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基因指導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本文關鍵詞:驅動基因指導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更多相關文章: NSCLC c-MET基因 克唑替尼 NSCLC ALK 變異體 克唑替尼 肺鱗癌 EGFR ALK KRAS
【摘要】:目的:目前,多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伴有細胞間充質(zhì)-上皮轉化因子(cellular-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c-MET)擴增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具有其獨特的臨床及預后特征。c-MET基因有望成為NSCLC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NSCLC中,c-MET基因的預后價值以及抗c-MET治療的真正受益人群仍不明確。本研究旨在通過c-MET擴增與非擴增晚期NSCLC的對比分析,探討c-MET擴增NSCLC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治療及預后,從而在臨床中為c-MET擴增NSCLC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用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進行 c-MET 基因檢測的 NSCLC 患者,分析這些患者的臨床病理數(shù)據(jù)、基線特征、一線治療后的無進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抗 c-MET 治療后的 PFS 以及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結果:本研究共納入245例NSCLC患者,其中22例(9.0%)患者伴有c-MET基因擴增。相對于不伴c-MET擴增的NSCLC患者,c-MET基因擴增的患者更傾向于發(fā)生胸膜轉移(68.4%vs 32.9%,p=0.003),而發(fā)生肺內(nèi)轉移(47.4%vs 75.0%,p=0.008)和骨轉移(15.8%vs42.8%,p=0.021)的概率較低。c-MET擴增與不擴增的晚期NSCLC患者一線治療后的PFS分別為7.9個月和8.8個月(p=0.033,HR=1.717)?诉蛱婺嶂委焎-MET原發(fā)擴增與繼發(fā)擴增患者的ORR分別為75.0%和50.0%。在伴有c-MET擴增的晚期NSCLC患者中,應用克唑替尼靶向治療和非靶向治療患者的PFS分別為3.8個月和1.9個月(p=0.087,HR=0.395)。在應用克唑替尼靶向治療的c-MET擴增患者中,c-MET基因拷貝數(shù)≥9.0和小于9.0的患者PFS分別為7.0個月和0.5個月(p=0.007)。結論:c-MET基因擴增的NSCLC患者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特征,該類患者可能從克唑替尼靶向治療中獲益,伴有c-MET基因拷貝數(shù)高度擴增的患者可能是克唑替尼抗c-MET靶向治療的真正受益人群。目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在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發(fā)生率約5%?诉蛱婺崾前橛蠥LK基因重排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個有效治療手段。然而,不同的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其療效及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具有很大差異。本研究通過二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檢測方法,探索和分析克唑替尼療效與ALK基因重排不同變異體和豐度之間的關系。方法:納入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內(nèi)科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ALK基因重排晚期NSCLC患者89例,47例患者的腫瘤組織標本可用于再次檢測。應用NGS方法檢測這47例患者組織標本中ALK基因重排的不同變異體及豐度情況,回顧性分析了這些患者的臨床資料、克唑替尼治療情況及療效。結果:89例ALK基因重排晚期NSCLC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的PFS為14.1個月(95%CI:11.27-18.43)。47例患者腫瘤組織標本重新進行了 NGS檢測,結果顯示,最常見的變異體(variant,V)類型為V3a/b(29.79%,14/47)、V1(25.53%,12/47)以及 V2(14.89,7/47)。6(12.77%)例患者伴有其他罕見的EML4-ALK融合變異體類型,其余8(17.02%)例患者存在與包括KLC1、EPS15以及PRKARIA在內(nèi)的基因融合。與其他變異類型相比,EML4-ALK融合基因的V2型患者在應用克唑替尼后,其PFS有延長趨勢(p=0.0513)。根據(jù)不同的ALK基因融合豐度,將患者分為三組:低度(35%)、中度(35-55%)、高度(≥55%)。中度組患者克唑替尼治療后PFS優(yōu)于低度組及高度組(p=0.01)。將患者的其他基線臨床資料同時納入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ALK基因重排的變異體類型及豐度是影響克唑替尼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結論:與ALK基因重排的其他變異體類型相比,EML4-ALK融合基因V2變異體的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療后,其PFS具有延長趨勢。ALK基因重排的豐度與克唑替尼療效的關系密切。目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間變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以及 Kristen 大鼠肉瘤(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常見的驅動基因。但目前,其在肺鱗癌中的研究數(shù)據(jù)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肺鱗癌患者EGFR、ALK以及KRAS基因的突變狀態(tài),以及相關的臨床病理特征,從而為今后的治療提供相應指導。方法:回顧性分析已行相關驅動基因檢測的肺鱗癌患者90例,利用突變擴增阻滯系統(tǒng)(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的方法進行 EGFR 及 KRAS 基因檢測,熒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術進行ALK基因融合檢測。結果:90例患者均進行了 EGFR及KRAS基因檢測,8例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8.9%);2例患者為KRAS基因突變(2.2%);18例患者通過FISH方法進行了 ALK基因融合檢測,1例患者存在EML4-ALK基因融合(5.6%)。女性患者的EGFR基因突變率高于男性(p=0.022)。EGFR突變及野生型患者在病理分期(p=0.042)及分化程度(p=0.003)上均有差異。以胸膜為首發(fā)轉移部位的EGFR突變患者比率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p=0.013),EGFR突變患者應用靶向治療的無進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有延長趨勢(p=0.400)。ALK基因融合應用靶向治療后可獲得理想療效。結論:肺鱗癌患者中仍存在EGFR、ALK及KRAS等常見驅動基因的突變,與ALK融合及KRAS突變相比,EGFR突變在肺鱗癌中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EGFR突變的肺鱗癌患者具有其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伴EGFR突變的肺鱗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療和化療的PFS無統(tǒng)計學差異,伴有ALK基因融合的肺鱗癌患者可從靶向治療中獲益。靶向治療在伴有EGFR突變或ALK基因融合肺鱗癌患者中的治療地位仍需進一步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4.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越蘇,楊惠,陳天明;無敵膏外敷治療腫瘤45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外治雜志;1997年01期
2 彌長存;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新用舉隅[J];甘肅中醫(yī);2000年02期
3 張金玉;高水蓮;;中藥內(nèi)服與外洗治療糖尿病足50例[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5年22期
4 朱力;免疫調(diào)節(jié)劑的生物學及治療應用國際會議[J];中國免疫學雜志;1987年02期
5 周振林;滅癆定治療肺結核107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1992年01期
6 周和平,張正太;按摩的治療應用[J];按摩與導引;1995年05期
7 王興柱;疏泉湯治療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癥72例[J];陜西中醫(yī);2002年04期
8 ;主題索引[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2年06期
9 盧朝暉,王敏,孫燕;反義寡核苷酸治療應用的文獻研究[J];醫(yī)學情報工作;2003年02期
10 ;《中國醫(yī)學文摘·內(nèi)科學》2006年第27卷醫(yī)學主題詞索引[J];中國醫(yī)學文摘(內(nèi)科學);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志俊;;針刀在頸項疼痛的康復治療應用[A];全國第七次中國整脊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脊柱常見病整脊診療指南》研究編寫報告[C];2011年
2 毛強;吳巖;李永新;;骨不連的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A];浙江省醫(yī)學會創(chuàng)傷學分會成立大會暨2009年浙江省創(chuàng)傷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秦雄偉;李曉東;公惠平;李宏斌;許繼剛;;中藥固骨靈治療婦女絕經(jīng)后骨質(zhì)疏松癥的臨床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2010年學術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呂嬰;吳盡紅;;女性青春發(fā)育后期生長改形治療應用時限的探討[A];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醫(yī)院2004第七屆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徐金波;傅昌格;;軟肝丸治療肝炎纖維化35例[A];第十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6 郝建梅;李幸倉;陳香妮;;疏絡化纖顆粒治療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A];第十七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7 李征;;人活性蛋白C治療應用研究新進展[A];2011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一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勝光;譚寧;朱輝軍;溫偉強;;雷公藤、附子和蜂毒在風濕病中的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2010年學術會論文集[C];2010年
9 龔國如;鄒曉敏;宋娟;江紅;;TC治療在我國戒毒領域的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張懷亮;張新翠;陳正琴;;痤瘡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應用成功經(jīng)驗與注意事項[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癌癥治療中的“第5種療法”[N];健康時報;2005年
2 高國起;治療Graves’病中西醫(yī)結合有新突破[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3 華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甲狀腺病效果好[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白軼南;80%患者可保守治療[N];保健時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童童;驅動基因指導下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
2 孫玉芝;帕病1號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療效觀察及作用機制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謝其煜;電針結合穴位放血治療氣滯血瘀證三叉神經(jīng)痛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李敏;補腎活血法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0年
5 林素珊;“調(diào)陰陽和營衛(wèi)”法治療新加坡失眠病人的臨床療效觀察[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6 劉有宏;參麥夏貝湯治療橋本甲亢氣陰兩虛、肝火痰凝證臨床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7 楊志中;俞募與原絡配穴為主治療胃潰瘍虛證的臨床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于存海;“腰部十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理論及臨床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6年
9 馮沃君;新易筋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鄧凱文;活血化瘀法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梅書豪;重組人白介素-11針聯(lián)合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研究[D];鄭州大學;2014年
2 王艷榮;血清血管生成相關因子檢測在貝伐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治療mCRC中的療效和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3 段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4 郭長明;龜鹿壯骨湯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肝腎陰虛型)的臨床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5 高麗莉;通胞化瘀灌腸合劑對輸卵管妊娠藥物保守治療成功患者遺留包塊的影響[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5年
6 郝睿;體部伽馬刀治療腎上腺轉移癌的臨床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劉學;中醫(yī)心理再成長治療技術研究及規(guī)范化流程初探[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8 王娜;姑息治療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近期生活質(zhì)量改善的療效評估[D];吉林大學;2016年
9 劉瀅;侵入性點陣射頻系統(tǒng)在面部皮膚年輕化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10 王勝平;硫化鉬的制備及其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D];暨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2625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yxlbs/126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