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α在肝臟炎癥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IL-1α在肝臟炎癥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蘇州大學》 2015年
IL-1α在肝臟炎癥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林丹丹
【摘要】:第一部分膜型和分泌型的IL-1α在急性肝損傷中的作用目的:IL-1α主要表達在細胞膜上,但在炎癥狀態(tài)下,IL-1α也可以分泌到細胞外。分泌型和膜型的IL-1α在急性肝臟炎癥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們研究了分泌型和膜型的IL-1α在四氯化碳誘導的急性肝損傷模型中的作用和功能。方法:首先構建了能表達小鼠分泌型和膜型IL-1α的微環(huán)質粒,通過高壓水流動力學注射的方法將微環(huán)質粒注射到小鼠體內,從而使目的基因表達在小鼠的肝臟中,然后使用四氯化碳誘導建立小鼠急性肝損傷模型。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小鼠體內免疫細胞亞群的比例。CBA試劑盒檢測小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水平。結果:在CC14誘導的急性肝損傷中,分泌型IL-1α會加重急性肝損傷,而膜型的IL-1α可以減輕肝損傷。進一步的結果表明分泌型IL-1α會促進T細胞的活化,還能促進MDSC的增殖。清除MDSC會加重肝損傷,證明在此過程中MDSC可能起到負反饋調控的作用。此外,IL-1α誘導肝細胞分泌IL-6,在體內中和IL-6會降低MDSC的增殖。分泌IL-1α還會促進肝細胞表達趨化因子CCL2和CXCL5,而且CCL2和CXCL5的受體拮抗劑能明顯減少MDSC遷移的數(shù)量。結論:實驗結果證明分泌型和膜型IL-1α在急性肝損傷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分泌型IL-1α不僅可以促進T細胞的活化,還能通過上調IL-6水平來促進MDSC的增殖或通過促進肝細胞產(chǎn)生CCL2和CXCL5來促進MDSC到肝臟的遷移。因此控制IL-1α的分泌可能有助于調控急性肝臟炎癥過程。第二部分膜型的IL-1α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目的:肝細胞肝癌是一個治療方案選擇有限、預后不良的全球性的健康問題。炎癥與肝損傷、肝細胞重建密切相關,它會導致肝臟纖維化、肝硬化并最終發(fā)展為肝癌。IL-1α屬于雙功能細胞因子,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炎性因子,參與炎癥和腫瘤的發(fā)展。IL-1α在體內存在多種形式,包括前體、propiece、膜型和分泌型,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膜型IL-1α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還不清楚,所以我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方法:構建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對照和膜型IL-1 α),并建立三種小鼠肝癌模型(皮下腫瘤模型,原位肝癌模型和DEN誘導肝癌模型)。體外實驗中,使用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來確定是否表達膜型IL-lα。CCK-8、Ki67和細胞周期實驗研究膜型IL-1α對hepal-6生物學功能的影響。在皮下腫瘤模型和原位肝癌模型中,將hepal-6穩(wěn)轉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使其成瘤。在DEN誘導肝癌模型,通過高壓水流動力學基因注射方法將微環(huán)質粒注射到小鼠體內從而研究膜型IL-1α對小鼠自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流式細胞術檢測荷瘤小鼠體內免疫細胞亞群的情況。胞內染色確定CD4+T、CD8+T和NK細胞表達TNF-a和IFN-γ的情況。使用非放射性細胞毒實驗檢測小鼠CTL的殺傷活性,并使用CBA試劑盒檢測小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結果:成功構建了表達膜型IL-1α的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體外實驗中,膜型的IL-1α會促進腫瘤細胞自身的增殖。而在體內實驗中,三個肝癌模型中的膜型IL-1α均能有效抑制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膜型IL-1α會以細胞接觸的方式促進T細胞的活化。膜型IL-1α增加了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NK. DC和巨噬細胞。此外膜型IL-1α還能促進CD8+T和NK細胞產(chǎn)生IFN-γ,并能提高CTL的殺傷活性。結論:我們的研究證明了膜型IL-1α可以通過活化T細胞和NK細胞來發(fā)揮抗腫瘤效應。這可能是膜型IL-1α通過與T細胞、NK細胞表面的IL-1R相作用從而促進了T和NK細胞的活化。我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方法:構建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對照和膜型IL-1 α),并建立三種小鼠肝癌模型(皮下腫瘤模型,原位肝癌模型和DEN誘導肝癌模型)。體外實驗中,使用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來確定是否表達膜型IL-lα。CCK-8、Ki67和細胞周期實驗研究膜型IL-1α對hepal-6生物學功能的影響。在皮下腫瘤模型和原位肝癌模型中,將hepal-6穩(wěn)轉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使其成瘤。在DEN誘導肝癌模型,通過高壓水流動力學基因注射方法將微環(huán)質粒注射到小鼠體內從而研究膜型IL-1α對小鼠自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影響。流式細胞術檢測荷瘤小鼠體內免疫細胞亞群的情況。胞內染色確定CD4+T、CD8+T和NK細胞表達TNF-a和IFN-γ的情況。使用非放射性細胞毒實驗檢測小鼠CTL的殺傷活性,并使用CBA試劑盒檢測小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結果:成功構建了表達膜型IL-1α的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體外實驗中,膜型的IL-1α會促進腫瘤細胞自身的增殖。而在體內實驗中,三個肝癌模型中的膜型IL-1α均能有效抑制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膜型IL-1α會以細胞接觸的方式促進T細胞的活化。膜型IL-1α增加了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NK. DC和巨噬細胞。此外膜型IL-1α還能促進CD8+T和NK細胞產(chǎn)生IFN-γ,并能提高CTL的殺傷活性。結論:我們的研究證明了膜型IL-1α可以通過活化T細胞和NK細胞來發(fā)揮抗腫瘤效應。這可能是膜型IL-1α通過與T細胞、NK細胞表面的IL-1R相作用從而促進了T和NK細胞的活化。第三部分 分泌型的IL-1α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目的:IL-1α是促炎癥細胞因子,能刺激與炎癥相關的基因表達。IL-1α在細胞惡變過程中可能發(fā)揮重要功能。IL-1α可以被calpain酶切成分泌型的IL-1α。分泌型的IL-1α可以被壞死細胞被動釋放,也可以主動分泌到細胞外。分泌型IL-1α與炎癥和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腫瘤細胞分泌的IL-1α和全身性注射分泌型IL-1α蛋白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還不清楚,所以我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方法:構建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對照和分泌型IL-1α),并使用了兩種小鼠肝癌模型(皮下腫瘤模型和原位肝癌模型)。體外實驗中,使用激光共聚焦、western blot和ELISA檢測分泌型IL-1α的表達。CCK-8、Ki67和細胞周期實驗研究分泌型IL-la對hepal-6生物學功能的影響。在皮下腫瘤模型和原位肝癌模型中,將hepal-6穩(wěn)轉細胞注射到小鼠體內來研究腫瘤分泌的IL-1α對腫瘤生長的作用。在原位肝癌模型中,將hepal-6細胞通過高壓水流動力學的方法注射到小鼠體內,再給小鼠腹腔注射分泌型IL-1α重組蛋白來研究全身性分泌型IL-1α對肝癌發(fā)展的影響。流式細胞術檢測荷瘤小鼠體內免疫細胞亞群的情況。使用非放射性細胞毒實驗檢測小鼠CTL的殺傷活性,并使用CBA試劑盒檢測小鼠血清中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結果:成功構建了分泌IL-1α的hepal-6穩(wěn)轉細胞系。體外實驗中,分泌型IL-1α對腫瘤細胞自身生物學功能幾乎無影響。腫瘤分泌的IL-1α會促進肝癌的生長。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腫瘤分泌的IL-1α會抑制T和NK細胞的活化,還會減弱CTL的殺傷活性。腫瘤分泌的IL-1α還會降低腫瘤微環(huán)境中DC和中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腫瘤分泌的IL-la會增加MDSC的數(shù)量,而MDSC剔除后會明顯抑制腫瘤的生長。相反的是,全身性注射分泌型IL-1α蛋白會抑制腫瘤的生長。分泌型IL-1α蛋白能促進T細胞的活化,增強CTL的殺傷活性。結論:我們的研究證明了腫瘤細胞分泌的IL-1α和全身性注射分泌型IL-1α蛋白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腫瘤細胞分泌的IL-1α通過募集MDSC來抑制T細胞的活化從而促進腫瘤的發(fā)展。而全身性注射分泌型IL-1α蛋白則通過活化T細胞來發(fā)揮抗腫瘤作用。因此分泌型IL-1α的功能取決于它的來源和作用環(huán)境。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5.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Wojciech Blonski;David S Kotlyar;Kimberly A Forde;;Non-viral cau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2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Clinical feature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2年01期
2 葉建新;祝建紅;;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與Ⅱ型糖尿病的關系[J];海南醫(yī)學;2012年23期
3 鐘春生;鄭嵐;年峰;陳文實;;糖尿病與惡性腫瘤相關性研究[J];淮海醫(yī)藥;2015年05期
4 耿超;吳力群;;酗酒史對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患者R0根治術預后影響的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年07期
5 陳巧媛;韓代書;;Toll樣受體在肝臟疾病中的功能[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年08期
6 Manal A Hamed;Sanaa A Ali;;Non-vir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年06期
7 Chia-Chi Hsu;Hsin-Chen Lee;Yau-Huei Wei;;Mitochondrial DNA alteration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47期
8 劉成海;;對肝硬化認識的改變與部分研究重點[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4年01期
9 Antonella Scalerar;Giovanni Tarantino;;Could metabolic syndrome lead to hepatocarcinoma via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28期
10 劉明勇;周立春;;急性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5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衛(wèi)兵;酒精對乙肝病毒相關性肝癌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1年
2 魏睿;王憲波教授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經(jīng)驗總結和臨床運用[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3 徐曉婭;脂多糖通過PGE2-EP2信號途徑介導肺血管生成并促進乳腺癌肺轉移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4 劉麗娟;RMP通過維持線粒體的穩(wěn)態(tài)促進肝癌細胞增殖的初步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Masahiro Ito;Makoto Sasaki;Masahiro Nakashima;Toshihito Ueki;Hiromi Ishibashi;Michitami Yano;Masayoshi Kage;Masamichi Kojiro;;Liver cell adenoma wi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A case repor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3年10期
2 ;Aflatoxin sufferer and p53 gene mu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世界胃腸病學雜志;1998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孟超;;肝癌外科治療的近期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年02期
2 張志敏;;肝癌會遺傳嗎?[J];肝博士;2006年03期
3 徐連根;周晶;雷偉;沈志祥;;瘦素及其受體在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6年05期
4 魏麗珍;李勝棉;張楠;溫登瑰;周燁;王士杰;;688例肝癌患者發(fā)病特點及診療狀況分析[J];肝臟;2010年02期
5 ;我國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促進肝癌生長和轉移的相關基因[J];臨床薈萃;2010年10期
6 吳生;;盤點誘發(fā)肝癌的7大元兇[J];肝博士;2012年01期
7 鄧慶華;一家四例肝癌報道[J];中國廠礦醫(yī)學;1995年06期
8 王定珠;;觥籌交錯 過度疲勞 肝癌乘機而入[J];健康博覽;2005年11期
9 笑山,吳蓉蓉;喝咖啡可以減少肝癌發(fā)生率[J];健康之路;2005年04期
10 ;遠離肝癌 預防在先[J];農民文摘;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俞順章;穆麗娜;;飲水中藻類毒素與肝癌關系和控制的研究(摘要)[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楊秉輝;;肝癌預防的新話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肝癌[A];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丁光偉;楊玉秀;徐秋霞;徐存拴;;肝癌多基因表達異常初步研究[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吳孟超;;肝癌外科治療的近期進展[A];第三屆全國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凈化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5 劉耕陶;孫華北;方亞南;;肝癌發(fā)生的化學預防[A];第十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阮秀花;田蔥;張效本;張喜梅;;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學分析[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阮秀花;田蔥;張效本;張喜梅;;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學分析[A];第五屆全國肝臟疾病臨床暨中華肝臟病雜志成立十周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呂巖;韓學鋒;;肝癌患者需求的評估[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八次學術年會暨《醫(yī)療設備信息》創(chuàng)刊20周年慶祝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孫華;魏懷玲;劉耕陶;;雙環(huán)醇對化學毒物促發(fā)肝癌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機制研究[A];2009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謝靜媛;戴煒;涂愛民;趙文高;符花;胡應龍;;深圳地區(qū)53例肝癌發(fā)生的相關因素探討[A];全國第2屆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第1屆傳染病協(xié)作組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湖北宜昌 胡獻國;[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2 四川成都 孫清廉;[N];上海中醫(yī)藥報;2013年
3 特約撰稿 北京朝陽醫(yī)院京西院區(qū)肝膽外科主任 孫文兵;[N];醫(yī)藥導報;2007年
4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孫理;[N];健康時報;2008年
5 葉建平;[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6 通訊員 韋夏 本報記者 鄧宏鷹 鐘少鴻;[N];中國食品報;2009年
7 記者 顧泳;[N];解放日報;2010年
8 解放軍302醫(yī)院 劉士敬;[N];健康時報;2010年
9 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N];光明日報;2012年
10 記者 胡德榮;[N];健康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放;TOPK蛋白和肝癌發(fā)生以及相關調控機制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張怡安;中樞神經(jīng)特異性RNA結合蛋白NOVA1在肝癌中的表達及其促進腫瘤發(fā)展的潛在分子機制探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殷杰;E3泛素連接酶Prp19對肝癌侵襲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周宇紅;分化抑制因子ID1在調控化療誘導的肝癌細胞“干性”改變中的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5 王盛;FOXA1基因變異和調控異常促逬肝癌發(fā)生與轉移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6 吳利俊;蛋氨酸腺苷轉移酶2B在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對肝癌細胞增殖的調控作用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7 王剛;miR-26介導EZH2調控肝癌細胞増殖及遷移的作用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8 林丹丹;IL-1α在肝臟炎癥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9 崔巍;miR-1188在小鼠胚胎發(fā)育和肝癌細胞中的功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10 韓建立;原代肝癌細胞體外培養(yǎng)化療敏感實驗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小杰;mPGES1下游通路PGE2-EP2在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李振鑫;肝癌細胞HepG2株線粒體LETM1基因突變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3 金永帥;RASSF10基因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可能是多西他賽耐藥的標記并通過抑制P53信號通路而抑制肝癌的生長[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4 強健坤;長鏈非編碼RNA-HTSG在肝癌中的表達和功能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5 高爽;miR-98對肝癌HepG2細胞增殖、凋亡以及侵襲、遷移能力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范娟;miR-155在肝癌中的表達及其對肝癌侵襲轉能力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5年
7 蔣偉偉;肝硬化、肝癌患者肝組織中幽門螺桿菌的免疫組織化學研究[D];貴陽醫(yī)學院;2015年
8 鮑冬梅;肝靶向肽CSP I-plus修飾的重組人內皮抑素對HepG2肝癌細胞的作用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5年
9 黃小瓊;肝星形細胞分泌的趨化因子CXCL1在肝癌EMT中的作用[D];貴陽醫(yī)學院;2015年
10 李登科;甘露糖敏感性綠膿桿菌制劑抑制肝癌上皮—間充質轉化的作用[D];山東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IL-1α在肝臟炎癥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13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8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