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動力療法治療小鼠乳腺癌的生物效應三維空間分布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16 12:57
作為一種新型無創(chuàng)腫瘤治療方法,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以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富集于腫瘤部位的光敏劑以達到殺傷腫瘤的目的。其對腫瘤的殺傷機制包含光與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光在組織中的分布、組織對光的吸收、光敏劑在組織中的分布以及反應區(qū)域氧的支持;因此,與傳統(tǒng)的放、化療不同,PDT是一種獨特的具有強烈空間分布性的效應機制。PDT作用機制的研究與腫瘤精準治療密切相關,目前對其腫瘤治療機制的研究主要基于其三要素及其誘導的腫瘤組織生物效應,包括對光、光敏劑和氧在生物組織中的分布以及PDT作用后引起的直接生物效應和間接生物效應的研究。雖然大量研究人員對光子、光敏劑和氧在組織中的分布以及PDT誘導的局部細胞壞死、凋亡和對微血管的作用等生物效應機制進行了研究,然而目前PDT治療腫瘤的生物效應空間分布的研究還較為欠缺,單純的三要素空間模型和局部效應無法完成對臨床PDT精準治療的指導和輔助作用。目的:建立PDT全腫瘤樣本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圖片集,分析PDT生物效應的三維空間分布,構建PDT生物效應三維模型,為臨床PDT精準治療提供更好的指導和輔助作用。方法:為了構建光動力殺...
【文章來源】: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略詞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光動力療法現(xiàn)狀
1.1.2 光動力療法原理和作用機制
1.1.3 光動力生物效應
1.1.4 光動力療法空間分布模型
1.2 立題依據(jù)和創(chuàng)新性分析
1.2.1 光動力生物效應三維空間分布的意義
1.2.2 三維分子重建
1.2.3 空間分布分析
1.2.4 技術路線和創(chuàng)新點
1.3 論文結構
第二章 光動力治療乳腺癌動物模型
2.1 實驗器材
2.1.1 實驗儀器
2.1.2 實驗材料和試劑
2.1.3 主要試劑配制
2.2 實驗方法
2.2.1 細胞復蘇
2.2.2 細胞傳代
2.2.3 細胞凍存
2.2.4 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2.2.5 光動力治療
2.3 實驗結果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全腫瘤組織樣本的制備與分子標記
3.1 腫瘤組織蠟塊準備
3.1.1 實驗儀器
3.1.2 實驗材料和試劑
3.1.3 實驗方法和結果
3.2 H&E染色
3.2.1 H&E染色原理
3.2.2 H&E染色器材與試劑
3.2.3 H&E染色步驟
3.2.4 H&E染色結果
3.3 TUNEL免疫組化染色
3.3.1 TUNEL免疫組化染色原理
3.3.2 TUNEL免疫組化染色器材與試劑
3.3.3 TUNEL免疫組化染色步驟
3.3.4 TUNEL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3.4 CD31免疫組化染色
3.4.1 CD31免疫組化染色原理
3.4.2 CD31免疫組化染色器材與試劑
3.4.3 CD31免疫組化染色步驟
3.4.4 CD31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全視野數(shù)字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1 H&E染色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1.1 實驗設備
4.1.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1.3 圖像分割閾值的設定
4.2 TUNEL免疫組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2.1 實驗設備
4.2.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2.3 棕褐色細胞核凋亡信號的提取
4.3 CD31免疫組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3.1 實驗設備
4.3.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3.3 棕褐色細胞膜血管信號的提取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光動力生物效應的三維空間分布
5.1 腫瘤組織光分布模擬
5.1.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1.2 實驗結果
5.2 腫瘤組織壞死分布分析
5.2.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2.2 實驗結果
5.2.3 討論
5.2.4 結論
5.3 腫瘤組織凋亡分布分析
5.3.1 目的和方法
5.3.2 實驗結果
5.3.3 討論
5.3.4 結論
5.4 腫瘤組織血管分布分析
5.4.1 目的和方法
5.4.2 實驗結果
5.4.3 討論
5.4.4 結論
5.5 腫瘤組織壞死、凋亡和血管分布關系分析
5.5.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5.2 實驗結果
5.5.3 討論
5.5.4 結論
5.6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總結
6.2 進一步的工作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6.2.2 生物效應三維空間分布建立和分析方法
6.2.3 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論文、專利及科研項目
致謝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腫瘤缺氧微環(huán)境對光動力療法抗腫瘤的影響[J]. 王筱冰,謝李芬,呂明威,劉全宏.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6)
[2]基于最大類間方差法和數(shù)學形態(tài)學的遙感圖像潮溝提取方法[J]. 朱言江,韓震,和思海,胡旭冉,陳佩達.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7(01)
[3]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 王秀麗,顧恒,鄭和義.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5 (10)
[4]新型靶向光敏劑光動力誘導HeLa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 李鵬熙,李毅,李東紅. 腫瘤學雜志. 2014(05)
[5]采用局部動態(tài)閾值的圖像分割算法[J]. 黃河,李慶武,范習健. 光電子技術. 2011(01)
[6]免疫缺陷動物裸鼠[J]. 周雪瑞,黃選東. 生物學教學. 2007(03)
[7]ALA-PDT對多種白血病細胞破壞作用的實驗研究[J]. 張寶琴,肖謐,苗麗霞,張鎮(zhèn)西. 激光生物學報. 2004(06)
[8]抗壞血酸對血卟啉衍生物滲入腫瘤組織及其光敏作用的影響[J]. 陳煜清,李長嶺,劉永志,王健,宋序彥. 中華腫瘤雜志. 1997(05)
[9]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Photocarcinorin and their tumor-photobiological activities[J]. 陳文暉,段祥生,許德余.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1991(04)
博士論文
[1]PSD-007介導的光動力療法治療骨肉瘤的實驗研究[D]. 胡碩.第二軍醫(yī)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89731
【文章來源】: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英文縮略詞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光動力療法現(xiàn)狀
1.1.2 光動力療法原理和作用機制
1.1.3 光動力生物效應
1.1.4 光動力療法空間分布模型
1.2 立題依據(jù)和創(chuàng)新性分析
1.2.1 光動力生物效應三維空間分布的意義
1.2.2 三維分子重建
1.2.3 空間分布分析
1.2.4 技術路線和創(chuàng)新點
1.3 論文結構
第二章 光動力治療乳腺癌動物模型
2.1 實驗器材
2.1.1 實驗儀器
2.1.2 實驗材料和試劑
2.1.3 主要試劑配制
2.2 實驗方法
2.2.1 細胞復蘇
2.2.2 細胞傳代
2.2.3 細胞凍存
2.2.4 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2.2.5 光動力治療
2.3 實驗結果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全腫瘤組織樣本的制備與分子標記
3.1 腫瘤組織蠟塊準備
3.1.1 實驗儀器
3.1.2 實驗材料和試劑
3.1.3 實驗方法和結果
3.2 H&E染色
3.2.1 H&E染色原理
3.2.2 H&E染色器材與試劑
3.2.3 H&E染色步驟
3.2.4 H&E染色結果
3.3 TUNEL免疫組化染色
3.3.1 TUNEL免疫組化染色原理
3.3.2 TUNEL免疫組化染色器材與試劑
3.3.3 TUNEL免疫組化染色步驟
3.3.4 TUNEL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3.4 CD31免疫組化染色
3.4.1 CD31免疫組化染色原理
3.4.2 CD31免疫組化染色器材與試劑
3.4.3 CD31免疫組化染色步驟
3.4.4 CD31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全視野數(shù)字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1 H&E染色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1.1 實驗設備
4.1.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1.3 圖像分割閾值的設定
4.2 TUNEL免疫組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2.1 實驗設備
4.2.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2.3 棕褐色細胞核凋亡信號的提取
4.3 CD31免疫組化病理切片圖像處理
4.3.1 實驗設備
4.3.2 實驗方法和結果
4.3.3 棕褐色細胞膜血管信號的提取
4.4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光動力生物效應的三維空間分布
5.1 腫瘤組織光分布模擬
5.1.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1.2 實驗結果
5.2 腫瘤組織壞死分布分析
5.2.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2.2 實驗結果
5.2.3 討論
5.2.4 結論
5.3 腫瘤組織凋亡分布分析
5.3.1 目的和方法
5.3.2 實驗結果
5.3.3 討論
5.3.4 結論
5.4 腫瘤組織血管分布分析
5.4.1 目的和方法
5.4.2 實驗結果
5.4.3 討論
5.4.4 結論
5.5 腫瘤組織壞死、凋亡和血管分布關系分析
5.5.1 實驗目的和方法
5.5.2 實驗結果
5.5.3 討論
5.5.4 結論
5.6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總結
6.2 進一步的工作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6.2.2 生物效應三維空間分布建立和分析方法
6.2.3 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論文、專利及科研項目
致謝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附錄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腫瘤缺氧微環(huán)境對光動力療法抗腫瘤的影響[J]. 王筱冰,謝李芬,呂明威,劉全宏.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6)
[2]基于最大類間方差法和數(shù)學形態(tài)學的遙感圖像潮溝提取方法[J]. 朱言江,韓震,和思海,胡旭冉,陳佩達.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7(01)
[3]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臨床應用專家共識[J]. 王秀麗,顧恒,鄭和義.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5 (10)
[4]新型靶向光敏劑光動力誘導HeLa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J]. 李鵬熙,李毅,李東紅. 腫瘤學雜志. 2014(05)
[5]采用局部動態(tài)閾值的圖像分割算法[J]. 黃河,李慶武,范習健. 光電子技術. 2011(01)
[6]免疫缺陷動物裸鼠[J]. 周雪瑞,黃選東. 生物學教學. 2007(03)
[7]ALA-PDT對多種白血病細胞破壞作用的實驗研究[J]. 張寶琴,肖謐,苗麗霞,張鎮(zhèn)西. 激光生物學報. 2004(06)
[8]抗壞血酸對血卟啉衍生物滲入腫瘤組織及其光敏作用的影響[J]. 陳煜清,李長嶺,劉永志,王健,宋序彥. 中華腫瘤雜志. 1997(05)
[9]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Photocarcinorin and their tumor-photobiological activities[J]. 陳文暉,段祥生,許德余.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1991(04)
博士論文
[1]PSD-007介導的光動力療法治療骨肉瘤的實驗研究[D]. 胡碩.第二軍醫(yī)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1897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31897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