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特性研究及其應用
本文關鍵詞: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特性研究及其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浙江大學》 2015年
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特性研究及其應用
陳朋鑫
【摘要】:隨著人們對信息處理速度,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等的要求不斷提高,具有能耗小,抗干擾能力強,帶寬大,損耗小等優(yōu)點的光互連技術得到巨大地發(fā)展。硅光子學因硅折射率較大且從近紅外到遠紅外是透明的等特點已然成為主要的光集成平臺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其制作工藝與業(yè)已成熟的CMOS工藝相兼容使其制作成本比較低。在眾多硅基集成器件中,微環(huán)諧振器是常見的光學器件之一,這得益于微環(huán)諧振器的尺寸比較小,功能豐富可用于多種場合等優(yōu)點。單個微環(huán)諧振器其頻譜響應是典型的洛侖茲曲線,3dB帶寬比較窄,上升沿/下降沿不夠陡峭。在某些應用中如濾波器往往希望實現(xiàn)平頂型的頻譜輸出,這可以通過級聯(lián)多個微環(huán)來實現(xiàn)。級聯(lián)微環(huán)的設計需要優(yōu)化相鄰兩個微環(huán)間以及微環(huán)和輸入/輸出信道間的功率耦合系數(shù)。例如,五階的級聯(lián)微環(huán)諧振器當功率耦合系數(shù)κ2(κ為振幅耦合系數(shù))分別為0.45,0.09,0.05,0.05,0.09和0.45時可以實現(xiàn)較好的平頂型頻譜輸出。為了在微環(huán)和輸入/輸出信道間實現(xiàn)高效的功率耦合如0.45,其耦合區(qū)通常采用多模干涉器(MMI)或者比較長的定向耦合器,但這些耦合方法會減小自由頻譜范圍(FSR)并引入額外的損耗。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一種基于彎曲耦合器的級聯(lián)微環(huán)諧振器來實現(xiàn)平頂型頻譜輸出。在目前的設計中,利用彎曲耦合器將光場從輸入/輸出波導中耦合到微環(huán)里,并可通過調整其耦合長度來實現(xiàn)對不同耦合功率的選擇。另外,這種結構理論上沒有額外的損耗且和通常的微環(huán)諧振器具有相同的腔長。實際測試級聯(lián)兩個,三個和五個微環(huán)的頻譜的3dB帶寬分別為2.0nm、2.6nm、2.38nm,帶外抑制比分別為25dB、30dB、36dB。微環(huán)諧振器在WDM系統(tǒng)中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其問題在于在制作過程中微環(huán)的寬度并不是嚴格地等于設計值,而會存在一定隨機波動。微環(huán)寬度的隨機波動會影響到微環(huán)中導模的有效折射率,進而造成諧振峰的隨機漂移。在惡劣的情況下,中心波長隨機漂移會造成器件的失效。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改進的辦法,即利用寬波導制作微環(huán)諧振器。這是因為波導的寬度越寬,波導的有效折射率對波導寬度越不敏感。仿真結果顯示,當波導的寬度由0.40μm增寬到1.50μm時,(?)λ/(?)ω有1.07降到0.0263。另一方面,寬的微環(huán)波導不僅僅支持基模還支持高階模。相應地,其頻譜輸出中會存在一些不希望出現(xiàn)的高階模式的諧振峰。通過選擇合適的結構參數(shù),彎曲耦合器何以有效地抑制高階模的激發(fā)。仿真和實驗結果表明采用這種結構的微環(huán)陣列其諧振峰波長的隨機漂移得到有效地減小。硅材料的溫度系數(shù)為正且比較大約為1.8×10-4/℃,這意味著硅基集成器件極易受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用具有負溫度系數(shù)的TiO2作為上包層來補償,減少外界溫度變化對硅基集成器件的影響。與常用作補償材料的聚合物相比,TiO2穩(wěn)定性更好。我們利用TiO2作為上包層設計制作了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實驗結果顯示徽環(huán)諧振器的溫漂從約70p/℃降低至約30pm/℃。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629.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媛媛;吳先良;;時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微帶天線散射參數(shù)和方向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丁讓箭,吳先良,張玉梅,趙謹;四階指數(shù)差分及其在FDTD中的應用[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3 尹玉,吳先良;基于時域多分辨分析方法的散射場計算[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4 王建永;陸雪平;楊建設;陳秉巖;;一種新的角點和邊棱處理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5 陳鑫;胡軍;;電磁脈沖對埋地電纜耦合的FDTD仿真分析[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6年06期
6 曾繁春;陳加清;梁妙元;王盼;;沖擊泄流時接地體周圍電勢分布的FDTD分析[J];安全與電磁兼容;2010年01期
7 羅朝明;孫軍強;劉靖;;二維非線性光子晶體波導全光開關[J];半導體光電;2006年06期
8 林若波;廖興展;林少光;;二維光子晶體3-Y型4通道分束器研究[J];半導體光電;2012年01期
9 唐海俠;王啟明;;nc-Ge/Si島基光子晶體單點缺陷腔的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J];半導體學報;2006年12期
10 顏海峰;楊景;吳曉飛;張家森;;共振光學天線場增強特性的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煦農;人工電磁材料的光學特性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海濤;月球車熱控關鍵問題研究及材料光譜性質的選擇性調節(jié)[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李學識;基于表面波驅動的等離子體天線及其陣列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趙立華;納米尺度光波導及微結構若干性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沈云;微納結構光學微腔中的光學雙穩(wěn)與耦合慢光傳輸[D];武漢大學;2009年
6 浦實;鐵路無線通信系統(tǒng)射頻鏈路的一體化建模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7 樊寬剛;轎車發(fā)動機點火系統(tǒng)電磁輻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陳俊學;金屬微納結構中模式耦合特性及其調控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9 林金鑫;綜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應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杜劉革;基于多GPU的FDTD并行算法及其在電磁仿真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滕巍;左手介質基本電磁特性的時域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白彥麗;電磁脈沖對開孔屏蔽腔耦合效應的仿真分析[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富明;探地雷達的FDTD建模與仿真[D];南昌大學;2010年
4 羅震岳;光學色散補償薄膜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侯航;粗糙海面與電大目標復合電磁散射的時域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6 王珊;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寬帶天線的分析與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金莎莎;等離子體涂覆目標散射特性的FDTD方法[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8 李華偉;波導駐波輻照的ADI-FDTD算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方全杰;物理光學法在導體與涂層目標電磁散射中的應用[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李菲菲;三維FDTD并行算法的研究及應用[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利;高逸暉;;控制殷鋼波導變形的工藝方法[J];電子工藝技術;2009年04期
2 馬書燮;;光在周期分割的波導中的混沌行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3 黃宏嘉;遠程波導不規(guī)則性的普遍理論[J];電子學學報;1962年01期
4 潘中偉,劉成國,郭麗;東南沿海波導結構的預報方法[J];電波科學學報;1996年03期
5 周海京,丁武,林為干,周傳明;任意截面波導中截止波長測試的一種新方法[J];強激光與粒子束;1999年04期
6 郭偉,金仲和,唐衍哲,徐貽斌,崔忠升,王躍林;一種新結構的硅基無源環(huán)形波導式諧振腔[J];半導體光電;2003年01期
7 張中熙;楊鴻生;馬江鐳;陸鐘祚;;圓形-矩形雙槽波導結構的進一步研究[J];真空電子技術;1993年05期
8 張立剛;寧輝;邵浩;陳昌華;宋志敏;;矩形開口波導天線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J];強激光與粒子束;2009年04期
9 高福斌,張平,金鋒,葉成,馮知明;極化聚合物薄膜波導的光學特性[J];發(fā)光學報;1999年02期
10 朱小平;胡斌杰;韋崗;;等離子體圓柱波導的頻率相關性[J];微波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華偉;阮雙琛;張敏;蘇紅;權潤愛;史學舜;;彎曲波導耦合理論研究[A];第九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張玲芬;;左手介質圓柱形波導的模式特性分析[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3 趙柳;劉慶想;李相強;李軍;;徑向波導模式分析[A];四川省電子學會高能電子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4 曹斌照;許福永;;傅立葉展開-差分法分析H波導[A];2007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7年
5 龐拂飛;韓秀友;蔡海文;瞿榮輝;方祖捷;;溶膠-凝膠波導環(huán)形諧振腔的實驗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三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樊德森;;波導結和波導-喇叭輻射器分析導波數(shù)值邊界條件及其應用[A];1991年全國微波會議論文集(卷Ⅱ)[C];1991年
7 吳自浩;顧平;;大型組合變換波導加工工藝探析[A];中國電子學會生產技術學分會機械加工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張新定;賴冬梅;翁寶龍;;波導結構中的幾何光傳輸(英文)[A];第十五屆全國量子光學學術報告會報告摘要集[C];2012年
9 許雄;魏彥玉;沈飛;殷海榮;劉洋;黃民智;徐進;王戰(zhàn)亮;宮玉彬;王文祥;;正弦波導的電磁特性及其在太赫茲波段的應用[A];201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1年
10 陳敘;李錫華;趙龍;李霞;王明華;;電場輔助擴散對玻璃離子交換波導的影響[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朋鑫;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特性研究及其應用[D];浙江大學;2015年
2 方宜嬌;新型表面等離激元波導的耦合效應及其設計[D];南京大學;2011年
3 孔祥天;亞衍射表面等離激元波導的光學性質[D];南開大學;2013年
4 趙懷成;波導縫隙天線陣列及功率合成波導透鏡天線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5 虞華康;納米線波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及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6 郭英楠;基于表面等離子體激元的微納波導的光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7 陳芝花;波導中模的漸近解及其在波傳播計算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8年
8 廖紹偉;異向波導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9 朱君;微納結構中表面等離子體激元的放大與傳播研究[D];燕山大學;2014年
10 徐培鵬;周期性波導微腔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穎;基于復合左右手波導的非等間距諧振波導隙縫陣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李麗絲;高速鐵路環(huán)境下矩形漏波導輻射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3 高逸暉;殷鋼波導變形分析及控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4 劉科檢;深亞波長金屬—介電復合波導結構的模式分析和傳輸線理論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鄢良才;電磁波在波導中的異常傳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6 趙鵬程;倒脊型有源波導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趙玲玲;改進對稱波導結構的表面等離子激元傳輸特性研究[D];燕山大學;2015年
8 馮耀軍;雙面金屬包覆波導的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9 文學金;波導模式基本理論及其應用[D];浙江大學;2004年
10 戴一鳴;K波段波導縫隙天線陣列的設計[D];安徽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硅基微環(huán)諧振器特性研究及其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08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8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