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押韻及相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3 10:32
本文關鍵詞:《詩經》押韻及相關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詩經》 押韻 上古韻部 陰聲韻尾 上古聲調
【摘要】:《詩經》是上古音研究必不可少的資料,對《詩經》押韻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分析有助于我們整理總結《詩經》韻例,進一步劃分《詩經》時期的上古韻部及構擬各部的音值。同時,研究《詩經》的押韻情況,是探討中國詩歌押韻本質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以往對押韻實質的不同理解造成了音韻學研究中的很多分歧。另外,對《詩經》押韻的研究也為我們解決上古音研究中長期存在的爭議問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如韻部元音多少及音值構擬、陰聲韻尾的構擬、上古聲調的表現形式等問題。 本文主要從《詩經》押韻材料出發(fā),結合運用傳統(tǒng)和現代的統(tǒng)計方法,分析了《詩經》中押韻的各種情況,圍繞押韻實質及韻部的元音、韻尾和聲調這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全文主要研究了下面六個方面的問題: 1.《詩經》韻例。我們比較了孔廣森《詩聲分類》和王力《詩經韻讀》中所列韻例,并參照了王顯《詩經韻譜》的研究,認為王力《詩經韻讀》中的韻例分析有些地方可以修訂,同時也對其中的分類標準及分類提出了修改建議。 2.《詩經》的通合韻。我們分析了王力《詩經韻讀》中所有的通合韻例,探討了通合韻的條件,認為音節(jié)尾部特征和諧是通合韻的必要條件。 3.押韻的實質。我們分析了“押韻”之“韻”與“音韻學”之“韻”的異同,考察了古今中外諸多詩例押韻的情況,認為押韻中“韻”的和諧來源于特定人群的語音感知系統(tǒng),進一步證明了押韻的本質是“音節(jié)尾部特征的和諧”,指出押韻是音韻學中研究“韻”的基礎,能反映音韻系統(tǒng)變化,是上古音韻研究的樞紐。 4.上古漢語韻部構擬中與元音有關的問題。一是一個韻部是否可以有多個元音,我們主要從押韻實質及對《詩經》押韻情況的解釋、從漢藏語比較研究中得出的韻系等方面證明了為一部構擬多個元音是有事實根據的,其實與一部一個元音的構擬并不存在根本對立;二是各韻部中元音音值的構擬,我們分析了各家的音值構擬,討論了上古韻部元音構擬的檢驗標準。 5.上古陰聲韻尾構擬。我們考察了《詩經》中陰入相押的情況,并參照現代民歌押韻,對照了藏語后加字小a的用法,同時也考慮了音節(jié)韻素量的和諧,論證了元音尾音節(jié)也能與塞音尾音節(jié)押韻,提出不必為上古陰聲韻部構擬塞韻尾。 6.上古漢語聲調。我們對聲調起源與發(fā)展研究方面影響較大的聲母語音特征轉移、元音長短和松緊、輔音韻尾消失這三種學說進行了述評,從對《詩經》押韻材料的統(tǒng)計分析入手,擬測了《詩經》時期的聲調情況,對上古時期聲調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推演。 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1.傳統(tǒng)及現代的統(tǒng)計方法相結合,韻段統(tǒng)計與韻次統(tǒng)計相補充,還進行了分期,系統(tǒng)全面地統(tǒng)計和分析了《詩經》的押韻情況;2.著重分析了以往“押韻的字必須韻基相同”這一理論假設的不合理性,從古今中外詩歌押韻的實際出發(fā)深入探討了押韻實質;3.從漢藏比較及《詩經》押韻材料出發(fā),討論了上古音構擬中“一部多元音”的可行性;4.主張在檢驗上古韻部元音構擬時也應該相應地分期,孰輕孰重要憑所用材料說話;5.討論了上古聲調起源發(fā)展問題,分清了聲調產生的根本動因及發(fā)生演變的條件,特別是對上古上、去二聲的來源做了細致的考察。 論文研究的意義在于:統(tǒng)計分析了《詩經》押韻的情況,對把握詩歌押韻本質提供了理論和實例支持,為解決上古音研究中長期存在爭議的韻部元音數量及音值構擬、陰聲韻尾、上古聲調情況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思路。
【關鍵詞】:《詩經》 押韻 上古韻部 陰聲韻尾 上古聲調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207.21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目錄11-15
- 第一章 引言15-32
- 第一節(jié) 研究意義15-17
- 1.1.1 《詩經》押韻研究是上古音研究的核心15-16
- 1.1.2 《詩經》押韻研究對探討押韻實質非常重要16
- 1.1.3 《詩經》押韻研究有助于對詩歌韻律的研究16-17
- 第二節(jié)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17-20
- 1.2.1 上古音研究材料17
- 1.2.2 上古音研究方法17
- 1.2.3 本文主要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7-20
- 第三節(jié) 已有研究20-29
- 1.3.1 傳統(tǒng)古音學研究中韻部及聲調的劃分22-25
- 1.3.2 音值的構擬(近現代學者的研究)25-26
- 1.3.3 探討押韻的本質、詩歌押韻形式及韻例分析26-28
- 1.3.4 關于《詩經》用韻的統(tǒng)計28-29
- 1.3.5 《詩經》語言性質的研究29
- 第四節(jié)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選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29-32
- 1.4.1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29-31
- 1.4.2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31-32
- 第二章 孔廣森《詩聲分例》與王力《詩經韻讀》中韻例的比較32-64
- 第一節(jié) 《詩經》韻例研究概述32-33
- 第二節(jié) 孔廣森與王力對《詩經》韻例分析的比較33-61
- 2.2.1 對是否通合韻的處理不同34-43
- 2.2.2 韻式處理不同43-58
- 2.2.3 其他一些兩家處理或解釋不同的詩例58-61
- 2.2.4 小結61
- 第三節(jié) 對王力《詩經韻讀》分類的修訂61-64
- 2.3.1 王力《詩經韻讀》中對韻例的分類61-62
- 2.3.2 王力《詩經韻讀》中韻例分類存在的問題62-63
- 2.3.3 可作的修訂63-64
- 第三章 王力《詩經韻讀》中的通韻合韻研究64-76
- 第一節(jié) 通合韻概述64-66
- 3.1.1 前賢對通合韻的解釋64-65
- 3.1.2 時賢對王力《詩經韻讀》中通合韻的統(tǒng)計65-66
- 3.1.3 本文對通合韻的統(tǒng)計分析說明66
- 第二節(jié) 王力《詩經韻讀》中的通韻66-69
- 3.2.1 《詩經韻讀》中“陰入對轉”的通韻67-68
- 3.2.2 《詩經韻讀》中“陰陽對轉”的通韻68
- 3.2.3 《詩經韻讀》中“陽入對轉”的通韻68
- 3.2.4 《詩經韻讀》中通韻的音理解釋68-69
- 第三節(jié) 王力《詩經韻讀》中的合韻69-75
- 3.3.1 《詩經韻讀》中元音相近的合韻69-70
- 3.3.2 《詩經韻讀》中元音相同而不屬于對轉的合韻70-71
- 3.3.3 《詩經韻讀》中韻尾相同的合韻71-72
- 3.3.4 其他《詩經韻讀》中認為不夠和諧的合韻72-73
- 3.3.5 《詩經韻讀》中合韻的音理解釋73-75
- 第四節(jié) 小結75-76
- 第四章 押韻的實質76-94
- 第一節(jié) “押韻”之“韻”與“音韻學”之“韻”76-82
- 4.1.1 “押韻”之“韻”與“音韻學”之“韻”的差別77-81
- 4.1.2 音韻學對“韻”的分析81-82
- 第二節(jié) 押韻中“韻”的和諧從何而來82-90
- 4.2.1 前賢對押韻本質的分析探討82-83
- 4.2.2 從古今中外的詩例來看押韻的本質83-90
- 第三節(jié) 押韻在音韻學研究中的作用與地位90-94
- 4.3.1 押韻分析是音韻學對“韻”的分析的基礎90-92
- 4.3.2 押韻的變化是音韻系統(tǒng)變化的晴雨表92
- 4.3.3 《詩經》押韻分析是研究上古漢語音韻的樞紐92-94
- 第五章 上古漢語韻部構擬中與元音有關的問題94-135
- 第一節(jié) 各家元音構擬述評94-98
- 5.1.1 各家韻系介紹94-97
- 5.1.2 各家韻系的比較97-98
- 第二節(jié) 上古韻部構擬中主元音數量的問題98-115
- 5.2.1 三類不同的構擬98-102
- 5.2.2 分歧的實質102
- 5.2.3 從《詩經》押韻材料來看韻部元音數量問題102-112
- 5.2.4 其他相關討論112-114
- 5.2.5 小結114-115
- 第三節(jié) 各韻部元音具體音值構擬的研究115-126
- 5.3.1 收喉各韻部115-120
- 5.3.2 收舌各韻部120-126
- 5.3.3 收唇各韻部126
- 第四節(jié) 上古音檢驗標準的討論126-135
- 5.4.1 學者們提出的元音構擬的檢驗標準126-128
- 5.4.2 各家上古音構擬所用材料、方法及分期等的比較128-133
- 5.4.3 小結133-135
- 第六章 上古陰聲韻尾構擬再議135-147
- 第一節(jié) 前賢的相關研究述評135-137
- 6.1.1 幾種有代表性的構擬135-136
- 6.1.2 各家構擬的理據136-137
- 第二節(jié) 從韻尾問題來分析押韻和諧聲的條件137-138
- 6.2.1 從韻尾問題來看押韻實質137
- 6.2.2 從韻尾問題來看諧聲情況137-138
- 第三節(jié) 《詩經》陰入相押情況的統(tǒng)計分析138-142
- 6.3.1 統(tǒng)計分析方法說明138-139
- 6.3.2 陰入相押情況分析139-142
- 第四節(jié) 現代方言中民歌押韻情況142-143
- 第五節(jié) 藏文后加字的啟示143-145
- 第六節(jié) 從韻素理論來看陰陽入韻尾的匹配145-146
- 第七節(jié) 小結146-147
- 第七章 上古漢語聲調研究147-173
- 第一節(jié) 聲調方面的已有研究147-155
- 7.1.1 清代及清代以前的研究147-148
- 7.1.2 近現代學者對聲調的研究148-155
- 第二節(jié) 對已有研究的分析155-159
- 7.2.1 各家的共識155
- 7.2.2 各家的分歧及出現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155-156
- 7.2.3 對幾種代表性觀點的分析156-159
- 第三節(jié) 我們的構想及證明159-173
- 7.3.1 研究立足點159-163
- 7.3.2 上古漢語聲調的發(fā)展演變探討163-171
- 7.3.3 小結171-173
- 第八章 結論173-176
- 參考文獻176-183
- 附錄183-190
- 附錄A 《詩經》中有純押上聲的陽聲韻字183-186
- 附錄B 《詩經》中有純押去聲的陽聲韻字186-190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190-19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云生;;論《詩經》韻部系統(tǒng)的性質[J];安徽大學學報;1983年04期
2 王力;先秦古韻擬n,UO題[J];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4年05期
3 羅江文;談兩周金文合韻的性質──兼及上古“楚音”[J];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4 朱曉農;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5 劉志成;兩周金支韻讀和詩經韻讀之比較[J];川東學刊;1996年03期
6 張洪明;;語言的對比與詩律的比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7 姚菁;;上古漢語塞音韻尾研究綜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S1期
8 俞敏;;北京話全濁平聲送氣解[J];方言;1987年01期
9 金穎若;《詩經》韻系的時代分野[J];古漢語研究;1993年04期
10 黃笑山;漢語中古語音研究述評[J];古漢語研究;1999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張亞蓉;《說文解字》的諧聲關系與上古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曹強;江有誥《詩經韻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6668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666850.html