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腫瘤相關重要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先導化合物發(fā)現(xiàn)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靶向腫瘤相關重要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先導化合物發(fā)現(xiàn)及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虛擬篩選 小分子 Menin-MLL LC3-LIR
【摘要】:生物體內大部分生物學功能的實現(xiàn)都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s)過程。然而,由于PPIs的特殊性和作用網絡的復雜性,尋找PPIs的小分子治療藥物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本論文第一章概括地介紹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分類、可靶性預測,并舉例說明了幾種常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類型的小分子藥物發(fā)現(xiàn)的研究策略。最后對靶向PPIs小分子藥物發(fā)現(xiàn)工作進行了小結和展望。破壞Menin與MLL融合蛋白的相互作被認為可以成為治療MLL白血病的新策略,也可能會為其他疾病治療提供新方向。在論文第二章中,我們使用分子對接和3D-QSAR藥效團模型的方法開展靶向Menin-MLL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虛擬篩選工作。經過一系列實驗驗證,發(fā)現(xiàn)了以DCZ_M123為代表的新型骨架的Menin-MLL抑制劑能夠結合到Menin蛋白上破壞Menin-MLL的相互作用(IC_(50)=4.71±0.12μM)。結合模式分析認為其能同時占據(jù)MBM1和MBM2兩個疏水性口袋,而現(xiàn)有報道的抑制劑都是只能占據(jù)其中的MBM1口袋。論文第三章,我們從化合物成藥性出發(fā),運用骨架躍遷的方法對已上市藥物進行虛擬篩選,發(fā)現(xiàn)藥物洛哌丁胺具有弱的破壞Menin-MLL相互作用的能力(IC_(50)=69±3μM)。經過一系列化學結構改造探索,獲得了活性提高近百倍的抑制劑。通過實驗我們證明了以DC_YM21(IC_(50)=0.83±0.13μM)為代表的洛哌丁胺類骨架化合物能夠結合到Menin蛋白的MBM1口袋,在胞外和胞內水平均可以破壞Menin-MLL的相互作用。抑制劑在經典的MLL白血病細胞上表現(xiàn)出了很好的靶向效應,其可以選擇性抑制MLL白血病細胞的增殖、引起周期阻滯、誘導細胞分化以及下調MLL融合蛋白靶基因的轉錄。該工作首次報道了洛哌丁胺對Menin-MLL相互作用的抑制活性,成功地將其骨架進行了重新利用。同時,從洛哌丁胺骨架出發(fā)獲得的活性化合物是新型的Menin-MLL抑制劑,拓展了Menin-MLL抑制劑的化學空間。細胞自噬與人類壽命以及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小分子自噬調節(jié)劑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疾病的治療研究。LC3蛋白家族與細胞內的眾多蛋白通過LIR(LC3 interaction region)區(qū)域相互作用影響細胞自噬。在論文第四章中,我們引入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發(fā)展了靶性LC3-LIR相互作用界面的全新機制的小分子自噬調節(jié)劑。實驗證明該小分子化合物能結合在LC3B蛋白與LIR序列相互作用的一個疏水性口袋,破壞LC3B-LIR相互作用。化合物作用于細胞能夠影響細胞自噬過程。該工作首次提出LC3-LIR相互作用界面作為自噬研究的靶標,并發(fā)現(xiàn)了破壞LC3-LIR相互作用的全新機制的自噬調節(jié)劑。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9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電云;肖志艷;胡春;郭宗儒;;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6年01期
2 鄭友廣;李銘東;吉民;;酪氨酸激酶及其小分子抑制劑研究進展[J];藥品評價;2006年02期
3 焦詩卉;何淼;;HIV輔助受體CCR5常見小分子抑制劑抑制效果的綜合評價[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4 郝蘭虎;孫倪悅;袁浩亮;陸濤;;細胞周期依賴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09年06期
5 徐柏玲;;膽固醇酯轉移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7年06期
6 王鋼蓮 ,陳本川;酪氨酸激酶受體的小分子抑制劑[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 生化藥 制劑分冊);2002年02期
7 趙興旺;吳冰;焦慎超;李晶晶;樊印波;劉麗娜;趙睿;李青青;劉丹;趙臨襄;;真核細胞翻譯起始因子4E相關通路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3年04期
8 梁雯;趙桂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劑[J];生命的化學;2012年06期
9 劉冰妮;劉默;劉登科;劉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及其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1年04期
10 李楊;Bcl-2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晶;盧俊彥;Shan Changliang;Fan Jun;歐陽斯盛;周宇;柳紅;羅成;Chen Jing;蔣華良;何川;;靶向銅轉運蛋白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與抗腫瘤活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2 周圓;紀慶;張永慈;楊銘;熊冬生;楊純正;;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抑制劑先導物的發(fā)現(xiàn)及活性研究[A];2009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羅再剛;黃雅理;徐雪梅;胡利明;;基于gp41核心結構設計的小分子抑制劑的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有機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4 孔祥謙;陳麗敏;Cheryl Mccullough;蔣華良;Ronen Marmorstein;羅成;;組蛋白乙酰轉移酶hMOF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及應用研究[A];第八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3年
5 彭暉;馮健男;曹曦元;郭雷鳴;沈倍奮;黎燕;;生物毒素類小分子抑制劑的虛擬篩選及體外評價[A];第六屆全國免疫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Sarmistha Halder Sinh;Keqin Kathy Li;Yujun George Zheng;;Identification of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of PRMT1[A];2011年全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藥物的源頭創(chuàng)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馬金蓮;鄭一超;呂文蕾;王志茹;李金鳳;劉宏民;;組蛋白賴氨酸特異性去甲基化酶的生物學功能及其抑制劑的篩選方法[A];2013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三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8 任永欣;崔玉敏;嚴孝強;賽楊;張維漢;顧軼;青衛(wèi)國;蘇慰國;;EGFR抑制劑新藥研發(fā)[A];2009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方浩;孫鳳娥;;Mcl-1蛋白的結構、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進展[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10 劉安;曹晨;孔德新;柏金辰;高立娜;王書航;陳宇;孫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抑制劑的研究進展[A];2011年全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藥物的源頭創(chuàng)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 白毅;新化合物可克服突變耐藥[N];中國醫(yī)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楊;基于抗真菌新靶標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N-肉豆蔻酰基轉移酶優(yōu)化設計新型小分子抑制劑[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張偉兵;PTP-MEG2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活性及動力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宋宇;RORγ新型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張瑜;新型MIF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及其抗炎活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5 張宇;p18小分子抑制劑體外擴增人造血干細胞的作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6 張章;PDGFR小分子抑制劑GZD856體內外抗肺癌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7 郭少華;脂肪酶SMG1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及其激活機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8 付之光;靶向CD147的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及抗腫瘤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6年
9 劉飛揚;基于高能量功能細胞庫篩選的新型選擇性激酶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及生物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10 劉安;PD-1/PD-L1通路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D];吉林大學;201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錦;四氫VA嗪類和吡咯酮并吡唑類p53-MDM2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評價[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2 于曉艷;pBcl-2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及其分子藥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3 董燕;以Wnt信號通路Porcupine蛋白為靶點的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4 季鵬;STAT3信號通路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5 王志茹;LSD1小分子抑制劑的發(fā)現(xiàn)及其抑制胃癌細胞轉移侵襲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6 姜俊婕;喹唑啉酮及Bromodomain小分子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7 吳云龍;一種EZH2小分子抑制劑的計算機輔助篩選、設計、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15年
8 閔嘯;蓽拔酰胺構效關系及作用機制研究與Keap1-Nrf2小分子抑制劑優(yōu)化設計[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9 丁雪壘;SIRT1新型小分子抑制劑的虛擬篩選及抗肝癌活性的初步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6年
10 韓廷廷;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PAI-1)天然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和分子藥理活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2827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28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