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原子鐘性能優(yōu)化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 芯片原子鐘 相干布居囚禁 光頻移 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 出處:《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被動型相干布居囚禁(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CPT)原子鐘不需要微波諧振腔,是一種全光學微波原子鐘。由于物理系統(tǒng)體積不受微波腔尺寸的限制,通過微機電系統(tǒng)(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工藝可以制造體積1cm3左右的芯片物理系統(tǒng),再配合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技術設計微型伺服電路,可以實現(xiàn)芯片原子鐘。芯片原子鐘是一種微體積、微功耗、高精度的時間頻率設備,可以滿足在功耗、體積和成本受限而對性能有較高要求的情況下的應用需求,未來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紹我們?yōu)檠兄菩酒隅娝_展的部分工作,包括為優(yōu)化芯片原子鐘性能所進行的理論、實驗研究,以及為提高芯片原子鐘CPT信號質量進行的技術探索等工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對所研制的微型87Rb原子氣室開展了實驗測試和特性研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性能滿足應用要求的微型原子氣室,并實現(xiàn)了芯片原子鐘桌面系統(tǒng),測量獲得芯片原子鐘桌面系統(tǒng)的頻率穩(wěn)定度為3.60×10-10τ-1/2。CPT原子種的性能可以通過CPT信號方便、有效地實施優(yōu)化,但是受資源限制芯片原子鐘獲得的CPT信號質量差,開展優(yōu)化工作困難。因此實施芯片原子鐘的性能優(yōu)化效率低、耗時長。我們根據芯片原子鐘的微分CPT信號質量好的特點,探索出一條利用微分CPT信號間接獲得CPT信號的相關特性,進而實施原子鐘性能優(yōu)化的方法。通過芯片原子鐘桌面系統(tǒng)我們完成了實驗驗證,證明該方法為優(yōu)化芯片原子鐘提供了簡單有效的途徑。我們理論分析了芯片原子鐘CPT信號展寬機理,并結合實驗研究了影響CPT信號線寬和幅度的主要因素,探索了芯片原子鐘參數優(yōu)化的基本方法。我們用兩種光-原子作用模型計算分析了物理參數對CPT信號質量的影響,研究了物理參數對光-原子作用過程的作用機理,獲得了芯片原子鐘物理參數優(yōu)化的方法。研究結果起到為芯片原子鐘研制和工作推薦參數的作用。這兩項工作已經應用于我們團隊研制的功耗210mW、體積19cm3、典型頻率穩(wěn)定度約為2×10-10τ-1/2的芯片原子鐘。根據光與原子作用的AC Stark效應理論,我們分析了調頻多色光引起CPT共振頻移的物理機理,討論了光頻移系數與微波調制指數的關系,研究了通過設置合適的微波調制指數減小光強變化對芯片原子鐘輸出頻率影響的方法。另外,我們還研究了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輸出的調頻光頻率邊帶光強分布不同對芯片原子鐘光頻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芯片原子鐘光頻移優(yōu)化還應考慮VCSEL輸出激光的頻譜分布,根據光譜特性設置合適的工作點才能更好地抑制光頻移。我們分析了常規(guī)CPT原子鐘以單一圓偏振光實現(xiàn)CPT原子制備時產生極化暗態(tài)原子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辦法,提出了一種適合用于實現(xiàn)小型σ+σ+-σ-σ-CPT原子鐘的正交偏振光產生器件。利用這種小型光學器件,可以實現(xiàn)與常規(guī)CPT原子鐘體積相當但性能更好的σ+σ+-σ-σ-CPT原子鐘。我們針對所設想的這個器件搭建了桌面實驗系統(tǒng),開展了與常規(guī)CPT原子鐘方案的對比實驗,獲得了頻率穩(wěn)定度改善2.5倍的研究結果。這兩項工作對今后開展芯片原子鐘和小型CPT原子鐘研制作了有價值的研究積累。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have carried out experiment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atomic clock of chip atomic clock , and studied the effect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he quality of atomic clock . We als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of frequency - modulated optical frequencies on the optical frequency shift of a 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 VCSEL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cal frequency shift optimization of the chip atomic clock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tral distribution of the VCSEL output laser .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N2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君;VCSEL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市場應用[J];光子技術;2003年04期
2 ;850 nm Implant-confined VCSE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J];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2004年01期
3 ;Rate-equation-based VCSEL thermal model and simul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Science in Engineering);2006年12期
4 Fumio Koyama;;New functions of VCSEL-based optical devices Invited Paper[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8年10期
5 劉世安,林世鳴,康學軍,程澎,陸建祖,王啟明;Numerical Analysis of Steady Current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verse Mode in VCSEL[J];半導體學報;1999年11期
6 程奇;發(fā)射波長為1.6μm的VCSEL適于批量生產[J];光電子技術與信息;2000年06期
7 張勁松,曹明翠,陳濤,譚偉;VCSEL技術與并行光互聯(lián)[J];光通信研究;2002年06期
8 陳弘達,申榮鉉,毛陸虹,唐君,梁琨,杜云,黃永箴,吳榮漢,馮軍,柯錫明,劉歡艷,王志功;16信道0.35μmCMOS/VCSEL光發(fā)射模塊(英文)[J];半導體學報;2003年03期
9 趙鼎,林世鳴;確定VCSEL電勢及載流子自洽分布算法的研究[J];半導體學報;2003年10期
10 趙鼎,林世鳴;基于矢量光場的VCSEL數值模型[J];半導體學報;2003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光秒;陳軍;葛劍虹;朱小平;;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CSEL)在自由空間通信中的應用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2 桂華僑;黃偉;汪洪波;呂亮;謝建平;趙天鵬;許立新;吳云霞;明海;;聚合物光纖傳光的VCSEL自混合測振系統(tǒng)特性研究[A];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化——長三角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韶海鈴;王榮;;新一代光通信激光管VCSEL[A];2005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謝志國;鄭榮升;林開群;閻杰;張永生;;基于可見光VCSEL的聚合物光纖高速信號傳輸[A];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化——長三角光子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A Proposal of Integrated RSNOM-RW Scanning Head Array for Ultrahigh Density and Ultrahigh Rate Optical Memory with VCSEL-Tip[A];2003年納米和表面科學與技術全國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3年
6 丁松鶴;馬玲;趙俊;;高精度VCSEL激光器自動溫控系統(tǒng)設計[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十六屆全國空間探測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劉杰;高劍剛;李玉權;;VCSEL技術及其在光互連中的應用[A];全國第十二次光纖通信暨第十三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Crosstalk analysis of 4×48 parallel optical interconnect system based on VCSEL/CMOS optoelectronic chip and 2-D optical fiber data link[A];湖北省激光學會論文集[C];2000年
9 王科;鄭婉華;張冶金;任剛;杜曉宇;邢名欣;陳良惠;;光子晶體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模式分析[A];第十六屆全國半導體物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Wei-Chou Hsu;Tsin-Dong Lee;Chih-Hung Chiou;;Single Mode InGaAs Photonic Crystal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 emitting at 1170nm[A];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Chinese Optoelectronics Symposium[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周林;VCSEL影響網絡測試[N];中國計算機報;2001年
2 記者 李雙藝 通訊員 李蓉;開發(fā)出百瓦級微型化高功率半導體激光模塊[N];吉林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秀山;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高階模式及偏振控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尹毅;芯片原子鐘性能優(yōu)化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2017年
3 何德勇;單模VCSEL自混合激光多普勒測速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4 馬雅男;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慢光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5 王偉;高功率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偏振特性[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徐軍;單模VCSEL自混合測速、測距及三維圖像技術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7 劉迪;高功率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熱行為特性[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晏長嶺;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研制及其特性分析[D];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00年
9 黃占超;長波長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材料與物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統(tǒng)與信息技術研究所);2006年
10 張祥偉;高功率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偏振控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慶喜;VCSEL混沌系統(tǒng)的時延隱藏與不可預測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欒信信;高速850nm VCSEL的研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洪雨;單模表面浮雕結構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特性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4年
4 王文娟;基于表面等離子體的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的設計和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萬仁;120Gb/s CXP光收發(fā)模塊的研究[D];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2014年
6 楊傳世;16Gb/s VCSEL驅動器優(yōu)化設計[D];東南大學;2015年
7 周元隆;65nm CMOS工藝22Gb/s VCSEL驅動器電路設計[D];東南大學;2015年
8 蔣國慶;基于耦合VCSEL陣列的光束操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6年
9 楊炳星;光脈沖注入下VCSEL的偏振開關特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左亮;VCSEL刻蝕工藝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537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xxkjbs/145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