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BN材料的寬帶中紅外線吸收器的仿真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8 18:32
近年來,電磁波吸收器的發(fā)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其產生吸收的原因基本是由各種形式的共振所導致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磁激元共振以及法布里-珀羅諧振腔共振等等。只要所入射的電磁波滿足共振匹配條件,吸收器就能夠實現強烈吸收效果。磁激元共振是一種常見的共振效應:主要是針對于金屬(類金屬)/電介質/金屬(類金屬)三層結構(MIM)的電磁波吸收器來講的。對于這種結構,中間的電介質層往往需要具有正的介電常數,而頂層和底層的金屬(類金屬)層則需要在特定的波段具有負的介電常數,這樣就能夠激發(fā)磁激元。當入射的電磁波滿足共振的匹配條件時就能夠在共振波長處產生強烈的吸收效果。在255.2?m的中紅外波段,hBN材料可以在特定的波段內表現出類金屬效應,因此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本文的開始部分,我們介紹了一些基礎的理論知識:表面等離子體效應以及磁激元共振效應。接下來我們介紹了當前電磁波吸收器的發(fā)展現狀,為接下來的研究工作做好準備。然后我們詳細說明了本文所使用的數值模擬方法,并且依據理論知識設計了兩種基于hBN材料的中紅外線電磁波吸收器。同時我們也對所采用材料(hBN、Ag)的基本特性進行了相應的...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電磁波吸收器的發(fā)展現狀
1.3 數值模擬方法
1.4 hBN和 Ag材料的基本特性
1.4.1 hBN材料的特性
1.4.2 Ag材料的特性
1.5 論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基于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錐型中紅外線吸收器
2.1 結構模型
2.2 仿真模擬結果
2.3 吸收機理分析
2.4 結構參數對吸收特性的影響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涂覆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多凹槽型中紅外線吸收器
3.1 結構模型
3.2 仿真模擬結果
3.3 吸收機理分析
3.4 結構參數對吸收特性的影響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涂覆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多凹槽型中紅外線吸收器[J]. 陳岳飛,薛文瑞,趙晨,張晨,李昌勇. 量子光學學報. 2020(02)
[2]基于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柵型中紅外線吸收器[J]. 陳岳飛,薛文瑞,趙晨,張晨,李昌勇. 光學學報. 2019(10)
[3]寬頻帶超材料微波吸收結構研究[J]. 朱逸,李歌,唐東明,張豹山,楊燚.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9(03)
[4]基于LiF和NaF的超寬帶紅外吸收器[J]. 陳曦,薛文瑞,趙晨,李昌勇. 光學學報. 2018(01)
[5]寬波段納米超材料太陽能吸收器的設計及其吸收特性[J]. 朱路,王楊,熊廣,劉媛媛,岳朝政. 光學學報. 2017(09)
[6]基于超材料的微波雙波段吸收器[J]. 沈曉鵬,崔鐵軍,葉建祥. 物理學報. 2012(05)
本文編號:3165962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電磁波吸收器的發(fā)展現狀
1.3 數值模擬方法
1.4 hBN和 Ag材料的基本特性
1.4.1 hBN材料的特性
1.4.2 Ag材料的特性
1.5 論文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基于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錐型中紅外線吸收器
2.1 結構模型
2.2 仿真模擬結果
2.3 吸收機理分析
2.4 結構參數對吸收特性的影響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涂覆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多凹槽型中紅外線吸收器
3.1 結構模型
3.2 仿真模擬結果
3.3 吸收機理分析
3.4 結構參數對吸收特性的影響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涂覆六邊形氮化硼材料的多凹槽型中紅外線吸收器[J]. 陳岳飛,薛文瑞,趙晨,張晨,李昌勇. 量子光學學報. 2020(02)
[2]基于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柵型中紅外線吸收器[J]. 陳岳飛,薛文瑞,趙晨,張晨,李昌勇. 光學學報. 2019(10)
[3]寬頻帶超材料微波吸收結構研究[J]. 朱逸,李歌,唐東明,張豹山,楊燚.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9(03)
[4]基于LiF和NaF的超寬帶紅外吸收器[J]. 陳曦,薛文瑞,趙晨,李昌勇. 光學學報. 2018(01)
[5]寬波段納米超材料太陽能吸收器的設計及其吸收特性[J]. 朱路,王楊,熊廣,劉媛媛,岳朝政. 光學學報. 2017(09)
[6]基于超材料的微波雙波段吸收器[J]. 沈曉鵬,崔鐵軍,葉建祥. 物理學報. 2012(05)
本文編號:31659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31659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