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視角下的《金匱》“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2 18:32
目的整理分析“治未病”在《金匱要略》雜病診療中的應用;從褪黑素角度探討“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生物學機制。方法一《金匱要略》“治未病”應用分析采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黃帝內經》、《難經》,探索“治未病”之內涵;其次,基于《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治未病”相關原文,分析《金匱要略》“治未病”的理論基礎;最后,梳理“治未病”在《金匱要略》雜病診療中的應用,總結《金匱要略》“治未病”的應用規(guī)律。二褪黑素視角下的《金匱》“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⒈采用藥理學實驗研究方法,首先,以“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為例,基于肝郁大鼠模型,從肝功能生化、組織病理學觀察、5h D-木糖排泄率等方面,觀察肝病模型上述指標的變化,尋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客觀證據(jù)。通過不同類型方劑(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給藥的方式,體現(xiàn)“當先實脾”的治療方法,觀察不同干預方式上述指標的變化,尋求“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客觀證據(jù)。其次,檢測血清褪黑素含量,探討“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與血清褪黑素含量變化的關系。⒉基于《素問》“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的論述,選擇與脾風臨床表現(xiàn)相似的淤膽型肝炎大鼠模型...
【文章來源】: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文獻綜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前言
上篇 《金匱要略》“治未病”應用分析
第一章 《黃帝內經》《難經》“治未病”的提出
第二章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治未病”探析
第三章 “治未病”在《金匱要略》雜病診療中的應用
第四章 小結
下篇 褪黑素視角下的《金匱》“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第一章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與血清褪黑素含量變化的相關性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分組用藥與取材
1.4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觀察
2.2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客觀證據(jù)
2.3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與血清褪黑素含量變化
3 討論
第二章 褪黑素視角下的“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基于GC-MS代謝組學分析的褪黑素視角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血清肝功能生化
2.2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2.3 多元統(tǒng)計分析
2.4 差異代謝物篩選
2.5 KEGG代謝通路富集
2.6 氨基酸代謝相關潛在生物標記物篩選
3 討論
3.1 實驗模型、藥效及分析結果評價
3.2 差異代謝通路分析
3.3 潛在生物標記物分析
3.4 小結
第二節(jié) 基于GSH合成/還原的褪黑素視角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肝功能生化及氧化應激相關指標
2.2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2.3 GSH合成/還原動態(tài)及磷酸化Akt
3 討論
3.1 NO、MDA、GSH、GCLC、GCLM及 NADPH
3.2 PI3K/Akt信號通路及Nrf2
3.3 小結
第三章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585258
【文章來源】: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文獻綜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前言
上篇 《金匱要略》“治未病”應用分析
第一章 《黃帝內經》《難經》“治未病”的提出
第二章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治未病”探析
第三章 “治未病”在《金匱要略》雜病診療中的應用
第四章 小結
下篇 褪黑素視角下的《金匱》“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第一章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與血清褪黑素含量變化的相關性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分組用藥與取材
1.4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觀察
2.2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客觀證據(jù)
2.3 “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與血清褪黑素含量變化
3 討論
第二章 褪黑素視角下的“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第一節(jié) 基于GC-MS代謝組學分析的褪黑素視角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血清肝功能生化
2.2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2.3 多元統(tǒng)計分析
2.4 差異代謝物篩選
2.5 KEGG代謝通路富集
2.6 氨基酸代謝相關潛在生物標記物篩選
3 討論
3.1 實驗模型、藥效及分析結果評價
3.2 差異代謝通路分析
3.3 潛在生物標記物分析
3.4 小結
第二節(jié) 基于GSH合成/還原的褪黑素視角下“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機制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與造模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1.3 指標及檢測方法
2 結果
2.1 肝功能生化及氧化應激相關指標
2.2 肝組織病理學觀察
2.3 GSH合成/還原動態(tài)及磷酸化Akt
3 討論
3.1 NO、MDA、GSH、GCLC、GCLM及 NADPH
3.2 PI3K/Akt信號通路及Nrf2
3.3 小結
第三章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主要研究成果
本文編號:35852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35852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