯差異(P0.05)。3、不同寬度的小陰唇淋巴管個數、淋巴管密度和擴張淋巴管的最大內徑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小陰唇組織的血供模式并非全部呈與邊緣平行的動脈弓,可能因小陰唇的形態(tài)不同而異。小陰唇的神經主干居于組織中央,內外側神經均勻分布。不同寬度小陰唇淋巴管定量分析無明顯差異,淋巴水腫的理論不能完全解釋小陰唇肥大的發(fā)生機理。以上特點對小陰唇縮小整形手術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三部分 小陰唇縮小整形術術式改良的臨床研究目的: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fā),基于小陰唇組織結構的特點,將主要的兩種手術方法楔形切除法和弧形切除法結合起來,達到既可靈活設計又能同時保留兩種方法的優(yōu)點,為小陰唇縮小整形術提供一種實用、安全的手術方式,對其臨床應用效果進行總結。資料與方法:從2009年1月到2014年3月,我們共實施了524例小陰唇縮小整形術。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邊緣切除法、楔形切除法、改良中后部去皮法及本研究中使用的聯合法。本組共49例小陰唇肥大患者,年齡25-45歲。雙側肥大者重新設計小陰唇寬度,單側肥大者以健側為參考設計切口,全部應用聯合楔形切除法和弧形切除法陰唇縮小整形術,要求患者術后1個月及6個月返院隨訪。結果:術前存在摩擦不適、妨礙性交、衛(wèi)生不良等問題的患者術后均有顯著改善。65.3%(32/49)患者在術后2個月恢復了性生活,未訴不適感。2例切口縫合處有V形裂開,其余患者恢復良好,對形態(tài)及功能改善均滿意。結論:該聯合法行陰唇縮小術具有外觀自然,二次手術修整率低,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滿意度高的優(yōu)點,是一種臨床實用性極高的手術方法。對于小陰唇中重度肥大及雙側不對稱的患者可以作為一種方法選用。
【關鍵詞】:女性外陰 人體測量 外陰美學 小陰唇 精細解剖 血管灌注 S100 D2-40 小陰唇縮小 術式改良 楔形切除法 弧形切除法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13.2
【目錄】: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3
- 前言13-15
- 第一部分:新疆地區(qū)漢族和維族女性外陰結構數據測量的相關研究15-31
- 1. 研究目的15
- 2. 研究資料和方法15-17
- 2.1 臨床資料15
- 2.2 研究方法15-17
- 2.3 統(tǒng)計方法17
- 3. 結果17-25
- 3.1 漢族及維族女性外陰形態(tài)測量值17
- 3.2 不同生育狀態(tài)對外陰形態(tài)的影響17-19
- 3.3 與外陰測量參數有關的因素19-25
- 3.4 小陰唇不對稱的發(fā)生率25
- 4. 討論25-29
- 4.1 女性外陰系統(tǒng)測量研究的概況25-26
- 4.2 漢族與維族女性外陰形態(tài)差異26
- 4.3 生育對女性外陰形態(tài)的影響26-27
- 4.4 陰蒂頭的大小及其相關因素27-28
- 4.5 小陰唇的大小及其對稱性的相關問題28-29
- 4.6 本研究的限制和不足29
- 5. 結論29-31
- 第二部分:小陰唇精細解剖的實驗研究31-39
- 1. 實驗目的31
- 2. 材料與方法31-34
- 2.1 標本一般情況31
- 2.2 主要儀器與試劑31-32
- 2.3 實驗方法32-33
- 2.4 統(tǒng)計方法33-34
- 3. 實驗結果34-25
- 3.1 解剖學結果34
- 3.2 組織學結果34-25
- 4. 討論25-37
- 4.1 小陰唇的血供模式及其與陰蒂包皮血供的關系35-36
- 4.2 小陰唇組織神經分布的相關研究36-37
- 4.3 淋巴水腫對于小陰唇肥大發(fā)生機理的解釋37
- 4.4 本研究的限制和不足37
- 5. 結論37-39
- 第三部分:小陰唇縮小整形術術式改良的臨床研究39-45
- 1. 目的39
- 2. 材料與方法39-41
- 2.1 臨床資料39-40
- 2.2 手術方法40
- 2.3 術后處理40-41
- 3. 結果41
- 3.1 手術時間41
- 3.2 隨訪時間41
- 3.3 術后效果41
- 3.4 并發(fā)癥41
- 4、討論41-43
- 4.1 小陰唇縮小整形術的術式選擇41-42
- 4.2 聯合楔形切除-弧形切除法的優(yōu)點42
- 4.3 手術要點及常見問題42
- 4.4 合并包皮臃腫問題的處理42-43
- 4.5 本研究的不足和限制43
- 5. 術式總結及評價43-45
- 全文總結45
- 創(chuàng)新點45
- 本課題的不足和限制45-47
- 綜述47-57
- 1、外陰美學研究的發(fā)展及現狀47-52
- 2、小陰唇縮小整形術的發(fā)展及現狀52-57
- 參考文獻57-65
- 附錄65-79
- 論文附圖65-77
- 縮略詞表77-79
- 致謝79-80
- 所發(fā)表文章和學術交流情況80-8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陸金山;再努拉·艾未肉拉;韓治國;宋朝暉;;維吾爾族正常人群的外鼻相關指標測量及其特征分析[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4年05期
2 譚謙;周宏y=;王淑琴;鄭東風;許澎;吳杰;葛華強;林樾;燕辛;;生殖器官整形手術的美學思考[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2年09期
3 洪志堅;汪軍;袁斯明;汪涌;胡心寶;姜會慶;;中央楔形切除及非對稱性Z形切口法小陰唇縮小術[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9年04期
4 劉嘉鋒;張一鳴;孫家明;;星形切除法治療小陰唇肥大[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8年01期
5 賈桂s,
本文編號:7081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7081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