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視域下的科學家形象研究 ——基于科學網(wǎng)博客的實證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20:47
科學傳播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還包括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文化的傳播以及對科技與社會互動關系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是考察科技與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傳播研究的重要內容。作為科學活動主體的科學家,是科學知識、科技進步、科學傳播的生產(chǎn)者、推動者以及重要力量。公眾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直接影響了公眾對科學的態(tài)度,甚而影響到科學政策的制定和科學活動的開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的性質和規(guī)模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然而科學家形象存在陳規(guī)的刻板印象與現(xiàn)實形象之間的張力,作為社會產(chǎn)物的科學家形象并非一成不變,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有關科學家形象的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公眾對其形象的認知也將更加立體。提升對科學家形象的豐富認知能夠增進大眾對科學本質和科學精神的深刻理解,深化大眾對科學工作的全面認識,增強大眾對科學事業(yè)的認同感。本文選取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中具有典型性的科學網(wǎng)博客作為案例進行實證分析,在科學網(wǎng)博客的基礎上選取樣本,對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的形象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是科學求真的探索者、科學教育的反思者、科學文化的傳播者,還是作為回歸...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新媒介與科學家形象
1.1 科學家形象
1.1.1 科學家
1.1.2 科學家形象
1.1.3 科學家形象的意義
1.2 新媒介
1.2.1 何為新媒介
1.2.2 媒介與形象
1.3 新媒介中科學家形象的傳播特點
1.3.1 信息源
1.3.2 傳播方式
1.3.3 傳播內容
第二章 新媒介下科學家形象的實證研究
2.1 豐富科學家形象的科學網(wǎng)博客
2.1.1 科學網(wǎng)博客概況
2.1.2 用戶和受眾分析
2.1.3 博文類別說明
2.2 科學網(wǎng)博客與科學家形象的關聯(lián)
2.2.1 自我表達與呈現(xiàn)
2.2.2 信息互動與共享
2.3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分析
2.3.1 樣本的選取與統(tǒng)計情況
2.3.2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特征
2.4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科學家形象的呈現(xiàn)
2.4.1 科學求真的探索者
2.4.2 科學教育的反思者
2.4.3 科學文化的傳播者
2.4.4 回歸生活的普通個體
2.5 小結
第三章 新媒介下科學家形象的塑造
3.1 從刻板印象到多元認知
3.1.1 傳統(tǒng)媒介中的科學家形象
3.1.2 新媒介中的科學家形象
3.1.3 對傳統(tǒng)媒介中科學家形象的超越
3.2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機遇
3.2.1 公眾角度
3.2.2 媒介角度
3.2.3 科學家角度
3.3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挑戰(zhàn)
3.3.1 負面信息更易傳播
3.3.2 信息的放大機制
3.4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策略
3.4.1 建立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測機制
3.4.2 提高三方媒介素養(yǎng)
3.4.3 科技事件中的形象塑造
3.5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學家為例[J]. 張培富,王珂. 科普研究. 2019(05)
[2]《申報》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J]. 張芳喜,張增一.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7(04)
[3]《人民日報》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J]. 張芳喜.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11)
[4]初中科學教材中科學家信息的呈現(xiàn)與科學家形象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物理、化學教材為例[J]. 任悅,潘婉茹. 科普研究. 2016(05)
[5]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對科學家公眾形象的影響初探[J]. 薛品,何光喜,張文霞. 科普研究. 2014(06)
[6]科學家形象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J]. 詹琰,胡宇齊,郝君婷.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4(05)
[7]城鎮(zhèn)公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及其影響因素——基于五城市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 何光喜,朱依娜. 科學學研究. 2014(08)
[8]更多接觸能改變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嗎?——對DAST改進的一點嘗試[J]. 王程韡. 科學學研究. 2014(08)
[9]英國提升科學家媒介素養(yǎng)的措施和啟示[J]. 李銳,諸葛蔚東,胡璇子. 科普研究. 2013(04)
[10]科學家及其角色特點[J]. 李醒民.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科學博客研究[D]. 覃曉燕.山西大學 2014
[2]日志式個人博客的自我呈現(xiàn)心理研究[D]. 鄔心云.華中科技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傳播范式影響下的當代中國科學家形象嬗變[D]. 郭樂蓉.山西大學 2016
[2]科學網(wǎng)博客研究[D]. 賀靚.湖南大學 2014
[3]公眾心目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D]. 田育帥.北京工業(yè)大學 2013
[4]科學家形象的公眾認知實證研究及其反思[D]. 邢佳妮.東北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26246
【文章來源】:山西大學山西省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新媒介與科學家形象
1.1 科學家形象
1.1.1 科學家
1.1.2 科學家形象
1.1.3 科學家形象的意義
1.2 新媒介
1.2.1 何為新媒介
1.2.2 媒介與形象
1.3 新媒介中科學家形象的傳播特點
1.3.1 信息源
1.3.2 傳播方式
1.3.3 傳播內容
第二章 新媒介下科學家形象的實證研究
2.1 豐富科學家形象的科學網(wǎng)博客
2.1.1 科學網(wǎng)博客概況
2.1.2 用戶和受眾分析
2.1.3 博文類別說明
2.2 科學網(wǎng)博客與科學家形象的關聯(lián)
2.2.1 自我表達與呈現(xiàn)
2.2.2 信息互動與共享
2.3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分析
2.3.1 樣本的選取與統(tǒng)計情況
2.3.2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特征
2.4 科學網(wǎng)博客中科學家形象的呈現(xiàn)
2.4.1 科學求真的探索者
2.4.2 科學教育的反思者
2.4.3 科學文化的傳播者
2.4.4 回歸生活的普通個體
2.5 小結
第三章 新媒介下科學家形象的塑造
3.1 從刻板印象到多元認知
3.1.1 傳統(tǒng)媒介中的科學家形象
3.1.2 新媒介中的科學家形象
3.1.3 對傳統(tǒng)媒介中科學家形象的超越
3.2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機遇
3.2.1 公眾角度
3.2.2 媒介角度
3.2.3 科學家角度
3.3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挑戰(zhàn)
3.3.1 負面信息更易傳播
3.3.2 信息的放大機制
3.4 新媒介時代塑造科學家形象的策略
3.4.1 建立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測機制
3.4.2 提高三方媒介素養(yǎng)
3.4.3 科技事件中的形象塑造
3.5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學網(wǎng)博客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學家為例[J]. 張培富,王珂. 科普研究. 2019(05)
[2]《申報》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J]. 張芳喜,張增一.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7(04)
[3]《人民日報》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J]. 張芳喜.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11)
[4]初中科學教材中科學家信息的呈現(xiàn)與科學家形象分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物理、化學教材為例[J]. 任悅,潘婉茹. 科普研究. 2016(05)
[5]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對科學家公眾形象的影響初探[J]. 薛品,何光喜,張文霞. 科普研究. 2014(06)
[6]科學家形象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J]. 詹琰,胡宇齊,郝君婷.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4(05)
[7]城鎮(zhèn)公眾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及其影響因素——基于五城市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 何光喜,朱依娜. 科學學研究. 2014(08)
[8]更多接觸能改變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嗎?——對DAST改進的一點嘗試[J]. 王程韡. 科學學研究. 2014(08)
[9]英國提升科學家媒介素養(yǎng)的措施和啟示[J]. 李銳,諸葛蔚東,胡璇子. 科普研究. 2013(04)
[10]科學家及其角色特點[J]. 李醒民.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3)
博士論文
[1]科學博客研究[D]. 覃曉燕.山西大學 2014
[2]日志式個人博客的自我呈現(xiàn)心理研究[D]. 鄔心云.華中科技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傳播范式影響下的當代中國科學家形象嬗變[D]. 郭樂蓉.山西大學 2016
[2]科學網(wǎng)博客研究[D]. 賀靚.湖南大學 2014
[3]公眾心目中的科學家形象研究[D]. 田育帥.北京工業(yè)大學 2013
[4]科學家形象的公眾認知實證研究及其反思[D]. 邢佳妮.東北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262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xixikjs/31262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